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可出现败血症、肉芽肿、气囊炎等疾病,鸡、鸭、鹅和鸽均可感染,占据细菌疾病的首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养殖业造成重大的威胁和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家禽每年因大肠杆菌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3亿元以上。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当动物机体防御机能下降,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变化以及应激因素影响时,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原创丨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 病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菌,染色均一,2~3μm×6μm,其大小和形态有一定差异。无芽胞,不形成荚膜,许多菌株可运动,菌体周身有鞭毛。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无色光滑、边缘整齐,直径大小1~3mm的菌落。在营养肉汤中生长良好,肉汤呈浑浊。大肠杆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5℃,30min;60℃,15min加热即可将其杀灭,常用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可将其杀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国际上已认定有160多个,大肠杆菌有O、K、H三种抗原结构,致病作用表现在O或K抗原上。
2 流行特点
鹅大肠杆菌病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鹅均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地区、不同疫场,由于优势血清型不同,发病情况存在差异。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患病鹅和带菌鹅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鹅通过接触病死鹅的尸体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环境等被感染。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病毒和严重寄生虫感染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该病的发生流行。饲养密度过大,消毒工作不到位,营养不均衡,饲料霉变,长途运输,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或硫化氢等)长期存在,营养不良(特别维生素的缺乏)等因素,均可促使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大肠杆菌病既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种鹅带菌将菌垂直传给下一代雏鹅。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鹅的日龄、菌株的致病力、感染途径的不同,产生的症状及病变不同。
3.1 急性型
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突然死亡,症状不明显,发病急,食欲废绝,但渴欲增加,体温升高,比正常鹅高1~2℃。病程稍缓的表现精神沉郁,离群,闭眼缩颈呆立,或扎堆,拒绝走动,羽毛蓬松杂乱,食欲不振,下痢。肝脏呈绿色,脾脏明显肿大,胸肌充血。
3.2 慢性型
初生雏鹅表现为弱雏、病残雏,肚脐部发炎,在刚出壳时,病鹅精神沉郁,腹部肿大,粪便呈黄白色、粘稠,出壳后1周左右达到死亡高期。成鹅主要表现为拉白色稀粪,精神不振,缩脖,呆立,不愿走动,喜卧,伴有呼吸道症状。大肠杆菌气囊炎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减食,消瘦,气囊膜增厚,出现黄白色渗出物,伴随出现心包炎、肝周炎。大肠杆菌肉芽肿以肝脏、盲肠、十二指肠和肠系膜肉芽肿为特征。大肠杆菌全眼球炎一般是一只眼睛积脓,眼睑肿胀,甚至出现眼帘相互粘连,视网膜完全被破坏,最终失明,采食和饮水困难,最后各器官衰竭死亡。
大肠杆菌可引起成年鹅生殖器官病变,产蛋母鹅感染后产蛋量下降,精神沉郁,体温升高,拉白色稀粪,粪便中含有蛋清、凝固蛋白,小块蛋黄样物质,卵黄性腹膜炎,俗称“鹅蛋子瘟”,少数鹅能自然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腥臭味的油脂样卵黄液和凝固的卵黄块,腹腔内各脏器表面可见卵黄粘连,输卵管内卵黄变质变性,呈煮熟蛋样。成年公鹅阴茎出现红肿、溃疡或结节,无其他明显症状,病情严重者,阴茎明显肿大,表面有黑色结痂,剥除结痂可见出血的溃疡面,病鹅的阴茎无法缩回体内,患病公鹅一般不致死亡,只是丧失交配能力。
4 实验室检查
4.1 细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采病死鹅的心血、肝脏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于37℃培养24~36h,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为边缘整齐、隆起、表面光滑湿润的圆形红色菌落(图1),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长成紫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图2)。
原创丨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4.2 细菌形态观察
取菌落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4.3 生化特性
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产酸产气。不分解淀粉、肌醇。少数菌株能缓慢发酵乳糖。对蔗糖、棉子糖和卫矛醇的发酵不定。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有氰化钾时不生长,不水解尿素,不液化明胶,不在柠檬酸盐培养上生长。
4.4 致病性试验
将生化反应中符合大肠杆菌特性的纯化菌株,接种营养肉汤,37℃培养16-18 h,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所需浓度,可用小白鼠或10~15d雏鹅作为供试动物,分设攻菌试验组(注射菌液)和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发病和死亡情况,剖检观察病变,进行细菌分离,对新分离的细菌进行菌落形态对比及生化试验,从而判断从病鹅分离出的大肠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
4.5 分子生物学鉴定
16S rRNA基因为所有细菌共有,以其在进化上的特征性序列,现已被广泛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分子指标。细菌16S rRNA基因由可变区和保守区交替组成,保守区在所有细菌中高度一致,而可变区则因菌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所以,16S rRNA既可作为细菌分类的标志,又可作为临床病原菌检测和鉴定的靶分子。以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PCR产物进行1%琼脂凝胶电泳,回收的目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菌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进行序列比较,同源序列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李永锋等根据Matsuki的研究,提出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便可认为是同一种细菌。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大肠杆菌可存在于饲料、饮水、灰尘等,据研究禽舍灰尘中大肠杆菌含量可达105~106个/g。当冬季为保温而封闭饲养时,会造成通风不良,加上饲喂时往往拍飞而产生浮尘,因此,保持鹅舍卫生清洁,定期消毒,合理通风,采取措施减少与降低浮尘,饲养密度合理,饮水要清洁,减少应激因素,供给营养适宜饲料,禁喂霉变饲料,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可有效预防鹅大肠杆菌病。
5.2 加强种蛋管理
发病的种鹅一律淘汰,破损明显的种蛋淘汰,选择蛋重大小适中,蛋形正常,蛋壳厚薄均匀的受精蛋作种蛋。种蛋的消毒非常重要,有的种鹅所产蛋虽不带菌,但由于蛋壳表面沾污带有大肠杆菌的粪便,未经清洗和消毒,细菌在种蛋保存期或孵化期侵入蛋内部,可引起死胚或雏鹅成活率下降,消毒的种蛋比不消毒的种蛋孵化率明显提高,因此,采取对种蛋产后24h进行熏蒸或消毒的办法控制大肠杆菌的感染。
5.3 免疫预防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使用大肠杆菌多价疫苗免疫接种,能起到预防效果。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且不同菌株之间不产生交叉保护作用,因此采用分离菌株制备自家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治疾病可行且有效的方法。雏鹅可于7~10日龄接种疫苗,种鹅2月龄时进行二免,开产前15~20日进行三免,以后每隔半年免疫1次。
5.4 药物防治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建议交叉用药,尽量避免产生耐药性。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通过实验室对致病性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防止盲目用药,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5.5 中药防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畜禽肉类、蛋类等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养殖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及药物残留问题严重。抗生素的严重滥用,不仅使疾病的治疗因耐药性棘手,而且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提倡无抗养殖,即在畜禽饲养的全过程中,使用完全不含抗菌药物(含抗生素)、激素类药物、防腐剂等药物的饲料通过不同的中药对不同时期的疾病进行预防,并利用中药促进畜禽生长、改善肉质。中药由于具有低残留、低毒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养殖业接受。实验表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资料报道,锦心口服液具有显著抗菌、消炎作用,在饲料中添加黄连解毒散可以治疗大肠杆菌,白头翁、黄连、贯众、板蓝根和大青叶等组成的中药处方对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6 小结
大肠杆菌病是常见的细菌病,在动物间广泛流行,它携带的耐药基因通过食物链等方式传给人类,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防重于治,预防免疫是控制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措施。而针对耐药情况严重,可采用以下措施:第一、开展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定期采样,分析其耐药性变化,及时更改药物或改变原有药物剂量,以减少病情的传播。第二、加强兽药管理,严重耐药的药物停止使用,中度耐药的药物调整药物的使用浓度,或交替使用抗菌药物。第三,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有效控制日趋严重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
参考文献(8篇略)
吕敏娜1 ,周海波2 ,孙铭飞1*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汕头 515825)
来源:《动物防疫一线》2019年第4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