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中养蚕路就是致富路 家家户户都盖起桑蚕楼

bgicd719 农村创业 2019-04-11 10:42:00

海南琼中养蚕路就是致富路 家家户户都盖起桑蚕楼

  秋季时节的清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烟园村,数十辆摩托车结队行驶的轰鸣声,打破了这个苗族小山村的宁静。

  “大家准备到桑园收割新鲜桑叶,蚕宝宝们等着吃饭呢!”烟园村脱贫户王学金说,自己能脱贫,离不开党的好政策。这时候,村民盆建雄接过话茬:“政府免费发放蚕苗,组织专业人员教授养蚕技术,贫困户建蚕房能拿到1.5万元的补贴款,就连普通农户也能享受到8000元的补贴,养蚕路就是致富路,跟党走就是谋幸福。”琼中桑蚕,日益成为广大农民引以为傲、规模化养殖的特色农业产品。

  农民种桑养蚕走上致富路

  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琼中长征镇烟园村里的公共蚕房里,男女老少都忙着给蚕宝宝喂食桑叶,期待来日能卖个好价钱。

  “短短几年,村里建起了88间蚕房。在政府扶持下,村里还建起了小蚕共育室,发展种桑养蚕循环农业,现在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桑蚕楼’。”烟园村干部蒋启存说。

  通过种桑养蚕业,去年烟园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62人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以来,全村养殖蚕茧的收入已达163万元。烟园村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桑园套养土鸡、桑枝培育食用菌等致富项目。“种桑养蚕是‘短平快’的好产业,琼中桑园面积达2万亩,36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听党话跟党走,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村民林泽根说。

  如今的烟园村,有着无限生长力,而在群山之间,还有很多贫困村庄也已换上新颜。

  成功经验背后的琼中探索

  琼中不是海南第一个种桑养蚕的市县,早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就有市县尝试种桑养蚕,但都失败了。琼中是海南第一个大规模种桑养蚕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市县。

  种桑养蚕源自黄河、长江流域,人们长期以来都以为种桑养蚕是只能在温带地区发展的产业。2006年“东桑西移”国家工程的正式实施,促使种桑养蚕在海南生根开花。琼中为什么会选择种桑养蚕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拳头产品呢?这是琼中县委、县政府深入调研分析后的结果:琼中农业传统主导产业是水稻,只够农民吃,不赚钱;橡胶、槟榔等产业,前几年价格一路下滑,赚钱难;要让农民手里仅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寻找农业新兴主导产业。

  种桑养蚕对琼中来说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机遇。琼中县委、县政府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由政府提供服务,种桑养蚕的经营主动权则给企业、还给农民。琼中尝试发展种桑养蚕业期间也曾被质疑:“蚕茧不像花生,农民可以自己吃。如果没人收购,要是农民把卖不掉的蚕茧堆到县政府怎么办?”琼中县委、县政府选择了与已经占有市场的国内龙头企业——广东丝纺集团合作,同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网络,组建专家、技术骨干队伍,给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并通过小额信贷贴息政策解决农民种桑养蚕资金难题。

  延伸阅读

  海南种桑养蚕优势多

  中部山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量平缓的坡地和低产水田均可改为桑田。海南岛中部山区6市县内有15家农场,拥有三四百万亩土地,可用于种桑养蚕的土地颇多。

  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质量好,桑树全年都可生长。全年可以不间断滚动养蚕,半月养一造,一年养24造。每亩桑田产茧量和养蚕收入是江浙地区的3倍至4倍,比广东、广西高出约1/3。春茧早上市3个月,秋茧晚收2个月,既可以调节市场,又能得到较高利润。

  据悉,桑树全身是宝:桑树根系发达,固沙防风,净化空气,一亩桑树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3吨,吸收二氧化硫30公斤;桑叶可做菜吃,桑枝可养羊,可加工桑茶、桑药、桑果汁等。蚕茧同样全身是宝,蚕蛹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蚕丝不仅可做衣服,还可提取丝蛋白,做丝蛋白粉,用于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