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超额完成“双降15%”目标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为期一年的环保督查仍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进行。2月27日,从环保部传出消息,近期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超额完成“双降15%”目标。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透露:“从最新数据看,各地PM2.5不仅下降了15%,很多降幅达20%至30%。”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最后一个月冲刺阶段,“2+26”城市只要保住已有成果,防止空气质量出现大幅反弹,就有望最终完成双降任务。
这项任务是硬指标,它是首次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制定的主要目标:一是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二是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去年8月下旬,环保部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及6个配套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大气十条”考核指标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双降目标,同时对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对提出要求。
刘炳江解释称,“双降15%”目标不只是每个城市下降15%以上,它有6个层次,比如北京、石家庄都是下降25%,还有下降10%等。这6个档次,总体平均是下降15%以上。现在即将进入3月份的冲刺期,若重污染过程多来几个,成果就不见得保住,所以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就是“2+26”重污染天数下降。在刘炳江看来,目前该成果更是喜人。“尽管各个城市有不同的数据,但从2017年10月1日到现在,28个城市严重污染天数平均仅有2天,而上一采暖季同期是平均9天,降幅远超15%;重度污染天数上一采暖季平均是27天,现在是10天,降幅也远超15%,所以总体效果是很不错的。”
据了解,为实现双降15%的目标,环保部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清理整顿了6.2万家涉气的散乱污企业;超额完成390多万户“电代煤”、“气代煤”任务;彻底淘汰了5.6万台燃煤小锅炉;环渤海港口运煤大卡车全部停运;一些企业实施错峰生产;5万多家涉气企业全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等。通过实施量化问责办法,上述措施得到了很好落实。
环境执法行动在深入开展,2018年至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虽经历了5次重污染过程,但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在持续好转。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年1月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有所反弹,比如长三角地区。
刘炳江认为,空气质量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一个月的反弹、一个季度的反弹是很正常的。比如北京2017年1月份PM2.5就增长70%,但最终全年却下降了20%。
“今年1月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是改善的,长三角地区PM2.5增长了2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1月该地不利气象天数较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比前几年要糟糕,气象条件是恶化的。”他说。
他进一步指出,从国际经验看,空气质量往往是采用三年连续滑动的数据进行评价,判断某地区是否达标,不是说一年达标了,而是看连续三年达标。“所以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半年、一年空气质量出现波动,有时都很正常。我们会客观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目标完成就行,中间波动一下很正常。”
另外,汾渭平原的环境状况也备受公众关注。在2018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它首次被纳入到了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即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地区为重点,强化联防联控措施,重点区域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散煤“清零”。
西安市微尘环境研究所所长韦涛认为,汾渭平原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较多,应当列为大气污染治理重要源头。此次将其纳入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有利于对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和治理。
“汾渭平原是倒L型的,污染团就在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相互传输,城市之间受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涉及到陕西、山西和河南三个省。”刘炳江透露,许多专家呼吁对其进行集中治理,我们也专程去做了调研,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做调研。
“下一步,我们会加强研究,力争纳入到国家重点控制区域,实行联防联控。在进行三年蓝天保卫战时,一年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推动空气质量的不断改善。”他讲道。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