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态粉体结块理论是晶桥理论和毛细管吸附理论,是一个“硬结块”的进程,与粉体的外表进程(吸附、固化)有关,通常以为是其内部性质所引起的,由粒子的接触点所形成,主要取决于外表情况。
非晶态粉体的结块主要与粉体的二级热力学改变有关,是一个“软结块”的进程,因此更主要地取决于粉体的热性能(微观表现为分子的热活动),取决粉体的整体性能,而不是粉体的形状与粒径,水分、分子量、分子结构等因素是对玻璃化改变温度的固有影响,所以是非晶态粉体结块的重要影响因素。
粉散剂大部分都含晶态和非晶态粉体,影响其结块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粉体的粒度、强度等,如果粉体颗粒强度高,均匀度高,外表光滑,粉尘少,同时储存时间短,将减少粉体颗粒间接触点,减少了颗粒间晶桥发生几率,从而减少了结块景象发生;外部因素指湿度、温度、压力及储存时间等,随着温度、压力和湿度在生产、储存和使用时的变革,晶粒间晶体交联面积和产品溶解与重结晶频率增大,颗粒间形成晶桥增加,从而造成结块。所以通常情况下,粉散剂不宜在湿热的环境下储存;堆放储存时,压力越大,颗粒紧密越接触,则易于形成“桥连”;而且储存时间越长结块现象越严重。
粉散剂防结块方法
生产工艺的优化。经过优化生产操作工艺来减弱粉散剂的结块因素,依据不同产品采取不同的单调工艺以下降产品的水分,改良包装条件和包装方法,采取防潮包装物,控制产品存储时的温度、相对湿度、沉积的高度和重量以及存储的时间等。
抗结块剂的使用。抗结块剂是一种在物料储存和解决进程中能够使物料维持流动性的物质。在粉散剂的生产进程中采取外表喷涂或直接加入抗结块剂,在粉体外表形成一层疏水保护膜,可避免粉散剂产品与外界交换水分,也能够阻碍晶态粉体外表发生的再结晶进程中晶体“桥连”的产生,最终避免产品结块。抗结块剂依据原材料的不同,能够分为五大类。
惰性粉末。这类抗结块剂既不溶于水,也不与原辅料发生化学反应。使用时以恰当的比例对产品进行扑粉,使之吸附在粉体外表。尽管它们不能在粉体外表形成一个延续的惰性层而拦截结块的发生,但惰性粉末能够在有限的领域内拦截粉体颗粒之间或产品与大气之间进行水汽交换,从而减轻产品的结块性。常用的惰性粉末多为无机物质,有硅藻土、高岭土、黏土、滑石粉、硅酸铝等。此法成本较低,但添加量很大,水溶性差,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不常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