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它的病原体是猪痢疾密螺旋体,肠道内的其它微生物也参与本病的形成。猪痢疾密螺旋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能在土壤和粪便中较长时间的存活。本病常在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架子猪发生,仔猪和成猪较少发病。临床康复猪和无症状的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通过粪便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健康猪通过消化道传染;易感猪与康复70天以内的猪同群,仍可感染发病。饲养人员的衣、鞋和饲养工具也是传染本病的重要原因。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此外,阴雨潮湿、猪舍积粪、气候多变、拥挤饥饿、运输及饲料变更,均可诱发本病。因此,猪群中一旦流行,很难消灭;在大面积流行时,断乳猪的发病率可达90%,如及时合理治疗,死亡率在30%左右。猪链球菌治疗方案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进而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炎。主要症状是轻重不同程度的腹泻。在发病的猪场,几乎每天都有新病例出现。病程长短不一,偶尔可见最急性病例,病程仅数小时,或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表现为急性型,初期排出黄色或灰色的软便,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40.5℃ ),持续下痢后。粪便中混有血液、粘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脂状或冻胶状,为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病程约l~2周。慢性病猪表现时轻时急的粘液出血性下痢.粪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可以复发,病程在2周以上。剖检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而小肠没有病变,急性期病猪的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大肠壁水肿减轻,而粘膜炎症逐渐加重,由粘液出血性炎症发展至出血性纤维素炎症,表层粘膜坏死,形成粘液纤维蛋白伪膜。病变分布部位不定,或分布于整个大肠部分,或仅侵害部分肠段。病的后期,病变区扩大,呈广泛分布。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