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抗虫棉,为百姓棉花产业做出巨大贡献

liuyiang871029 原创 2019-08-26 04:04:00
 抗虫棉的研究源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的组织和实施。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竞争的挑战,我国于1986年3月正式启动了863计划,包括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在内的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抗虫棉目前分为转基因单价抗虫棉和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转基因单价抗虫棉是将一种细菌来源的、可专门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的一种抗虫棉花。其核心技术于1995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98年正式授权,2001年该专利被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及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金奖。

我国研发抗虫棉,为百姓棉花产业做出巨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高度关心中国农业的发展,他曾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抗虫棉研究迅速上马,并列为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中国科学家仅用5年,不到国外公司一半的时间,就获得了抗虫效果显著并有生产应用潜力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有了政策指示,抗棉虫技术的研发有了扶持,再加上技术的支撑,抗虫棉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抗虫棉的发现为我国棉花农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减少棉花的病虫害,提高棉花产量。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获审定的抗虫棉品种近200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棉花主产省抗虫棉种植率达到了100%,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农民增收250亿元。抗虫棉的应用不仅使棉花棉铃虫得到了有效控制,还大大减轻了棉铃虫对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杀虫剂用量降低了70-80%,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民喷药中毒事故,为棉花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