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开展的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已完成督察反馈工作,揭开了部分地方“花样频出”“另辟蹊径”的整改“假动作”。
不作为不监管 污染久拖未决
江苏徐州大气污染问题突出,2016年的督察整改方案要求该市于2017年5月底前完成焦化行业整改,但该市却迟迟未动,直至今年5月才开始部署相关工作。以致11家焦化企业仅1家完成干熄焦改造,中泰能源等3家企业在未完成整改情况下违规生产,2017年徐州市大气PM2.5浓度同比上升10%。
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信息,这是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不作为、不监管,导致污染问题久拖未决的典型案例之一,记者梳理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信息发现,类似情况不在少数。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对该省反馈的20余条问题中,8成左右提到当地政府“整改停滞”“监管流于形式”等相关字眼,如此整改使该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庐山西海不断“瘦身”,大量城镇污水处理厂持续成为“晒太阳”工程,上饶市鄱阳、余干、万年三县每天约14万吨污水直排……
在内蒙古、河南、广东、黑龙江等省(区),污染整改抓得不紧、工作不力等问题同样出现在多个省级部门和市县,涉及草原保护、固体废物整治、劣质煤监管、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
假材料假数据“答卷”舞弊造假
事实上,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相当于一次“阅卷打分”,各地汇报的整改材料就是“答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各省这一张张整改“答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舞弊、造假问题。
通常情况,“假整改”背后都有“假材料”的身影。督察发现,江苏省虚报数据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减煤方面,仅徐州、南京、镇江3市2017年虚假的减煤量就高达500余万吨,占三市上报总量的47%。镇江新区经济发展局甚至代填代报企业虚假耗煤数据。在化工企业整改方面,苏州市和扬州江都区应纳入“关停一批”的化工企业共530余家,实际上报却只有414家。
不仅如此,督察发现,在河南汝阳县,水利局河道管理所为应对督察、掩饰监管失职问题,凭空编造2016年至2017年的河道巡查情况记录,部分人员编造水务执法行政处罚案卷,临时编造立案审批表、询问笔录、送达回证、罚没款收据等材料,并由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员替代汝阳县水利局分管领导和被处罚人签字留印。
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地方的“答卷”甚至涉嫌“抄袭”,汇报整改停留在搞“官样文章”上。
真掩盖真纵容部分地方成污染“保护伞”
在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两年前已被当地政府查封的一家木器加工厂被发现依然处于生产状态。事实上,所谓的“查封”,只是借“整改之名”行“掩盖之实”,直至“回头看”进驻前一周,该企业才又被贴上“封条”,停止生产。
除此之外,各地纵容污染,“临时抱佛脚”以应对达标整治任务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业内人士分析,污染屡禁不止的背后是部分地方政府对环保的不重视、不作为,甚至充当环保违法“保护伞”角色。在“回头看”反馈中,多地政府均存在“假整改、真销号”的行为,在企业未完成提标改造等整改任务的情况下,谎称完成并自行销号,部分地区甚至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项目建设,造成更大程度污染。
新华社记者董雪唐|吴剑锋(据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