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酶切分析

ainuo 网络 2015-12-24 11:24:00

摘 要:对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和参考株(Y株和B株),采用Vero细胞增殖和差速离心浓缩后,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DNA,以3种核酸内切酶EcoRⅠ、Hind Ⅲ和PstⅠ进行酶切图谱分析。接种山羊痘病毒48 h~60h后,Vero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基因组提取样本的纯度在1.8~1.9之间,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出现一条纯净的DNA条带;经3种内切酶酶切后,贵州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参考疫苗毒株Y株基本一致,比参考弱毒株B株少3条~4条酶切片段。这为山羊痘病毒毒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山羊痘;DNA;酶切分析

山羊痘(Goat pox,GP)是由山羊痘病毒(Goat poxvirus,GPV)引起山羊和绵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所有动物痘病毒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我国先后有20多个省(区)报道过山羊痘的发生与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这对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蓬勃发展的山羊养殖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GPV是痘病毒科(Poxviridae)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成员之一,其基因组为大小约150 kb的线性双股DNA,包括中间编码区和两端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共含147个开放阅读框(ORF)。国内外学者对GPV的形态结构、检测技术及基因克隆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病毒基因组的酶切分析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本试验通过细胞培养增殖GPV贵州分离株后,提取病毒基因组DNA并进行酶切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

GPV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由贵州大学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分离保存;GPV参考疫苗毒株Y株,引自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公司;GPV标准弱毒株B株,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2 主要试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购自Ferments公司;蛋白酶K和标准分子质量Marker λDNA/HindⅢ,购自Amersco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进口分析纯。

1.3 病毒的增殖与浓缩

取上述病毒液,加入适量双抗溶液,经过滤除菌后,接种于已长成单层的Vero细胞上,孵育1 h,加入含20mL/L犊牛血清的维持液继续培养,每隔6 h观察细胞病变。取细胞病变明显的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于4 ℃以4 000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加入含300 g/L蔗糖溶液垫底的离心管中,于4 ℃以30 000 r/min离心60min,弃上清液,沉淀用适量TE溶液溶解,置-20 ℃保存备用。

1.4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取适量的浓缩病毒液,加入100 mL/L SDS和蛋白酶K至终浓度相应为5 mL/L和200 μg/mL,56 ℃水浴消化1h后,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溶液,充分混匀后,于4 ℃以12 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重复抽提1次。加入1/10体积的3 mol/L醋酸钠(pH 5.2)和2.5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20 ℃沉淀30min,于4 ℃以1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沉淀用700 mL/L乙醇洗涤1~2次,于4 ℃以12 000r/min离心15 min,自然干燥后溶于适量TE溶液中。取适量病毒DNA样本,经适当稀释后,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OD260和OD280值,并于8 g/L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1.5 病毒基因组酶切反应与电泳观察

取上述提取的病毒基因组DNA,分别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进行酶切反应,酶切体系为25 μL,即病毒基因组DNA样本6 μL、限制性内切酶1.5 μL、酶切缓冲液2.5 μL和双蒸水15μL。充分混匀并作短暂离心后,37 ℃恒温水浴作用过夜,取酶切产物10 μL,于8 g/L琼脂糖凝胶电泳(电压80 V,电泳3h),凝胶成像分析仪观察,并采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GPV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分子质量。

2 结果

2.1 细胞病变观察

接种山羊痘病毒,经37 ℃培养48h~60h后,Vero细胞可以观察到细胞病变(CPE),如细胞折光性增强、细胞间隙增大或细胞圆缩等;培养到72 h~96h后,细胞病变更为明显,表现为细胞集聚成簇或脱落呈空斑状等(图1);而正常Vero细胞培养96h后仍无明显变化,呈排列紧密的梭状细胞(图2)。 

图1 病毒接种72 h后的细胞病变

Fig.1 CPE of Vero cells 72 h post-infection

图2 正常Vero细胞对照

Fig.2 Control of normal Vero cells

2.2 病毒基因组的含量与纯度

取上述提取的4株病毒基因组DNA样本,经适当稀释后,于UV2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样本的OD260和OD280值(表1)。

表1 病毒基因组DNA样本的含量与纯度

Table 1 Contents and purity of genomic DNA samples of GPV

DNA样本

DNA Sample

OD260

OD280

OD260/ OD280

含量/(μg ・μL-1)

Contents

GPV LD Strain

0.313

0.172

1.82

3.13

GPV QL Strain

0.332

0.178

1.86

3.32

GPV Y Strain

0.329

0.170

1.94

3.29

GPV B Strain

0.395

0.199

1.98

3.95

从表1可以看出,从感染的Vero细胞中提取4株病毒基因组样本,其DNA含量在3 μg/μL~4 μg/μL之间,OD260/ OD280值为1.8~2.0,即DNA样本中蛋白质、RNA及有机溶剂的污染较少。经8g/L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4株病毒的DNA样本均呈现一条较为纯净的条带,而正常Vero细胞提取样本未出现特异性条带。这些结果说明,所提取的病毒DNA样本的纯度较高,可应用于酶切图谱分析。

2.3 病毒基因组的酶切结果

采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GPV LD株、QL株、Y株和B株的基因组DNA样本进行酶切消化,经8g/L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结果显示,4株病毒基因DNA的EcoRⅠ和HindⅢ酶切片段相应为13、13、13和15条,而PstⅠ酶切片段为11、11、11和15条。使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各种酶切片段分子质量见表2。

表2 GPV基因组DNA酶切结果(kb)

Table 2 The result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of GPV genomic DNA

酶切片段

Fragments

EcoRⅠ

HindⅢ

Pst

LD

QL

Y

B

LD

QL

Y

B

LD

QL

Y

B

1

23.8

23.8

23.8

23.8

21.7

20.8

20.3

20.3

21.4

21.4

20.8

22.0

2

21.4

21.4

21.4

21.4

17.4

17.2

16.7

16.3

20.4

20.6

20.3

2.3

3

16.3

16.3

16.3

16.3

15.4

15.2

15.3

15.1

16.3

16.2

16.3

16.3

4

9.8

9.8

9.8

9.4

12.5

12.5

12.0

12.0

11.4

11.4

11.4

11.5

5

8.6

8.6

8.6

8.6

9.6

9.6

9.6

9.5

8.1

8.1

8.2

8.1

6

7.3

7.3

7.3

7.3

7.7

7.3

7.6

7.5

7.3

7.3

7.2

7.2

7

6.2

6.2

6.2

6.2

6.5

6.5

6.6

6.6

6.4

6.3

6.4

6.4

8

5.4

5.4

5.4

5.4

5.9

5.7

5.8

5.7

5.4

5.4

5.4

5.3

9

4.6

4.6

4.6

4.6

5.4

5.4

5.3

5.2

3.9

3.9

3.9

4.6

10

4.1

4.1

4.1

4.1

4.9

5.1

5.0

5.0

3.7

3.7

3.7

4.1

11

3.9

3.9

3.9

3.7

4.1

4.1

4.1

4.1

3.5

3.5

3.5

3.8

12

3.6

3.6

3.6

3.4

3.6

3.6

3.6

3.7

3.6

13

3.4

3.4

3.4

3.2

3.5

3.4

3.5

3.6

2.8

14

1.5

3.5

2.5

15

1.4

3.3

2.4

合计Total

115.3

118.4

118.4

120.3

118.2

116.4

115.3

121.4

107.8

107.8

107.1

102.9

从表2中可见,GPV LD株、QL株和Y株基因组DNA的EcoRⅠ和HindⅢ酶切片段大小相应为3.4 kb~23.8 kb和3.4 kb~21.8 kb不等,PstⅠ酶切片段大小相应为3.5 kb~21.4 kb;而B株相应为1.4 kb~23.8 kb、3.3 kb~20.3 kb和2.4kb~22.0 kb。

3 讨论

3.1 关于GPV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是研究动物病毒的重要步骤之一。对于山羊痘病毒来说,常选用的原代细胞有胎羊的睾丸细胞、肾细胞和皮肤上皮细胞等。但由于原代细胞的取材困难,且不易长期传代培养,因此在山羊痘病毒的分离鉴定中较难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尝试采用BHK-21、Vero细胞等传代细胞进行山羊痘病毒的培养。结果发现,山羊痘病毒可以在这些传代细胞上增殖,一般需要传3代~5代后才能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且Vero细胞的细胞病变较BHK21细胞明显。因此,贵州大学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在山羊痘病毒的研究中一直采用Vero细胞对该病毒的增殖培养。

3.2 关于GPV基因组的提取

获得纯净而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是进行病毒基因组酶切分析的前提。山羊痘病毒的基因组为大小约150kb的线状双链DNA,这种线状双链DNA分子在水溶液中对机械剪切力的抗性十分脆弱,很容易造成双链DNA的断裂,从而影响病毒基因组DNA的酶切效果。因此,在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过程中尽量做到手法轻柔,在保证清除蛋白质等杂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重复提取步骤,以确保病毒基因组DNA的完整性和纯度。本试验结果显示,4株病毒DNA样本的OD260/ OD280值在1.8~2.0之间,且电泳只有1个DNA条带,表明所提取的病毒基因组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且纯度较高,可应用于酶切图谱分析。

3.3 关于GPV基因组的酶切图谱

本试验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对山羊痘病毒基因组DNA进行酶切消化后,酶切片段分子质量的累加值在102.9 kb~121.4kb之间,与山羊痘病毒基因组的实际分子质量(约150kb)不尽一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有: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分辨率低而造成酶切片段定位上的误差,导致各酶切片段分子质量测定存在差异;②由于山羊痘病毒基因组较大,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可能存在小分子质量DNA片段的丢失、大分子质量DNA片段的计算误差以及分子质量相近的酶切片段出现重叠等,从而导致测定的山羊痘病毒基因组长度偏低。

酶切图谱显示,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与疫苗毒株Y株基本一致,而与标准弱毒株B株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EcoRⅠ酶切片段上较标准毒株少3.9、3.2、1.5、1.4 kb 4条片段,在HindⅢ酶切片段上少3.7 kb和3.3 kb 2条片段,在PstⅠ酶切片段上少4.6、2.8、2.5、2.4 kb4条片段。表明山羊痘病毒地方流行毒株在DNA分子结构上已发生了某些细微的变化,如碱基突变等。这些酶切图谱的差异是否与山羊痘病毒的毒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 要:对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和参考株(Y株和B株),采用Vero细胞增殖和差速离心浓缩后,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DNA,以3种核酸内切酶EcoRⅠ、Hind Ⅲ和PstⅠ进行酶切图谱分析。接种山羊痘病毒48 h~60h后,Vero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基因组提取样本的纯度在1.8~1.9之间,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均出现一条纯净的DNA条带;经3种内切酶酶切后,贵州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参考疫苗毒株Y株基本一致,比参考弱毒株B株少3条~4条酶切片段。这为山羊痘病毒毒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山羊痘;DNA;酶切分析

山羊痘(Goat pox,GP)是由山羊痘病毒(Goat poxvirus,GPV)引起山羊和绵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所有动物痘病毒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我国先后有20多个省(区)报道过山羊痘的发生与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这对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蓬勃发展的山羊养殖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GPV是痘病毒科(Poxviridae)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成员之一,其基因组为大小约150 kb的线性双股DNA,包括中间编码区和两端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共含147个开放阅读框(ORF)。国内外学者对GPV的形态结构、检测技术及基因克隆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病毒基因组的酶切分析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本试验通过细胞培养增殖GPV贵州分离株后,提取病毒基因组DNA并进行酶切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

GPV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由贵州大学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分离保存;GPV参考疫苗毒株Y株,引自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公司;GPV标准弱毒株B株,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2 主要试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购自Ferments公司;蛋白酶K和标准分子质量Marker λDNA/HindⅢ,购自Amersco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进口分析纯。

1.3 病毒的增殖与浓缩

取上述病毒液,加入适量双抗溶液,经过滤除菌后,接种于已长成单层的Vero细胞上,孵育1 h,加入含20mL/L犊牛血清的维持液继续培养,每隔6 h观察细胞病变。取细胞病变明显的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于4 ℃以4 000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加入含300 g/L蔗糖溶液垫底的离心管中,于4 ℃以30 000 r/min离心60min,弃上清液,沉淀用适量TE溶液溶解,置-20 ℃保存备用。

1.4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取适量的浓缩病毒液,加入100 mL/L SDS和蛋白酶K至终浓度相应为5 mL/L和200 μg/mL,56 ℃水浴消化1h后,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溶液,充分混匀后,于4 ℃以12 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重复抽提1次。加入1/10体积的3 mol/L醋酸钠(pH 5.2)和2.5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20 ℃沉淀30min,于4 ℃以1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沉淀用700 mL/L乙醇洗涤1~2次,于4 ℃以12 000r/min离心15 min,自然干燥后溶于适量TE溶液中。取适量病毒DNA样本,经适当稀释后,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OD260和OD280值,并于8 g/L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1.5 病毒基因组酶切反应与电泳观察

取上述提取的病毒基因组DNA,分别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进行酶切反应,酶切体系为25 μL,即病毒基因组DNA样本6 μL、限制性内切酶1.5 μL、酶切缓冲液2.5 μL和双蒸水15μL。充分混匀并作短暂离心后,37 ℃恒温水浴作用过夜,取酶切产物10 μL,于8 g/L琼脂糖凝胶电泳(电压80 V,电泳3h),凝胶成像分析仪观察,并采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GPV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分子质量。

2 结果

2.1 细胞病变观察

接种山羊痘病毒,经37 ℃培养48h~60h后,Vero细胞可以观察到细胞病变(CPE),如细胞折光性增强、细胞间隙增大或细胞圆缩等;培养到72 h~96h后,细胞病变更为明显,表现为细胞集聚成簇或脱落呈空斑状等(图1);而正常Vero细胞培养96h后仍无明显变化,呈排列紧密的梭状细胞(图2)。 

图1 病毒接种72 h后的细胞病变

Fig.1 CPE of Vero cells 72 h post-infection

图2 正常Vero细胞对照

Fig.2 Control of normal Vero cells

2.2 病毒基因组的含量与纯度

取上述提取的4株病毒基因组DNA样本,经适当稀释后,于UV2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样本的OD260和OD280值(表1)。

表1 病毒基因组DNA样本的含量与纯度

Table 1 Contents and purity of genomic DNA samples of GPV

DNA样本

DNA Sample

OD260

OD280

OD260/ OD280

含量/(μg ・μL-1)

Contents

GPV LD Strain

0.313

0.172

1.82

3.13

GPV QL Strain

0.332

0.178

1.86

3.32

GPV Y Strain

0.329

0.170

1.94

3.29

GPV B Strain

0.395

0.199

1.98

3.95

从表1可以看出,从感染的Vero细胞中提取4株病毒基因组样本,其DNA含量在3 μg/μL~4 μg/μL之间,OD260/ OD280值为1.8~2.0,即DNA样本中蛋白质、RNA及有机溶剂的污染较少。经8g/L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4株病毒的DNA样本均呈现一条较为纯净的条带,而正常Vero细胞提取样本未出现特异性条带。这些结果说明,所提取的病毒DNA样本的纯度较高,可应用于酶切图谱分析。

2.3 病毒基因组的酶切结果

采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GPV LD株、QL株、Y株和B株的基因组DNA样本进行酶切消化,经8g/L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结果显示,4株病毒基因DNA的EcoRⅠ和HindⅢ酶切片段相应为13、13、13和15条,而PstⅠ酶切片段为11、11、11和15条。使用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各种酶切片段分子质量见表2。

表2 GPV基因组DNA酶切结果(kb)

Table 2 The results of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of GPV genomic DNA

酶切片段

Fragments

EcoRⅠ

HindⅢ

Pst

LD

QL

Y

B

LD

QL

Y

B

LD

QL

Y

B

1

23.8

23.8

23.8

23.8

21.7

20.8

20.3

20.3

21.4

21.4

20.8

22.0

2

21.4

21.4

21.4

21.4

17.4

17.2

16.7

16.3

20.4

20.6

20.3

2.3

3

16.3

16.3

16.3

16.3

15.4

15.2

15.3

15.1

16.3

16.2

16.3

16.3

4

9.8

9.8

9.8

9.4

12.5

12.5

12.0

12.0

11.4

11.4

11.4

11.5

5

8.6

8.6

8.6

8.6

9.6

9.6

9.6

9.5

8.1

8.1

8.2

8.1

6

7.3

7.3

7.3

7.3

7.7

7.3

7.6

7.5

7.3

7.3

7.2

7.2

7

6.2

6.2

6.2

6.2

6.5

6.5

6.6

6.6

6.4

6.3

6.4

6.4

8

5.4

5.4

5.4

5.4

5.9

5.7

5.8

5.7

5.4

5.4

5.4

5.3

9

4.6

4.6

4.6

4.6

5.4

5.4

5.3

5.2

3.9

3.9

3.9

4.6

10

4.1

4.1

4.1

4.1

4.9

5.1

5.0

5.0

3.7

3.7

3.7

4.1

11

3.9

3.9

3.9

3.7

4.1

4.1

4.1

4.1

3.5

3.5

3.5

3.8

12

3.6

3.6

3.6

3.4

3.6

3.6

3.6

3.7

3.6

13

3.4

3.4

3.4

3.2

3.5

3.4

3.5

3.6

2.8

14

1.5

3.5

2.5

15

1.4

3.3

2.4

合计Total

115.3

118.4

118.4

120.3

118.2

116.4

115.3

121.4

107.8

107.8

107.1

102.9

从表2中可见,GPV LD株、QL株和Y株基因组DNA的EcoRⅠ和HindⅢ酶切片段大小相应为3.4 kb~23.8 kb和3.4 kb~21.8 kb不等,PstⅠ酶切片段大小相应为3.5 kb~21.4 kb;而B株相应为1.4 kb~23.8 kb、3.3 kb~20.3 kb和2.4kb~22.0 kb。

3 讨论

3.1 关于GPV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是研究动物病毒的重要步骤之一。对于山羊痘病毒来说,常选用的原代细胞有胎羊的睾丸细胞、肾细胞和皮肤上皮细胞等。但由于原代细胞的取材困难,且不易长期传代培养,因此在山羊痘病毒的分离鉴定中较难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尝试采用BHK-21、Vero细胞等传代细胞进行山羊痘病毒的培养。结果发现,山羊痘病毒可以在这些传代细胞上增殖,一般需要传3代~5代后才能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且Vero细胞的细胞病变较BHK21细胞明显。因此,贵州大学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在山羊痘病毒的研究中一直采用Vero细胞对该病毒的增殖培养。

3.2 关于GPV基因组的提取

获得纯净而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是进行病毒基因组酶切分析的前提。山羊痘病毒的基因组为大小约150kb的线状双链DNA,这种线状双链DNA分子在水溶液中对机械剪切力的抗性十分脆弱,很容易造成双链DNA的断裂,从而影响病毒基因组DNA的酶切效果。因此,在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过程中尽量做到手法轻柔,在保证清除蛋白质等杂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重复提取步骤,以确保病毒基因组DNA的完整性和纯度。本试验结果显示,4株病毒DNA样本的OD260/ OD280值在1.8~2.0之间,且电泳只有1个DNA条带,表明所提取的病毒基因组具有较好的完整性且纯度较高,可应用于酶切图谱分析。

3.3 关于GPV基因组的酶切图谱

本试验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和PstⅠ对山羊痘病毒基因组DNA进行酶切消化后,酶切片段分子质量的累加值在102.9 kb~121.4kb之间,与山羊痘病毒基因组的实际分子质量(约150kb)不尽一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有: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分辨率低而造成酶切片段定位上的误差,导致各酶切片段分子质量测定存在差异;②由于山羊痘病毒基因组较大,酶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可能存在小分子质量DNA片段的丢失、大分子质量DNA片段的计算误差以及分子质量相近的酶切片段出现重叠等,从而导致测定的山羊痘病毒基因组长度偏低。

酶切图谱显示,山羊痘病毒贵州分离株LD株和QL株与疫苗毒株Y株基本一致,而与标准弱毒株B株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EcoRⅠ酶切片段上较标准毒株少3.9、3.2、1.5、1.4 kb 4条片段,在HindⅢ酶切片段上少3.7 kb和3.3 kb 2条片段,在PstⅠ酶切片段上少4.6、2.8、2.5、2.4 kb4条片段。表明山羊痘病毒地方流行毒株在DNA分子结构上已发生了某些细微的变化,如碱基突变等。这些酶切图谱的差异是否与山羊痘病毒的毒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享到: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