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养殖竹鼠30只毛利润4800元,桂林唐德应弃高薪回乡寻致富路

liuyiang871029 农村创业 2019-04-11 02:29:00

创业养殖竹鼠30只毛利润4800元,桂林唐德应弃高薪回乡寻致富路

  45岁的唐德应是全州县庙头镇湾山村人,2001年,他举家前往浙江台州,在私立中学从事教育工作。从业十几年,唐德应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看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于是,2015年,他毅然放弃了几十万元的年薪,回到全州老家,希望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努力,自主创业养殖竹鼠、特种猪等带动老乡致富。而他做这一切,最初是为了家乡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1、村里走出的大学生

  唐德应出生于全州县庙头镇湾山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小时候,唐德应家里条件很一般。但他的父母很有先见之明,自己缩衣节食,却不肯让孩子吃苦,为唐德应上学提供最好的条件。而唐德应也不负众望,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了当时乡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1996年大学毕业后,唐德应回到全州,在一所私立中学教语文。

  当时,肯回乡下教书的大学生不多,唐德应年轻又肯吃苦,他每天住在学校,白天上课,管理学生的饮食起居,晚上备课扎实自己的教学功底。他常常独自一人带着书本,到老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学习教学经验,又从市里买回最新的教学资料,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几年的时间内,唐德应的工作得到学校的肯定,成为学校的副校长。

  不过,这些收获并未让唐德应满足。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遇降临到了唐德应身上—— 来自浙江台州的几所私立高级中学到全州挖掘教育人才。和同为学校教师的妻子商量过后,他们决定到发达地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两人毅然放弃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前往陌生的浙江重新开始自己的教育事业。

  这一去就是十四年。

  2、一份牵挂让他毅然回乡

  在台州教书的十四年时间里,因为工作繁忙,唐德应和妻子很少回家。但就是2014年暑期的一次返乡,却让唐德应感触颇深。

  “小时候,一到了夏天,家家户户敞开门房,年轻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孩子们在一旁打闹,场面十分温馨。”唐德应说,但现在,很多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对比家乡和台州孩子们的处境,唐德应心生感慨。“要把教育搞好,必须要有家长在身边,想要把家长们从打工地拉回来,他们在村里要有事做,并能赚钱。”

  唐德应再三思量过后,和妻子商量,决定回乡创业,搞特色养殖,带领村民致富,把在外闯荡的家乡人都吸引回来。

  一开始,他的这一想法就被不少朋友反对、质疑,而妻子也颇有微词。“你在台州辛辛苦苦十几年扎根,如今事业稳定,家庭幸福,年薪几十万元,为什么还要去搞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特色养殖投入大回报难以预计,万一种苗大规模死亡,怎么办?”……

  面对这些好心的劝阻,唐德应这样回答:“我们拼命往外面走,见识总要比常年待在农村里的人多一些。要是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为什么不为村里做些事情呢?”

  3、“试水”成功见效益

  唐德应最终还是选择坚持己见,并付诸实际行动。

  经过多方考察,唐德应发现,竹鼠利润高、繁殖力强、成本低、养殖难度小、场地要求简单,村民接受度高。他决定以养殖竹鼠为特种养殖产业的开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带动别人,必先使自己成为榜样。”唐德应投入30万元到竹鼠养殖基地的建设中,一年内建起了养殖基地和20余亩竹子种植用地。随后,他又向村干部了解村里贫困户的情况,知道一户家里只有50岁的单身汉和患精神疾病的老母亲,他主动上门做工作,并帮忙预支部分款项,帮助农户将竹鼠养殖先办起来。接着又将自己制作的海报挨家挨户地分发,动员村民们一起干。

  经过3个月的辛劳,很快有了回报。180元一只的种鼠,养殖成本费仅需要20元左右,30只的毛利润达到了4800元。

  有了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上门学习养殖竹鼠,唐德应又在厂房旁的办公室开展了养殖讲堂,亲自授课,农户在决定是否养殖之前,可以先到公司参加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边学边做。

  如今,村里已有十几户村民跟着唐德应进行竹鼠养殖,在外面打工的村民慢慢都回到村里,跟他养殖竹鼠,其中最多的养了200来对。庙头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参与养殖的几家贫困户,收入比以往已经翻了几番,村民们乐开了花。

  4、不忘故乡养育情

  唐德应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振乡”,意味着“不忘故乡养育情深,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力量带动家乡父老脱贫致富,使尽可能多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在庙头镇湾山村的一处乡村公路旁,有两间不大的一层砖房,背后是茂密的竹林。靠近路边的砖房里传出“吱吱吱”的叫声,几百对竹鼠在标准化建设的养殖房中进行培育,这里是唐德应建立起的“桂北竹鼠养殖示范基地”。

  采访中,唐德应对自己选择回乡创业感慨良多,“虽然当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现在,让村民一起富裕了,这样的选择,我没有后悔。”唐德应说。

  除了养殖竹鼠,唐德应又四处考察,并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一起实地走访,发现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和人力条件,还适合发展特种猪养殖和肉牛养殖。为了让致富路走得越来越宽,唐德应决定在未来两年,建成新的养殖示范基地,发动更多老乡共同参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唐德应说,如今政府下大力气推动农村发展,我们在外闯荡,收获了见识和眼界,回乡创业不仅有发展空间,更可以改变家乡面貌。希望能够通过带动脱贫致富,让家乡有更美好的未来。而最初的目的,让孩子们能够与家人在一起,不再成为留守儿童,而是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在家乡经济发展之下,也会渐渐成为现实。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