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 湄潭县贫穷小山沟是如何一跃而起

liuyiang871029 农村创业 2019-04-11 02:29:00

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 湄潭县贫穷小山沟是如何一跃而起

  “核桃坝几大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核桃坝村。核桃坝村位于贵州省湄潭县城东北角,八十年代初期人均年纯收入仅仅600元。这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沟是如何一跃而起,成为人均纯收入近17000元的“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呢?走进核桃坝,整洁的街道、一栋栋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漫山遍野的青翠茶园,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茶业发展历程的陈列室里,核桃坝村副支书刘庆介绍了第一任老支书何殿伦大力发展茶业种植,从而改变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经历。她说,五十年代的时候,为解决核桃坝村当地村民的吃饭问题,何殿伦老支书带领老百姓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到后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茶业,即充分利用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九个无性系茶树良种,让它们在核桃坝生根开花结果。在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不但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人们用钱的问题,“核桃坝有今天得益于何老支书的辛勤劳动。当时我们的何老支书以自己的试验地试验成功之后就(把茶种)分发给我们的老百姓。我们核桃坝村八十年代时候的人均纯收入才六百元,真正的一个转变是从2000年开始,2000年的时候,几乎我们本村的村民都从事二产、三产了。”

  从1996年接任村支书到如今,5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已经在核桃坝工作了整整21个年头。据他介绍,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方式发展茶叶产业,现在有近90%的村民从事茶叶种植,10%以上的从事茶叶加工和市场流通,即二三产;整个核桃坝茶叶加工企业6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4家,有80来家企业从事茶叶的运销,20来家专门从事茶旅一体化。谈及核桃坝村的变化与发展,他自豪地说道,现在的核桃坝绿水青山、收入稳定、就业不愁、生态优美、空气新鲜,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家家有产业,人人有就业,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就地乡村城镇化,就是按照我们现在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第三,人家很多地方外出打工,我们这个地方到外地的贫困山区招人,两三千人在核桃坝打工,其他地方规模没有这么大;第四,基础设施这一块,人饮工程全覆盖、自来水普及全覆盖、联户路基本全覆盖。”

  核桃坝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引进和组建了多家企业,湄潭芸香茶叶公司就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一家公司。芸香茶叶的副总经理陈进是湄潭县城人,从事茶产业30余年,之所以选择落户核桃坝,是因为这里既有浓厚的茶文化,也有得天独厚的茶园资源。在发展和壮大茶产业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带动当地村民进一步发家致富:“目前(核桃坝村)有800多户,茶园是一万多亩,平均下来一户有十来亩地,每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四左右。现在由我们公司带动茶农,把二三产业融入进去,又让他们每一亩茶园每年增收两千来元。我们公司在打造一个‘美丽茶园’和‘智慧茶园’,以前是老百姓自己管理,现在由我们公司统一管理,我们进行‘统防统治’。”

  据陈进介绍,公司直接扶持的茶农有三百多户,每天都有几十个人同时在茶园劳作;此外,公司里的一百多名员工,在以前都是要外出打工的,现在都回到了家乡,既能照顾家庭也可以增收,在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十九岁的雷玲玲是芸香茶叶公司的一名茶艺师,因为家庭贫穷,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从很远的地方搬到核桃坝,在这里帮着父母一起种茶采茶,赚取零用钱。在学习了与茶艺相关的知识后,雷玲玲来到芸香公司从事了茶艺师的工作,凭借这份工作,她每月赚取的工资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够回馈父母,“我每个月的收入是4000多块钱,每天的工作就是,客人来了和他们聊聊茶道,小孩子来了就讲讲茶文化和表演茶艺。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行业,用心去钻研(茶艺)的话,还是会有很大的收入。”

  产业发展起来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重新谋划考虑,村支书陈廷明在这些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意识到老百姓思想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把他们的思想真真实实融入到国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党的政策富裕了核桃坝,核桃坝人一代接着一代的干富裕了核桃坝,要让他们的激情发挥,融入到改革的大好时机当中。”

  满山茶园青翠,满腔清新空气,满耳婉转茶歌,满目诗情画意。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在青山绿水间,核桃坝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旺、村寨美、群众富的脱贫致富路。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