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茶叶就不愁吃穿,陕西紫阳残疾人金行兵走上致富路
13岁时的一次意外,让紫阳男子金行兵左手截肢。多年后哥哥去世,他借债给嫂子治病,又顶着压力跟嫂子组建了家庭。“我虽然很穷,但我志不短。我虽然残疾,但我从不气馁。如果有人能像我这样,能苦干实干,我相信幸福一定离他不远。”金行兵说。勤工俭学打麦子
13岁时左手截肢
金行兵今年55岁,系安康市紫阳县焕古镇东河村一组人。他,13岁丧父,15岁丧母,自此他便与哥哥、嫂子相依为命。那年月,为了早日摆脱贫困,为了吃得饱、穿得暖,他们不得不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或勤工俭学。1976年的一天,他参加学校勤工俭学打麦子,一不小心左手被卷进了打麦机,造成左手截肢,落下终身残疾。那一年,他13岁。
东河村原系紫阳县城关区云峰乡管辖,由于地处高山,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农业发展不景气,产业发展不明显,当地的村民只能看天吃饭。就连上街赶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天不亮出门,深夜才能回家,故又被称为“跟着月亮走的人。”
后来,云峰乡被撤并入紫阳县焕古镇。也就从那时开始,焕古镇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首个脱贫攻坚奋斗目标。在市县的支持下,焕古镇逐步实现村村通公路、98%的组通了公路,户户相连,家家相通。
哥哥去世
他借债给嫂子治病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于是,金行兵抢抓机遇,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优质茶园,从原先的5亩发展至15亩。1994年,命运又跟金行兵提出了挑战,金行兵的哥哥因病去世,留下多病的嫂子杨世芳与他苦命相依。
杨世芳是一位本分、憨厚、勤快的女人。不幸的是,杨世芳曾与前夫一起去河北务工时发生过车祸,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留下的后遗症却一直不停地折磨着她。金行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把嫂子的病治好,他借了东家、借西家,足足借了10几万元钱终于把嫂子的病治好了。
“要不是金行兵借钱救我,我早就不在人世了。那个时候,家里真的很穷很穷,几乎饭都吃不上,他还借那么多钱救我,不容易啊!”杨世芳说。或许正是因为金行兵的这一份真诚深深感动了杨世芳。于是,她病愈后便向因残一直未娶的金行兵吐露了爱意。1995年7月,两个命运多舛的人终于顶着压力走到了一起。1996年,他们的儿子降生。
“才开始时,我们的压力也非常大。经过一段时间,乡亲们在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又纷纷向我们送来了善意和祝福,同时还选举我当上了村民小组组长。”金行兵说。婚后,金行兵夫妇大力发展产业,短短几年,不仅还清了10万余元的借款,而且还于2013年盖起了自己的二层小楼。
“现在凭茶叶就不愁吃穿了”
“金行兵,虽然只有一只手,但很持家、很勤劳,里里外外的活儿都抢着干,不让我操心。如今,我们每年单凭茶叶产业这一项就有五六万元收入,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杨世芳说。
说起采茶,金行兵有一肚子话想说。“以前,茶叶都是纯手工采摘和制作,且品质不好,所以辛苦一年最多也就能卖几千元。如今,产业规模化了,厂家就建在基地。我们只需按标准把鲜叶采摘下来卖过去就行了,不仅不需要自己加工,反而收入提高了几倍。”
“春茶是一天一个价。清明节前的鲜叶最低要卖120元/斤。节后,随着节令的变化,价格将随之降低。按照采摘速度的不同,有的茶园一天的鲜叶能卖近万元,少的也能卖五六千元。”焕古镇东河村妇联主任王习香说。而金行兵,由于种植面积大,又遇采茶旺季,目前已聘请了7名采茶能手进行采摘。每年这时,金行兵外出务工的儿子也会专程请假回家帮忙。
为了及时把鲜叶采摘到位,金行兵家通常分工明确。他负责带领采茶工下地采摘,妻子杨世芳在家负责后勤保障。“按照风俗习惯,每个采茶工我们除日付100元工资,还要管吃管住,顿顿有酒喝才行,这表示对劳动者的尊重。”金行兵说。
据了解,为培育新型产业发展,当地有关部门还先后出台了许多奖励机制和政策。如茶农种茶,农业部门每亩茶补助1200余元奖补资金,同时还免费对其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让广大农户真正实现提质增效又增收。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