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作业补贴项目增多,行业将有啥变化?

lijun123456 农机360网 2019-11-11 05:02:58

导读:细心的业内人士,应该能感觉到,农机行业的细微变化,正在影响着未来的行业趋势。一开始,农机作业补助,只有“深松整地”这一个环节,后来多了一个“秸秆还离田”作业补助。而前不久,黑龙江省发布的一则通知里,又多了一个“免耕播种”作业补助。农机作业补贴项目逐渐增多,整个农机行业将有怎样的变化呢?

农机作业补贴项目增多,行业将有啥变化?

农机作业环节的补贴逐渐增多

据笔者了解,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很多农业项目也是从东北地区首先开始试点,经过一定验证之后,逐渐向全国开始试行,然后成为稳定的农业项目。从这个角度看,东北地区上演着“探路先锋”的重要角色。比如:深松整地、秸秆覆盖、休耕轮作等模式的探索,东北地区就就承担了一定的重任。

近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未办理落户手续农机装备安装农机智能监测装置有关事宜的通知》(黑农厅函〔2019〕1039号)。《通知》明确,农机装备安装农机智能监测装置后,开展的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作业,经监测合格后,可享受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作业补贴,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当地农业农村局登记的机主银行卡中。

笔者注意到,其中的“免耕播种作业补贴”,是继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后,又一作业环节出现的补贴。如果再加上近几年全国各地推广的休耕轮作及补助,就可以说,我国是在对保护性耕作的多个环节进行补贴。再联想到前文所述,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全国大范围进行免耕播种环节作业补贴试点,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

农机作业补贴项目增多,行业将有啥变化?

补贴资金发放的前提很重要

顾名思义,购置环节的补贴资金发放前提是“购置”,“购置”可以用发票等票据来佐证。那么,作业环节的补贴资金发放前提是什么呢?不用问,肯定是“作业”。农机的“作业”环节用什么来佐证呢?说白了,就是地里的活儿干了吗?活儿干得是否达标?中国耕地18亿亩,每一寸耕地的作业环节,都要监管人员到现场查看、测量,这肯定不现实。因此,就需要在每台作业的农机上安装监测设备,把监测设备产生的数据,传输到监测平台,然后再按照相应的流程发放补贴资金。

其实,黑龙江省的这则通知,只是对已经购买到用户手中的农机,进行智能监测装置的“出厂后安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仅是迫于当前形势的紧急,肯定不是以后的常规做法。按照常规思路,智能监测装置的“出厂前安装”,更能保证农机的作业安全、监测准确,毕竟“出厂后安装”不论从外观构造、整体设计等各方面,都是“嵌入”的“后来者”。因此,笔者个人觉得,智能监测装置的“出厂前安装”很可能是未来农机行业的趋势。

如果真的像像笔者预想那样发展,那么农机生产企业就需要提前准备,将智能监测装置提前设计、布局、安装到整机内部。不过,每个农机生产企业,都从零开始研发智能监测装置,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都不现实、不合理,将现有的成熟智能监测装置,直接安装到整机更为实际。进一步推想:这些智能监测装置,毕竟是国家相关监测机构使用、受益,机手安装时机手享受补贴,那么,厂家提前安装很可能也直接享受补贴(据相关消息,国家的确对出厂前安装智能监测设备进行补贴)。而且,从管控的难易度看,“出厂前安装”更容易受相关机构管控,操作也就更顺利。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一些智能监测装置,在农机作业环节投入使用,从作业轨迹的精确度来看,笔者建议:农机生产企业采用大田物联的定位设备1.2版或是作业监控3.2版。与国外的定位技术相比,我国北斗“亚米级”技术精度更胜一筹。笔者亲眼目睹监测平台的作业轨迹、高清远程照片等信息,而且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完成实地试用,不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平台,都可称得上“成熟”。

农机作业补贴项目增多,行业将有啥变化?

农机用户受益多多

仔细回味黑龙江省发布的那则通知,除了农机作业环节的补贴之外,农机手还可享受农机智能监测装置补助。这意味着什么?很显然,智能监测装置并不会让农机手花费很多钱,而后续的作业补助款更是相当可观。如果生产、经销企业在把农机交付给用户之前,就安装了智能监测装置,或是在年底开年会的时候,将智能监测设备以奖品、福利等方式,交给已购农机的用户手中,对于农机用户来讲,或将比常规的礼物更实用。

笔者认为,农机作业环节的补贴,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购机者的回本时间。机手买农机,绝大多数原本就是用来作业赚钱的,没有作业补助也要干活儿赚钱,有了作业补助就可以揽到更多的活儿干,相当于增加了作业收入,那么购机款的回本时间就会缩短。

从另一个角度看,常规的农机作业,也就是暂时没有补贴的作业环节,付费主体是农户。很多人都知道,受粮食价格的影响,一些农户的种地收入有所下降。因此,农户的支付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农机保有量增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单位面积的农机作业价格不同程度下滑,就导致了农机手作业收入一定程度下滑,进而影响农机手再次购买农机的意愿。

有了农机作业环节的补贴之后,为农机作业买单的付费主体,就从原来的农户换成了国家财政,从付费主体的支付能力来看,毫无疑问,肯定是后者的支付能力更强。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等问题的把控,更能对整体的耕地、土壤改善等问题抓到实处。此外,农机手将成为种地的“职业人士”,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结语: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农机行业里,还有更多作业环节的补助。国家财政在农机行业的投入越多,对农机行业的发展就越有利。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