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友之家行业点评最新消息,本文编号:370460
近日,很多人都在讲,吃不起猪肉了。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猪肉零售价近20元一斤,肋排最高近35元一斤,“疯涨”是老百姓和业内人士共同的感受。那么,本轮猪肉价格疯涨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是前些年猪肉价格低带来的供应不足?是天气及人为因素还是有资本在后面助推?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
疯涨的猪肉价格何时回落?
现场 进口猪肉比“本地猪”便宜近半
记者走访了望京地区几家大型菜市场和超市后了解到,这几家菜市场和超市的零售猪肉价格相近,分别是前后腿肉一斤17元左右,五花肉一斤18元左右,排骨肉一斤27元左右,最贵的肋排则卖到了一斤35元左右。
摊主告诉北青报记者,往年春节是猪肉价格的高点,一般过了春节就会降,但今年春节以后,猪肉的价格依然一直高居不下,“批发价就高,我们都是跟着拿肉的价格走的”。另一名摊主表示:“这是因为现在肉联厂收不到毛猪。”
记者发现,在这些摊前购买猪肉的顾客并不多,一位摊主表示“现在菜啊肉啊啥都贵,没办法,菜不能不吃,那就少吃点肉。”另一位前来购买猪肉的顾客表示,自己最爱吃肋排,但是35元一斤的价格也让他犹豫,因此只买了腔骨和肋骨都有的排骨肉,一斤便宜8元。
另外,北青报记者在超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本地”的猪肉,进口的猪肉反而便宜一大截,如来自加拿大的猪肉肋排,仅售19.8元一斤,比本地的34.8元的肋排便宜了近一半。
调查 猪肉价格疯涨是被人为炒起来的?
根据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猪肉零售价格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价格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价格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轮猪肉价格疯涨不止?
“猪肉的价格跟炒作有关。”新发地市场宣传部詹家宝认为,猪肉价格主要是炒起来的,价格炒高之后很多农民和饲养场不愿意出手活猪,想把猪养到150斤左右再出手,这是一种“惜售”的心理。在肉价上涨的时候,养猪场一般愿意拖后几日出栏,一方面可以增加毛猪的单重,一方面又因为价格上涨可以增加收入。因此,猪肉价格上涨也掺有人为的因素。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生猪存栏量低是造成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2014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利润微薄导致生猪养殖纷纷减少。截至2016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6671万头,较2013年高点的46856万头下降约21.7%,较2015年同期的38973万头下降约5.9%。”
冯永辉则认为,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确实是由于供应端的供给不足造成的。“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了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环保的问题,从2014年初开始拆猪场,进一步造成产能不足。”
除了以上供应链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自然原因。去年1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世纪寒潮”,温度大幅下降,造成仔猪腹泻严重,成活率比较低。这就影响春节以后的肥猪供应,一些屠宰企业甚至遭遇了“断档”,收不到猪。
追访 政府要出手调控这轮猪肉疯涨?
前不久,在各微信群里流传着一条3月25日储备肉投放的消息,5省投放总量在1.85万吨,但是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不论如何,猪肉价格并未得到控制,时至今日,依然维持在高位。
对此,冯永辉表示,即使消息为真,那么2万吨对于弥补猪肉市场的缺口来说依然太少了。“储备猪肉实际上是企业的库存,一般是4至6个月的轮储周期。今年的形势一直不好,所以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储备,说白了就是没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并没有大规模投放的原因。”
猪友之家行业点评最新消息,本文编号:370460
回头看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猪粮比价进入黄色预警区域建议养殖场户勿过度补栏》,其中提到,截至3月9日,全国生猪平均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62元,同比上涨52.8%;猪粮比价为9.13s1,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猪粮比价”是指活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它是衡量猪肉价格的一个重要指标。猪粮比价越高,说明养殖利润高,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越高。同时,这也是政府进行猪肉价格调控的最主要参考因素。据了解,猪粮比价的绿色区域为5.5:1到8.5:1,而近期,生猪价格超过10元一斤,玉米的价格约9角一斤,猪粮比价已经超过10.5:1。
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规定,适时启动调控预案,努力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在这份调控预案中规定,当猪粮比价处于黄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关注 疯涨的猪肉价格何时回落?(2)
冯永辉介绍,现在供应端的补栏开始恢复,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据他预测,传递到终端的供应至少还要10个月以上。他预测,今年9月以后,可能会迎来一轮价格的下降。而詹家宝则认为,目前猪肉的价格基本已经达到一个历史高点了,但是他表示,此次的涨价与往年相比周期性不明显,其中可能有人为因素,因此无法预测后续价格的波动。
事实上,除了政府投放储备肉和养殖户的补栏之外,还有增加进口肉,对低保户、大学生等群体加大补贴等措施。但是,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调控政策出台。
与北青报记者在超市中看到的猪肉价格类似,冯永辉表示进口猪肉价格确实便宜,几乎是国内的一半。但是“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填补中国的缺口,中国的猪肉市场是5000万吨的规模,而全球的猪肉贸易量才600万吨”。虽然国家已经在提高进口肉的比例,1月份同比增加了66%,2月份同比增加了110%,但是依旧供不应求。
同时,上述专家表示,在2013年至2015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许多养殖场、屠宰场都处于亏损或薄利状态,这对于生猪市场是很大的打击。目前猪肉价格走高,以市场调节的方式刺激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是好事。此时如果盲目进口,可能会进一步打击国内养殖户的积极性,短期内猪肉市场反而难以调节恢复。
财经观察 不要让“猪周期”循环上演
在养殖业内,有这样一个“猪周期”,大致的轨迹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通常2到3年循环一次,因此,“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就成了养殖户们的“魔咒”。
乍一看,这样的调节十分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规律。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这种带有“滞后性”的市场调节中,有一部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这样的悲剧在周期性地循环上演。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也就是说,只有先行出现了价格的波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才会随时扩大或减少商品的供应。因此,供求不平衡影响到价格本来就存在时间差,从作出决定再到见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养殖业的特性又决定了从仔猪到肥猪的生长周期很长,导致这一行业的市场调节更加滞后。
2013年到2015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之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倒闭,这就造成了生猪供应的减少,而现在随着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补栏的养殖户越来越多,或许会带来下一轮的价格下跌。但是,我们并不愿看到下一个“猪周期”的上演。或许,不让“猪周期”继续上演的方式,除了对养殖户进行市场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不能盲目跟风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也要进行科学的、带有预见性的宏观调控。(北京青年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