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养殖行业的抗生素使用量占到我国抗生素使用总量的一半以上。
2019年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量为17.3万吨,其中56%为动物所用,每生产1kg猪肉,抗生素使用量高达1000mg。而世界最领先的猪业大国―丹麦,仅为50mg。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易引起过敏和变态反应,氯霉素则可导致机体再生性、障碍性和溶血性贫血等等。除此之外,抗生素泛滥也引起全球耐药菌的肆虐。曾有专家警告称:中国抗生素滥用,预计2050年因抗生素耐药死亡人数或达百万人。
禁抗议程已经刻不容缓。7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畜牧领域最强的“禁抗令”。除中草药外,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和商品饲料。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食品端无抗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成为猪场的当务之急。
为此,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邀请河南农业大学陈陆教授做客猪场动力网直播间,带来《禁抗背景下夏季猪病防控实践》的课程分享。
最高增加4%!禁抗后断奶仔猪死亡率大幅上升,夏季猪病如何防控?
国外及国内禁抗实践与启示
瑞典早在1986年就全面禁止了AGP(antibiotic as growth promoters,促生长类抗生素),是最早实施禁抗的国家。随后,1999年,欧盟禁止莫能菌素、盐霉素等抗生素许可证的发放。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3年发出自愿禁用抗生素的指导书,仅在4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美国全面禁用促生长类抗生素。
国外经验表明,禁抗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仔猪断奶死亡率大幅升高以及饲养成本增加。一项来自瑞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实施禁抗后,母猪产仔数降低4.82%,断奶仔猪日龄延迟1周以上,死亡率增加1.5%,育肥猪群死亡率增加0.04%,饲料转化率降低1.5%。全阶段来看,兽医治疗成本增加0.75美元。
陈教授表示,这些数据只是行业的平均水平,禁抗后猪场的生产成绩也与饲养条件息息相关。饲养条件较好的I类场,禁抗后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相对较差的III类场,断奶仔猪的死亡率增加了4%。
其实,放眼国内,一些猪场早已经实行了禁抗,比如供港猪场以及外资和合资场。陈教授对他们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猪场在仔猪达到50kg以上时,便移除了饲料中的抗生素,有些猪场甚至全程无抗管理。这些猪场一方面通过发酵饲料、微生物制剂等方法来替代抗生素,另一方面,在管理上严格意义全进全出、降低饲养密度以及接种疫苗来减少细菌性疾病的暴发。
陈教授认为,禁抗的趋势不可违,猪场生产成绩下降,发病率上升和治疗成本增加的阵痛不可避免,能做的就是技术升级和提前应对。同时,非瘟叠加禁抗,我国的养殖格局进一步受到冲击,两级分化愈发严重,中小猪场和饲料企业生存压力非同一般。
禁抗背景下猪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控策略
可以预见的是,在禁抗后,猪场大肠杆菌病、梭菌病和回肠炎等细菌病会有所反弹,其中,细菌性的腹泻会成为最核心的问题。
大肠杆菌是猪场最“普遍”的病原之一,又分为产肠毒素型和肠致病型。产肠毒素型常引起新生仔猪的腹泻和断奶后腹泻,而肠致病型则以断奶后腹泻为主。大肠杆菌病作为条件致病菌,其诱发疾病的条件极具特征性。陈教授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病因:(1)饲料粗蛋白含量过高,而钙、锌含量不足;(2)水的酸化问题;(3)猪舍的温度以及卫生情况较差;(4)一些寄生虫、病毒性腹泻病继发引起的大肠杆菌感染;(5)奶水质量不高,通过母子链垂直传播。
如何防控大肠杆菌病,陈教授针对性地给出了几点建议:(1)给猪群提供优质的饲料;(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3)确保环境卫生良好;(4)接种大肠杆菌疫苗;(5)通过药物和微生态制剂预防。
猪增生性肠病(PPE),又称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此病并不直接导致猪群的死亡,只是降低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报酬,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在禁抗的背景下,此疾病或将成为猪场最大的隐患。丹麦在禁抗后5个月内,回肠炎的检出率从2.2%跃升至12.5%,呈大面积暴发的趋势。
从传播方式上看,该病分为群体间传播和群内传播。群体间传播常见于猪场引入了带菌猪,尤其是后备母猪。而群内的传播主要是由于卫生状况差、空栏时间不足、混群、母猪排菌等因素引起。
对于回肠炎的防控,陈教授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药物提前干预:优选肠道分布和细胞内吸收的药物,如金霉素、利高、泰乐、泰妙菌素等;(2)接种回肠炎疫苗;(3)在饲养管理上,采取批次化管理、全进全出、来减少转群混群次数;(4)引种时检测,确保引进猪群的健康度。
诺维氏梭菌又称水肿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小不一的厌氧杆菌,在猪体内可产生极强的外毒素,常引起猪群胀气而死亡。此病侵害成年的肥猪和种猪。据统计,2018年,多地的种猪表现出急性烈性死亡,经检测后发现,其中43%的种猪是由于胀气而猝死。
梭菌病主要通过母子链传播,常见的诱因是肠道厌氧环境的形成,主要包括营养不良、便秘、运动不足、突换饲料,菌群失调等因素。其主要的应对措施,(1)保证母猪卫生,定时疫苗接种和分娩前的药物预防;(2)在营养上,适当添加粗纤维和微生态制剂,避免便秘的发生;(3)抗菌肽对梭菌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能替代抗生素。
总的来说,在禁抗背景下,陈教授认为细菌病疾病防控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优质饲料;(2)引种检疫,结合自场养殖条件,选择走共生或净化道路;(3)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消除或降低发病诱因(温、湿、密度、通风);(4)把握自场感染特征和发病规律,早、快、严、小,精准施治;(5)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做好批次化管理(执行猪群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可优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降低生物安全风险;优化疫苗免疫流程与效果;降低猪群间的接触交叉感染风险),严格意义上的全进全出,洗+消+干+空+温,严格隔离饲养;(6)疫苗能解决的问题尽量选择疫苗,一劳永逸;(7)猪病防控系统性思维,掌握细菌病与其他病毒性间的内在关联,做好原发病防控;(8)借助实验室技术,提高措施有效性(药敏、血清型鉴定、精准返饲)。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