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其他基因型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

gscnsl 火星 猪相关 2020-01-16 01:40:08
导读
 

在非洲猪瘟的起源地非洲,除了曾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逃出的基因I型非瘟病毒,和2007年逃出的当前在亚欧地区流行的基因II型非瘟病毒,还有24个已知基因型的非洲猪瘟病毒,其中不乏有与基因II型有相同毒力的病毒。随着全球流动的增加,这些基因型的外逃风险也不容忽视。

 

 

谨防其他基因型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

非瘟逃出非洲:3次、2种基因型

 

非洲猪瘟病毒20世纪20年代在肯尼亚被英国殖民者首次记载,当时从英国引进的白猪迅速死亡并且证明并非经典猪瘟。后续研究发现,该病毒在非洲疣猪中长期传播,通常无疾病症状,表明非瘟病毒已经进化了很长时间。目前已经鉴定出24个基因型,且每个基因型都包含不同毒株。

 

非洲猪瘟病毒在其进化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只限于它的起源大陆——非洲。目前已知该病毒有3次逃出非洲的经历,第一次是1957年,一个基因I型毒株到达了葡萄牙,由于猪吃了非洲飞葡萄牙的航班上的航食垃圾引起。第二次是1960年,同样是基因I型病毒,重返伊比利亚半岛,之后越过大西洋进一步散播到巴西和几个加勒比岛国。相关国家通过大量扑杀等手段限制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到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感染国家都消除了疫情。

 

2007年基因II型非洲猪瘟在格鲁吉亚出现,被认为是从非洲开到格鲁吉亚的船只上携带的感染猪肉制品被喂给当地猪只引起。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横扫了高加索地区,并进入了俄罗斯。到2018年相同基因型的病毒出现在了中国沈阳。其后在亚洲多国迅速蔓延。

 

自此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从不受重视变成了各国的重点研究课题。

 

香港城市大学的兽医流行病学家Dirk Pfeiffer表示:“中国有这么多的猪,非瘟的抵达只是时间问题。” 他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疾病爆发。”

 

疫苗研发方向——弱毒苗和亚单位疫苗

 

早在1967年,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疫苗制备方法制作的非洲猪瘟疫苗无效。灭活苗虽然可以激发猪的B细胞产生抗体,但是不足以抵抗毒株入侵。后来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猪严重依赖杀伤T细胞(可能还有其他细胞)来抵抗非瘟病毒,但只有非瘟活毒入侵时才能激发T细胞反应。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科研人员尝试了寻找多种自然弱毒和基因编辑弱毒苗。虽然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备选疫苗,但是疫苗安全性是重要担忧。制作弱毒苗的另一个障碍是批量生产,非瘟病毒的复制需要猪巨噬细胞,但是目前没有可以持续几周的猪巨噬细胞细胞系。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尤兰达·雷维利亚(Yolanda Revilla)表示:“寻找持久的细胞系是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没有细胞系就无法获得质量稳定的疫苗。”

 

为了绕开这些困难,有研究人员也在尝试“蛋白质鸡尾酒”——亚单位疫苗,通过病毒载体如腺病毒将不同组合的非洲猪瘟抗原基因在猪体内表达,来刺激猪B细胞和T细胞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反应。不同科研人员在进行不同的组合尝试,但目前还没有获得特别有前景的备选疫苗。

 

其他基因型出逃引起的爆发风险不容忽视

 

现在许多研究人员和疫苗公司正在集中精力寻找针对基因II型ASFV的疫苗,也就是当前流行于欧洲和亚洲的所谓欧亚株病毒。但是,也有人意识到有必要寻找针对其他基因型非瘟病毒的防御措施,这些基因型正在给非洲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这些基因型也有可能逃出非洲大陆,对世界其他地方造成破坏。

 

例如,  英国Pirbright研究所的病毒学家Linda Dixon正在研究一种在西非和中非广泛传播的基因I型病毒;而国际畜牧研究所(ILRI)的免疫学家  Lucilla Steinaa则专注于东非的主要基因型,即基因IX型和X型。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兽医病理学专家,也是FAO的非洲猪瘟防控顾问 Mary-Louise Penrith表示,生物安全比疫苗更有效。Penrith说:防控非洲猪瘟并非“火箭科学”,关键是形成好的生物安全行为习惯。他表示,很多非洲猪场特别是在南非,可以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将非洲猪瘟病毒拒之门外。

 

伊利诺伊大学的病毒学专家Daniel Rock表示,一个有效的针对基因II型的非洲猪瘟疫苗一定会被开发出来,但那不是终点。非洲还有很多已知的非洲猪瘟流行毒株,他们与基因II型一样致命。而且针对一种基因型的疫苗不太可能对其他基因型病毒也提供良好的抵抗。

 

信息来源:The Scientist Magazine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