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7大因素造成动物疫病频发,3大策略有效建立防控体系

ruifeng 农财宝典新牧网 2021-09-22 12:00:00
   “再好的疫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很难取得100%的保护效果,千万不要把疫苗当作唯一的防疫武器。”廖明呼吁道。9月17日,在2021中国禽业大会暨第30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岭南科学论坛现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廖明带来了关于《透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看我国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演讲。

廖明:7大因素造成动物疫病频发,3大策略有效建立防控体系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廖明
    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频发有7大原因

    廖明指出,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频发主要有7个原因:

    第一,病原种类繁多,变异频繁。都说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情况?廖明个人认为,一是大家对疫病的认知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对一些原来不清楚不了解的病现在研究得更深入了,所以会觉得新病不断出现。二是养殖生态和饲养管理方式不断改变,从原来的散养到集约化养殖、从天然饲料到人工饲料、从不免疫到高强度免疫等等,这些改变也会造成疫病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疫病。

    第二,病原宿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样。例如我国同时流行H5、H7、H9等多血清亚型禽流感病毒,但不同宿主对病毒的易感性不同,H5Nx亚型禽流感病毒既感染鸡又感染水禽,而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主要在蛋鸡里流行。

    第三,畜禽养殖门槛低,方式多,生物安全水平不高。

    第四,活畜禽及动物产品交易频繁,加工和销售方式多样。

    第五,防疫工作中“重表面,轻落实”、“重疫苗药物,轻生物安全。”廖明表示,在疫苗的选用方面,很多人认为有了疫苗就行了,但是再好的疫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难以取得100%的保护效果,千万不要把疫苗当作唯一的防疫武器。

    第六,疫情出现变化后未能及时调整疫苗种毒。

    第七,疾病诊断和监测水平不高,意识不强,重诊断轻监测。 

    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3大策略

    廖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给出3大策略助力养殖场户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首先是做到动物为主,联防联控。动物防疫工作要以动物为核心,既要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障人的身体健康。

    其次是预防为主,以生物安全为抓手。在构建防疫体系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养殖企业的防疫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政”的合作。为此,企业应从这两个方面开展工作:1、树品牌。建立“以疫病防控为核心,以产品安全为目的”的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顺应“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社会需求以及环保、食品安全、公关卫生、饮食习惯改变带来的影响。在公司的品牌建设中着重强化防疫的地位。2、强管理。本着“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着重提升企业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扎扎实实建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小区)。

    最后是阻传为主,免疫为辅。廖明认为这里面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想通过单纯扑杀感染群体的方法很难做到彻底切断疫病的传播流行,所以需要具体做到如下3点:1、营造无病原体污染的养殖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处理染疫畜禽,彻底隔离疫点;减少畜禽长距离移动;限制易感畜禽从动物疫病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家禽出售或者运输畜禽前,经检验合格的方可调运;对运输家禽的车辆在装载前、卸载后进行清洗、消毒等等。2、对易感动物实施免疫,有效阻遏疫病传播。对纳入强制免疫计划的疫苗,应做到应免尽免,对其他疫病,要根据防疫需要制定好免疫计划,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并加强免疫效果的监测。3、加强动物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的防疫工作,有效降低这些场所的病原污染率。在活禽交易市场建立“活禽区、屠宰场、配送区、污染物处理区”,对活禽进行代宰、加工,实现“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要求。

    不论市场怎样波动,廖明认为关键在于畜牧兽医相关企业要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牢固树立防疫是养殖企业生命线的理念,保持信心和定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