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荒地上种植青花椒开出“致富花”

liuyiang871029 农村创业 2019-04-11 02:29:00

山坡荒地上种植青花椒开出“致富花”

  连日来,前锋区小井乡莲花村村民黄仁义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给自家种的几亩枳壳树修枝、整形、施肥。

  看似普通的枳壳,却是74岁的黄仁义眼中的“宝贝”。今年,黄仁义仅仅靠着他一个人的劳动力,就收入了4万余元。

  而在一年前,由于枳壳树老化,枳壳销路少、价格低,大大削弱了农户种植、管理枳壳的积极性。如今,同一片土地,同样的枳壳,却能给村民带来高出之前几倍的收入,是什么让枳壳种植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都是借助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前锋区农工委主任陈爱兵说,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给前锋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前锋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活现有土地,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品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为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提升农产品质量  创建特色品牌

  “老孙,我们2015年引进的‘广安青花椒’非常适合在我们这里种植,产量好、品质佳!”近日,远在湖北的李琼打来电话,向广安和诚林业公司青花椒项目负责人孙佰成致谢,并为“广安青花椒”的高品质点赞。

  和诚林业公司是前锋区一家从事集青花椒种植、加工、销售、新产品研发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广安青花椒”品牌的创建者之一。

  花椒抗旱耐瘠,可以在山坡荒地上种植,不占用良田。因为广安花椒产业在过去存在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差、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花椒产业的发展,因此并没有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还导致亏损,许多村民纷纷砍掉花椒树改种其他农作物。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前锋区依托和诚林业公司,从种子选育、育苗、种植、培育管理、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多项试验,成功研发出“广安青花椒”种苗,将花椒种植年产量提高到亩产3000斤,成功打造出了广安品牌。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广安青花椒”在我市已应用推广至2.27万亩。去年,前锋区农民青花椒产量高达50余万斤,价值约350万元,农民收益少的有几千元,多的则有上万元。在观塘镇插柏村,有农户种植花椒7亩,收入达5万元。和诚林业公司还为产业基地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提供务工岗位300余个,每人年均工资收入1.8万元。

  前锋区不仅从培育种苗上着手,还对原有的老花椒树进行改良,多方位提升花椒品质。

  观塘镇、虎城镇片区原发展花椒产业1万亩,但因管理不善,收益较差。前锋区农工委与和诚林业公司合作,对农民有针对性地实施花椒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并对原有老品种花椒树实施改良。去年,改良后的花椒基地产量大增,大大增强了农民对发展花椒产业的信心,原1万亩花椒基地实现了提质增效。

  陈爱兵说,品种改良后的青花椒,让前锋的老百姓摆脱了“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差、产品销售难”的困境,让青花椒这一老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建设产业基地  带领农民共同发展

  “我们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发展、怎么致富,是基地带领我们一起赚钱。”近日,前锋区观阁镇大坝村村民雷光碧对记者说,自从他们村建设了花椒基地,他和老伴的年收入就翻倍了。

  雷光碧的收入来源有3个:在青花椒基地务工、收取土地租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得专业合作社的分红。

  雷光碧所在的青花椒基地——广安启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1500名村民共同致富。以“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种苗和种植技术,以市场价格回收农户的花椒,合作社或农户负责种植管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农民种植花椒的技术难题,又解决了农民担心产品无销路的后顾之忧。

  像广安启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花椒基地在前锋区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前锋区新建“广安青花椒”基地2.27万亩,改造低产花椒土地两万余亩,形成了全区高产花椒基地5万亩的规模;每年可为社会提供鲜花椒4万吨,平均每年每亩花椒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花椒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花椒产业发展格局。

  不仅是青花椒基地,前锋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在现有重点产业发展基础上,科学划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在“111”环线力争完成改(扩)建龙安柚基地5000亩、实现龙安柚的提档升级和无缝衔接;在群模、帽合村连片发展柠檬3000亩;在现代农业园区、“111”环线幼林地间作发展蔬菜5000亩,新发展花椒10000亩;在城区、打字岩公园、逸国花乡、正邦种养循环基地发展牡丹、芍药5000亩,以小井乡莲花村为中心,连片发展枳壳5000亩。

  瞄准市场需求  促进就地就近加工转化

  近日,前锋区小井乡莲花村的村集体账户上多了105万元。这一笔钱,从何而来?

  莲花村党支部书记李仕政说,去年7月,在小井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莲花村花了40余万元购买了一套农产品加工设备,可对枳壳、葡萄进行加工。这105万元便是加工后的枳壳带来的收入。资金到账后,这笔钱很快就分到了莲花村每个村民的手上。

  “我们村种植枳壳有30年的历史了,但是以前的枳壳树老化,加上加工设备太差,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增收。”李仕政说,本来产量就低,新鲜的枳壳放久了又会烂,很多老百姓甚至想砍掉枳壳树,改种粮食。

  李仕政做了10余年的村支书,那时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砍掉枳壳树,他又急又气,但又无法阻止。就在此时,乡政府给他们引路,在政策上支持、思想上引导、硬件建设上予以帮助,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枳壳树幼苗嫁接、移栽定植,枳壳加工贮藏等科技培训,并建设高产示范基地,扩建生产便道,开通枳壳货运“绿色通道”,彻底解决发展无序、技术落后、生产消极、有产无市的问题。

  “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高价收购村民的枳壳,经过加工后再卖到亳州,然后根据村民卖给合作社的产量进行分红。”李仕政说,村民根本不愁销路,大家多劳多得,积极性自然就提上去了。

  今年,除去给村民的分红,莲花村集体经济也有了20余万元收入,这20余万元又用来干什么呢?

  “拿这些钱搞再生产,再去种植丹参、黄精等中药材,村民照样以土地入股,收获后大家都能分红。”李仕政说,借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帮助农民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帮助农民增收,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