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

datong 网络 2008-06-10 12:00:00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抗生素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


近年来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研究发现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在PAE期中的细菌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使得在治疗中可以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降低用药费用。


1β-内酰按胺类抗生素


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球菌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对G╋杆菌的PAE属部分剂量依赖性,且药物浓度降低时,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其PAE 很短或为负值,在高浓度时使细菌成为球状体,产生明显的PAE。如头孢孟多,头孢唑林,头孢哌酮,萘夫西林,青霉素的浓度大于最低抗菌素(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接触时间为1.13.8h时,对金葡菌的PAE分别是3.91.24.54.63.01.4h。对粪肠球菌,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在4MIC以上时显示较长的PAE,而头孢菌素类很小。对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PAE较短,最长仅达1h左右。而碳青霉烯类的PAE较长,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但其消除速度快,半衰期短,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一日多次给药。因其只在细胞分裂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杀菌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所以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目前结合PAE,主张采用快速静脉滴注给药方案,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1h内滴完,即可在短时间内达较高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伴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据报导:采用青霉素11次给药治疗敏感金葡菌感染与12次给药法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