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wuzi 中国经济网 2019-06-04 06:03:46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雄安6月4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近日深入雄安新区蹲点调研。雄安新区的规划中提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绿色”的代表,而“蓝色”指的是“华北明珠”白洋淀。

“千年秀林” 雄安新区“第一代居民”

雄安新区建设以来,在当地居民还没有办理新的身份证的情况下,雄县有一批“居民”却提前拥有了“雄安身份证”。“身份证”,就是“千年秀林”每棵树上挂着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了解树木的苗原产地、树种名称、生长情况、规格大小、后续管护等“身份信息”。

“千年秀林”的“身份证”,绝缘软塑料铁丝会随着树苗的生长松开。(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开玩笑地和记者说,这1200多万株树是雄安新区的“第一代居民”,“我们在实地种下了一棵实体树,我们在‘雄安云’上还有一棵虚拟树,虚实一一对应。随着新区建设的需求,有一些树会移走,二维码也跟随移走。就像我们人一样,你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你的身份证还是你的身份证,这些都有记录的。”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千年雄安从“千年秀林”开始(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有人会问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彭旭更介绍,这些信息将汇集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数据库,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研究森林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林业技术的发展更新,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从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树,到如今,已经造林17万亩、植树1200多万株。国槐、松树、银杏……100多个树种的树木错落栽植,打造混交近自然森林。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打造混交近自然森林,没有三棵树在一条直线上。(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根据规划,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0%。未来,片、廊、环相连的新区森林生态系统,将成为构建绿色低碳新区的重要保障。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中国林科院团队通过无人机监测树木生长情况,分辨率可达厘米级。(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雄安新区在规划中提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雄安新区的“新生儿”――“千年秀林”是“蓝绿空间”中“绿色”的代表,而“蓝色”指的就是哺育代代居民的“华北明珠”白洋淀。

污水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

在白洋淀周边的邵庄子村村头,竖立着三个半透明的白色罐子,装着浑浊的污水。雄安北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特介绍,邵庄子村村民家庭生活污水都通过管网或专人收集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里。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经过净化过滤后,水流进入末端的生态净化系统,利用当地普遍的水生植物,比如千屈菜、水葱、绿苇、菖蒲等,进一步吸附残余的污染物。“我们还在末端设置了储水池,放了几条锦鲤。一个是为了更好的景观效果,再一个也是测试水质是否合格,因为锦鲤对水质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张特说。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生态净化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吸附参与污染物(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排入白洋淀的水质达到地方一级A的标准。“我右手拿的这杯水是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水质比较浑浊,也有一些沉淀物;左边这个水是经过一体化装置处理过后的,这两杯水的水质是有明显区别的。”张特端着两杯水向记者展示。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图为污水处理前后对比,处理后水质明显改善。(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到今年年底,雄安新区安新县域内78个淀中、淀边村都将建立起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污水和垃圾逐渐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雄安未来城・环保篇:新区“第一代居民”

淀边居民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两个桶内,由专人收集处理。(央广记者 佟亚涛 摄)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科负责人周立志说:“按照咱们规划要求,到2020年水质要达到三到四类,所以我们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

记者手记:

雄安未来城,也是水林田淀城。城,放在了“水林田淀”之后,生态环境不是城市建设的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如果说雄安新区有一个底色,那一定是蓝绿交织。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