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山鸡”:贫瘠山坳跑出小康路
“跑山鸡”:贫瘠山坳跑出小康路
“跑山鸡”:贫瘠山坳跑出小康路
若干年来,山依旧是那山,水依旧是那水,只是在这山水养育下的人已不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他们摒弃“种一大坡,收一小箩”的传统观念,依托特定的区位优势,发展起养殖业、餐饮洗车服务业等,自建路子,齐奔小康。
为改变贫穷面貌,家住撒拉溪镇永丰村白家哨组的村民张德云,可谓是“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将贫瘠山坳里的一块块“绊脚石”改造为“铺路石”。他凭借着有利于放养土鸡的特殊地形,建起“跑山鸡”特色养殖场,开创了致富路。
张德云只有初中文化,2002年以前,一家人依靠种庄稼养家糊口,但由于土地贫瘠等因素制约,一年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半年吃。“当时看到白家哨修建加油站,我就想着机会来了。”张德云说,鉴于那个年头种庄稼的辛酸和艰难,他认为发展沿路经济会更好些。于是,他把自家的肥沃土地拿出来,与位于加油站附近相对贫瘠的其他村民土地进行对调。
令很多村民没有想到的是,白家哨加油站的建成与运营,逐步改变了这里荒无人烟的景象。随后,张德云看到了这块土地的商机,他迅速筹集资金,在毕节通往赫章、威宁方向的326国道及毕节通往镇雄方向的公路交叉点旁,修起了平房。
2002年,新房建好后,张德云一家便迅速搬迁到此,做起了加水洗车和餐饮生意。买来100多只鸡苗放养在茂密的山林间,迈开了自己林下养殖“跑山鸡”的第一步。
2004年,看到养猪的利润比较高,张德云在养鸡的同时也养起了猪。“当时一只鸡市场价格在几元钱左右,利润不是很丰厚,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张德云说,为了增加饲料来源,降低饲料成本,他还学会了酿酒。
2011年,一场毫无征兆的灾难却向他逼近,20多头几百斤重的猪即将出栏时,因为生病几乎就在一周之内全部死掉,让张德云损失了近十万元。“对我而言,那是创业路上难以抹去的伤痛。”张德云说,幸好当年养了几百只鸡,可以挽回一点收入。
从那以后,张德云决定不再养猪了。因拥有相对丰富的养鸡经验,2012年,他以个人独资的形式申请创办“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桃园家禽养殖场”,将林下喂养的“跑山鸡”规模扩大,年销售达1万余只,纯收入达10万元左右。
2013年,在获得政府5万元扶持资金后,张德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平日里,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养殖知识以外,他还研究了有关鸡的防疫知识――“靠中药养生”,大大降低了病疫与死亡。
为保证“跑山鸡”吃得饱、跑得快,每隔十天,张德云都要用大黄、仙鹤草等中药材熬制汤剂作为鸡的“饮品”。“喂中药汤剂,可以有效防止鸡瘟。”张德云说,这些中药汤剂喂出来的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保健养生。
因为张德云用中药汤剂喂鸡,许多消费者也给他的“跑山鸡”起了一个别名叫做“中药鸡”。同时,对这些“中药鸡”,张德云还还专门从岩头上取石子混在食料里喂,帮助鸡消化、补钙。“不缺钙,鸡就长得好,长得结实健壮,缺钙鸡就会啄鸡。”说起喂岩石,张德云道出了其中的窍门。早上,张德云把鸡赶出去,喂了食料以后,鸡群就直奔林间山头,啄食虫草去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鸡的附加值,张德云在家里的餐馆里做了道“跑山鸡”大餐,同时因餐馆紧邻326国道和毕节到镇雄公路,不少路经此地的驾驶员都会到餐馆里品尝一下“跑山鸡”的味道,有的甚至吃完了再买几只带走,“跑山鸡”生意渐渐地火爆起来。
“去年端午节一天我就卖出去一百多只鸡,收入一万多元。”张德云回忆,比起往年,今年的生意却冷淡了不少。
“前些年很多开教练车的师傅会带着学员来我这里吃饭,他们最爱点的菜就是‘跑山鸡’,大多数人连汤都要喝得精光。”张德云感慨,虽然现在也有不少人会停留下来吃“跑山鸡”,但随着林下养殖厂的扩建,投入成本的增加,他起初的那份自信与自豪也受到了极大冲击。
养鸡、酿酒、加水洗车、开餐馆……事业越做越大,张德云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张杰及儿媳叫回家,一家人协调“分工”,酿酒的酿酒、洗车的洗车、做菜的做菜。“与在外打工相比,在家创业强多了。”张杰说,他宁愿在家开餐馆也不愿再出去了。
万事开头难。经历了重重困难,到2015年年底,张德云的“跑山鸡”年销售数量已达到2万只; 2016年,他预计投资300万元,力争到年底销售量达到10万只。
一步一个脚印地,张德云的致富产品“跑山鸡”从“业多不养人”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其发展犹如早晨的朝阳,气势磅礴。“你看这么一片林子,不好好利用就可惜了。”张德云指着偌大的“跑山鸡”养殖场说,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打算将四周零散的杜鹃林带合理利用,种上板栗、核桃、梨子、香椿等经果林,并争取政府支持,开农家乐、建旅游区,为市民增添休闲娱乐设施,着力引进合伙人,发动村民入股合作社,把“跑山鸡”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