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一家书店,时而自己陶醉于书海,时而与友人煮酒品书聊人生,是多少人都为之向往的事。而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中医2班的施超在大二时,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理想,在校园里开起了书店――超然书斋。如今还未毕业,施超又筹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凭借销售中学、大学教辅资料与课外书籍,24岁的施超已经赚到了人生第二个100万元。
仅靠摆地摊攒下近10万
高考完那个暑假,施超开始整理家中的书。“要有舍才有得,所以打算把家里面的一部分书卖掉,于是我去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两三百本旧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完了,我看销售量还不错,就去图书市场又淘了三四百本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我认为的好书。那个暑假我大约每天能赚70元,花自己挣的钱特别开心。”施超讲述起了自己第一桶金的由来。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施超说:“刚刚进大学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适应,所以大一只是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点书,规模很小,我自己一个人干,慢慢地攒了一些钱。”
不知不觉,施超靠摆摊儿,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于是开一家书店的计划浮现在施超的脑海里。他回忆起办超然书斋的经历:“学校考虑到是学生创业,所以就免了房租,给我提供了80多平方米的场地。书店开起来后,人气还挺旺。有个外语学院的同学经常来书店看书,渐渐地我们也成了朋友,经常一起分享读到的好书。后来他也告诉我为什么喜欢我的书店,一是书店里的书都算是精品,随便抽一本都读得下去;其二便是书店提供免费的茶水、无线网络等,阅读的环境很好。”
靠销售图书赚了200万
施超介绍,实体书店并不赚钱。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这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施超讲述道。
后来,施超感到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忙不过来,于是开始“招兵买马”。“我当时找了10个人跟我一起做高中学校的图书销售,10个人中六七个是我中学的同学,他们高考后去了不同的省份,这样我的业务就扩展到了上海、江西、湖北等地方,那些同学也获得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施超表示很庆幸能找到这么一群用心做事的伙伴。
销售图书已经给施超带来了200万元的经济收益,为了方便跑业务,施超在大三时便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从上大学以来,我就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了,每年还会给爸妈寄两三万元,这都是自己挣的。”施超认为能够自食其力是值得自豪的。
读千本书为创业打下基础
生于1991年的施超是一名江苏小伙,在苏北小城宿迁长大。虽然父母收入一般,文化也不高,但是给施超买书却从未吝啬。“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着、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施超说。
施超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丰富的阅读对于他的创业也大有裨益。施超说:“因为阅读广泛,我从小文科成绩都很好,特别是语文,一般都是考年级前三,写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打印出来,当成范文发给同学们看。因为阅读让自己收获了很多,所以我就想把阅读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学生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因为读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施超认为自己的阅读习惯也为创业中的销售助力不少。
腰包鼓起来后,施超开始思考要怎么回馈社会。他说:“比如我们书斋每年会拿出一部分的收益资助学校的一个创业者联盟,帮助有想法的同学启动计划。另外每年学校的大学生们去山区支教时,我都会托他们给那些山区的学生带去课外书,每年都会捐出2000本。”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