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 又称猪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它是由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细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应激因素是本病的诱因。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后的猪只,成年猪较易感,一般6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规模化猪场以生长育成猪和后备种猪发病为主,本病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密螺旋体病(猪痢疾)。该病造成患猪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降低,死残率升高。
1、症状和病变:
临床上本病一般分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急性型通常发生于后备种猪及育成猪,以及部分经产母猪,呈暴发性、散发性发病,病猪拉黑色(隐血)或暗红色粥样粪信,粪便通常松散不成形,并常粘污臀部和后背部,病程一般很短,病死猪和同群中病猪皮肤苍白,可引起母猪和后备猪猝死。慢性型回肠炎一般发生於20至50千克体重的生长猪,病猪临床表现轻微,猪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苍白,多数表现为粪便变软不成形、变稀或里糊状成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个别猪轻微或间歇性下痢,感染猪生长发育受阻并形成僵猪。猪场患病严重时,生长育成猪发病率可高达30%,死亡率可达到5%-6%。
急性型及慢性型增生性肠炎两者病变均出现在回肠、盲肠及结肠前部,肉眼可见小肠末端和结肠螺旋前约1/3处肠壁增厚呈深摺状,切开病变组织呈外翻,肠管直径增粗,肠粘膜变厚坏死内容物黄灰糊状,偶有线状溃疡、充血、出血,含凝血块,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病。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急性型增生性肠炎在回肠和结肠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血凝块,且混有血液、纤维蛋白等,大肠的回旋位充满血液。慢性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可发展为坏死性肠炎。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粘膜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细胞内劳森氏菌可确诊。可用免疫化学检测和特异的DNA探针法以及PCR法等。国内,机械化养猪协会的黄毓茂博士等用一对引物也成功地扩增出劳森菌319bp的特异性DNA片段序列。这对我国增生性肠病的诊断和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断时应注意与猪痢疾(密螺旋体病)区别,猪痢疾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结肠、盲肠),肠壁充血、出血及水肿,病猪排出的粪便附有大量的粘液和坏死物。
3、防治措施:
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减轻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这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改善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3.1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持较足够的饮水器和食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3.2 保持猪群稳定、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体抵抗力。
3.3 猪场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存在病原的猪场,建议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细胞内劳森菌等病原体常存在于猪的粪便中,对复合醛类和卤素类消毒剂非常敏感,建议使用复合醛或双链季铵盐复合碘消毒液,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猪场生产区消毒池以及各栋猪舍门口脚浴盆添加都应添加消毒剂。
3.4加强灭鼠、蝇、驱虫等工作,健康猪与受细胞内劳森菌污染的粪便接触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因此,必须及时清除猪群的粪便,尽量减少接触粪便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
3.5 免疫注射:国外已有增生性肠炎疫苗,但要求使用疫苗前后3天均不能饲喂抗生素,可操作性差。
3.6药物控制:细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对增生性肠炎敏感的主要有泰乐菌素、林肯霉素、硫酸粘杆菌素、四环素、二水杨酸亚甲基杆菌肽、氟甲砜霉素、泰妙菌素等,因而必须选择广谱的抗生素或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预防,但因本病发病较急,且迅速死亡,对发病猪只治疗效果甚微。猪场可使用复合的兽药制剂进行预防较为方便。
3.6.1 治疗:对症状明显的病猪可注射泰乐菌素进行治疗,1日2次,连用3天。腹泻严重的种猪及后备母猪用5%的葡萄生理盐水100毫升与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其余猪饲料中添加“加康”400克+泰乐菌素200克,连用1-2周,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含有泰乐菌素或林肯霉素的药物制剂,如安泰、利高霉素等。
3.6.2 预防:在该病高发期用药时可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法,每月添加一次,每次用1周。如果猪病发病较为严重,可另外添加强力霉素200克/吨;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另外,在本病流行期间和猪只调运前以及新转入或购入的猪只,应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猪增生性肠病在规模化猪场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是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将日趋严重,猪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引以重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