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应对原则

ainuo 网络 2015-12-24 05:36:00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多为口服,通过口服给药后,中药制剂在消化道中可被肠道分解,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可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其他大分子物质或杂质被机体排泄,或被有机体代谢清除。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或者物质制成的供注入动物体内的溶液。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

将中药做成注射制剂流行于近些年,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治疗中,其中应用较多的中药制剂有双黄连注射剂、穿心草注射剂、板蓝根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等等。但是笔者在兽医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应用中药制剂常常出现一些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以中度或高热为主,伴有明显或者不明显的寒颤、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兴奋、烦躁、关节肿胀,并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等,现总结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造成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

中药原药方面

主要包括药材品种的来源混乱、原药材加工炮制不规范、药味众多、制作工艺不规范、质量标准不完善,有些药物本身就是致敏源,因为中药成分复杂,种类繁多,本身又多为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既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同时中药制剂成分较多,因此,凡含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的中草药都有致敏的可能性。

中药制剂方面

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易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再加上其性味功能各异,成药的每个品种也有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而不同品牌的产品在质量疗效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甚至相差甚远。

动物个体方面

不同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是免疫学方面的差异,二是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中药的过敏反应中有许多是由于动物本身具有过敏性的体质,它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给药方式方面

主要包括给药途径的影响和配伍不当,中药注射剂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给药,即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都未经消化道细胞的选择吸收,是机体对药物的另一种被动吸收,所吸收的成分种类多而复杂,许多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直接进入体内,增大了不良反应的概率,从临床使用情况来看,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多而且重,但口服煎剂的反应小。

另外,疗程和剂量使用不当也是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剂量不同,功效各异,药物的药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由量变导致质变。此外,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也易成瘾。

不良反应的预防

重视药材的质量管理

我国《药典》对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储藏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与要求,对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确的中草药,特别是代用品应严禁使用。

坚持辨证论治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组方应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更应坚持因品种而异、个体化原则,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治疗目的。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中药制剂水平,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加速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规范,使中药注射剂有标可循,可提高制剂的纯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现代中药制剂制备方法不同于传统制剂,毒性大小也必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文献记载,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同时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为安全使用中兽药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做到事前防卫、事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分析,使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原则

临床应用时是否对症下药、复方中药的配伍是否得当、疗程的长短等都影响对不良反应的判断。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并因动物年龄、体质、产地不同而有所不同。中药的应用范围缺乏十分明确的界限,所含化学成分繁多,每一种化学成分常常含量较少,作用不够显著,其作用于动物机体内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往往不很明显,易被忽略。由于这些原因,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些人们还未认识到的不良反应。如果对动物的病因、病机等明断不清或者对中药性能认识不清,不能对症用药或选药处方不合理,最好不要使用中药制剂。

使用中药制剂时,能口服的尽量不要肌注,要严格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适宜的溶媒、浓度和滴速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把握病畜病性(寒、热、温、凉)和适应症,注意动物品种和体质,避免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避免合并用药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检查药品外观(沉淀和透明度肉眼检查)、生产厂家、有效期和批号,加强用药监护(注射后半小时~1小时内)和应急抢救准备(药物过敏急救)。应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加量,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一旦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症状轻者可使用抗过敏药。

若发生了过敏反应应该马上停止给药,静脉输以高糖、维生素C、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若给药及时一般30分钟后过敏症状就会消失,患畜即可恢复正常状态。中草药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症状、反应类型与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品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相似,处理原则大致相同,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坚持对症处理,防止并发症。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则应按休克处理原则积极进行抢救。

要严格控制中药新剂型的质量,改变给药途径后,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可能随之改变,中草药中的半抗原类物质就有可能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导致过敏反应增多。同时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难以制定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其制剂质量常常不能保证,故在生产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其中所含成分及其在制剂生产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添加剂与有效成分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等,并要严格控制质量,把中药过敏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总之,中药制剂是我国民族医药中的瑰宝之一,它与其他药品一样亦有不足之处,兽医工作者应该不断完善。中药制剂的安全性不仅和其主要成分有关,也与其分解产物和副产物、制剂中的溶剂、稳定性以及生产工艺关系密切,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用药尽量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生产厂家的产品。


  分享到: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