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6点半出门上学的路上,宝山区大华小学五年级学生徐振博拎着已经分好的垃圾袋,投放到自家所在的上大聚丰园投放点。“中药渣、剩饭剩菜是湿垃圾,装中药的塑料袋是干垃圾。”他向志愿者介绍着,顺手递给志愿者一张“环保小先生签到卡”,志愿者检查分类无误后,便给他盖了一个印戳。这是他获得的第3个印戳。
全市首创的“环保小先生”制度,能让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镇“玩转”垃圾分类吗?
徐振博告诉记者,自己的目标是集满70个印戳,当选大场镇的“环保小先生”。这意味着,他必须坚持正确垃圾分类70天。此前,他和爸爸妈妈已经买好了四分类的垃圾桶放在家里,并制作了垃圾分类的物品列表贴在墙上,供分类时参考。
在大场镇,从6月10日开始,类似徐振博这样,全镇有1.8万名中小学生,走向153个小区的定时定点的垃圾箱房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并签到“环保小先生”卡。根据大场环卫的最新结果反馈,目前大场所有清运点位中,95%的小区湿垃圾纯净度已达85%以上,个别不达标的当场分拣整改到位。作为全市人口密度最高的镇,宝山区大场镇面积达27平方公里,实有人口约45万,包括150多个住宅小区,约相当于市中心4个街道的大小,要想“玩转”垃圾分类,绝非易事。
全市首创的“环保小先生”制度,能让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镇“玩转”垃圾分类吗?
将“小手牵大手”予以制度化
作为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大场镇首创的“环保小先生”的名称来源,就与陶行知先生有关。
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制”,即让孩子们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播给周围的人。人人都可以是“小老师”“小先生”。
据大场镇副镇长曹维渊介绍,通过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大场镇聚焦镇域范围内23所学校学生的校内外教育,鼓励中小学生争当“环保小先生”。以“教育一人、带动一家”为目标,按照“政府搭台、学校主导、社区把关”的基本原则,引导中小学生主动学习生活垃圾分类有关知识、掌握分类能力,当好“小先生”、从而教会全家人、带动一群人。
全市首创的“环保小先生”制度,能让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镇“玩转”垃圾分类吗?
具体而言,学生领取了本月任务卡(签到卡)后,带着分类后的垃圾,在规定时间段里,到小区签到处接受工作人员的检验 ,基本正确即可获得印戳一枚。当月内,每累积7枚印戳,即可至居委会领取“经验卡”一张,上面须有学生姓名、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签名,并盖居委会公章。一个“赛季”内(一学期),积满10张“经验卡”,便可获得“环保小先生”称号。一个学期内集满6张“经验卡”,将成为参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的准入条件。
为了防止舞弊行为,须由学生亲自把垃圾拿到“签到处”,并且已分类方可获得印戳,家长代劳无效。按照“定时定点”的投放原则,签到时间一般是早上7-9点,晚上6-8点。为了兼顾大部分学生作息,每天最多获得1枚印戳,盖在当天的日期上。如果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大场镇将追究居委会干部以及志愿者的责任。
住在枫庭丽苑的五年级学生陈怡然,就在每天做完功课后,和父母一起将垃圾分好类,利用晚上6―8点时段去签到、打卡。她不仅和父母一起分,还教会了家里的保姆进行垃圾分类。她说:“以前通过学校的嘉年华、班会等已经学习过垃圾分类知识,这次‘环保小先生’让我们的行动落到了实处。我不觉得麻烦,而且这样的环保行动很有意义。”
在曹维渊看来,以前所说“小手牵大手”多半停留在宣传层面,只有形成相关制度才能对垃圾分类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大场环卫垃圾分类负责人陈琪感到变化非常明显:“6月10日,‘环保小先生’制度推行第一天,我们抽查了30个小区,发现10多个垃圾桶分类有误,到了6月14日,我们抽查的53个小区中,只有一个湿垃圾桶分类有误。”
“十小工程”让垃圾“方便投”
在大场镇,与“环保小先生”相对应的,还有“红黑榜”制度、“二维码”追溯系统、“大场 e社区”APP平台等。
全市首创的“环保小先生”制度,能让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镇“玩转”垃圾分类吗?
比如,在大场近9000个楼道(区域)实现“一楼一榜”,党员、志愿者、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在榜上亮出身份,每周评出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对于拒不分类的居民,单独标出作为提醒,屡教不改则纳入“黑名单”。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全镇约14万户居民已经建立了二维码数据库,成为垃圾的“身份证”,实现垃圾源头可查,分类效果可控,并通过“互联网+传统垃圾桶”的方式,实现与上海市“绿色账户”全面对接,可以实现结果追溯、分类查询、积分激励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群众“愿意投”、“方便投”,大场镇还特意设计了“十小工程”。其中最吸睛的,是每个垃圾投放点位都配备了湿垃圾破袋神器,居民只要拿着一袋湿垃圾“一靠、一拉、一抖”,就可以很方便倒出湿垃圾,并将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在小区的快递柜旁也配备“破袋小神器”,居民拿到快递后,便可当场拆了包装随手放进边上的可回收物桶中,省去了来回扔垃圾的麻烦。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阿姨将垃圾袋靠在嵌在垃圾桶内的神器上一划,便顺利地将湿垃圾倒出,并将破了的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手上一点也没有弄脏。
全市首创的“环保小先生”制度,能让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镇“玩转”垃圾分类吗?
此外,大场镇还对现有垃圾箱房进行了更新美观;每个小区出入口都放置了垃圾投放点位图,在地图上标注垃圾投放地点;引导有条件的小区安装水池或是便携式水箱,让居民“破袋”后能够洗手清洁;在小区合适的位置设置室外吸烟点,让烟头、烟灰这些干垃圾有一个明确去处;并鼓励在楼道里设置废药品、废电池等小型有害垃圾投放点等。
大场全镇则成立了7个垃圾分类专项督导工作组,由社区办、房管办和网格中心组成,每周对全镇所有小区进行巡查,查找工作不足和整改情况。每周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排名,对每次排名后20位的小区居委书记,由分管领导当面约谈,确保工作推进实效,全镇垃圾分类知晓率、分类率等都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提升。很多居委干部的心态,也从最初认为的“不可能完成”提升到目前的“有信心多了”。
探索也始终在进行之中。对于1.8万名大场中小学生中,家不住在镇域范围的,今后大场将和其他街镇联手推进“环保小先生”制度;也在争取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幼儿园的幼儿和大学生中,让家庭覆盖面更为广泛,并不断完善现有制度。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张海峰 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