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及治疗方案

datong 网络 2012-09-11 11:55:07

口蹄疫 是偶蹄兽发生的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腔粘膜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我国将本病归为一类传染病。
  1、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目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OC、亚洲1型、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发生的主要是OA与亚洲1型。   病毒在低温下(-70)十分稳定,可保存几年。37下,48小时内可灭活,80100病毒立即死亡。病毒在污染的干草中于室温下可存活20周,猪舍内干燥分泌物中的病毒可存活1个月,冬季可存活2个月。冻肉中的病毒可存活很长时间。但高温和直射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失的粘膜和皮肤而感染。各种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人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
O型口蹄疫所引发的,由于在猪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致使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对幼仔猪可引起100%的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亡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有的猪群存在O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仅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本 猪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多见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3、临床特征   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发病初期体温升至4041,不食,精神沉郁,蹄冠、蹄叉、蹄踵部、口鼻部、口腔粘膜及乳头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烂。   隐性感染猪突然发病死亡,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剖检可见心脏呈虎斑心病变。   病理变化可见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有烂斑或溃疡,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仔猪死亡后可见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20093月检验猪口蹄疫免疫合格率:青海为61.86%、安徽、陕西、四川及广东等省不到80%20091月首次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奶牛中发生A型口蹄疫,随后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东县、上海市奉贤区、江苏常州奶牛、广西临桂县肉牛、贵州省盘县羊场、山东滨州市奶牛、以及甘肃、宁夏、重庆、西藏、湖南等地也先后发生A型口蹄疫,有的还混合感染
4、防控技术  
 
4.1 平时的防控技术  
 
4.1.1搞好 饲养 管理,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坚持消毒制度,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猪舍和生产区,实行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  
 
4.1.2定期进行免疫检测和疫病监控,按国家颁发的《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法规文件的规定落实各项防控技术措施。   4.1.3搞好免疫预防   4.1.3.1 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苗  
 仔猪:
4045日龄首免,每头每次肌注1毫升;   10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
   种猪 :每3个月免疫1次,每头每次肌注2毫升;妊娠母猪分娩前1个月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引入后备种猪或育肥猪时,应于引入后的1周内补注疫苗1次,每头肌注2毫升。  
 
4.1.3.2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   仔猪:20日龄首免,30天后2免,12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每次肌注1毫升。   种猪:每年免疫3次,每头每次肌注1毫升。  
 
4.1.3.3 O型与亚洲1型口蹄疫双价灭活苗(牛源性)  
 
仔猪 30日龄首免,间隔282免,120日龄3免,每头每次肌注2毫升。  
 注射疫苗时可同时肌注免疫增强剂猪用转移因子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
-4),可有效的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抗体产生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还能降低免疫抑制,减少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增强抗病力。 有亚洲I型口蹄疫。四川广元市、陕西汉中市、新疆乌苏市的牛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
5.1.1如您想了解药物保健预防及发生疫情时的应急技术措施更多的知识请在百度搜索“ huinongcn惠农盛世”河南惠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专家和专业技术客服为你解答!希望能够帮到你。电话:0371-65636613 希望能帮你解忧!!!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