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黑龙江、内蒙古迎来“初霜”之际,JCI考察组继续南行:自长春出发,途径公主岭――四平――昌图――开原――铁岭近郊。从沿途玉米长势、田间环境和与农民交谈中我们发现,今年东北夏季低温多雨对于玉米长势的不利影响或许会改变此前业内对于吉林、辽宁玉米增产的预期。以下是今年“涝灾”对东北玉米长势影响的简要回顾。
现象一:岗地与砂土地成为多雨天气的最大受益者
在进入吉林、辽宁地界之后,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干旱区和岗地丰产并不能完全掩盖多雨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其说降水充沛,吉林、辽宁丰产,不如说今年岗地和砂土地成了多雨天气的最大受益者。考察途中,开原地区农户形象地比喻:去年干旱四亩地收了三袋玉米,今年10亩地“淹了”4亩。都说“旱一线、涝一片”,但在今年罕见连续降雨(低温配合)情况下,平地和洼地想说丰收不易,从上个干旱年份“恢复性”增产的可能性更大。
现象二:“生不逢时”,夏季多雨直接导致“瞎尖子”玉米增多
通常情况下,多雨积水会造成土壤板结,根系缺氧,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弱,叶子失水缺肥发黄枯死;同时,降水带走土壤中大量养分,玉米缺肥,导致生长不良,进而造成减产。不过,今年夏季少则半个月,多则60天的连续降雨对玉米最为直观的影响是大量“瞎尖”,因授粉期降雨。左图为公主岭,右图为铁岭,整体情况优于黑龙江,但想说较常年丰产不容易。
东北玉米主产区考察三:“涝灾”下玉米长势面面观
现象三:屋漏偏逢连夜雨,涝灾下倒伏情况有所增加
早在今年6月玉米出苗阶段,“东北玉米苗齐、苗小”的特征已埋下倒伏的隐患,而这一弱点在“多雨多风”天气中得以体现。有农户表示,一般而言“7级”以上大风会导致玉米发生倒伏,恰恰今夏影响东北产区的台风不止一个。
当然,我们知道,在玉米生长进入乳熟――蜡熟阶段后倒伏对于产量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今年表现大多为玉米地“中间区域”倒伏。
东北玉米主产区考察三:“涝灾”下玉米长势面面观
现象四:“双胞胎”玉米的徒长或与降水偏多有关
本次考察过程中,玉米田间“一株双棒”的现象较为突出。不论在降水长达2个月的黑龙江还是在传统玉米优势产区吉林,亦或是辽宁。当地农民介绍称,或许与今年雨水过多有关,第二棒玉米大多“瞎掰”。
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棵玉米上结2个玉米甚至3个,是玉米自我适应或自我调节。通常情况下,二棒玉米结实率不高。从成因上来看,品种、种植密度过大,抽穗遇到连阴雨天气,雄穗不散粉,水肥过多导致营养过剩都会形成多个棒子的情况。
东北玉米主产区考察三:“涝灾”下玉米长势面面观
由此来看,连续阴雨天可能是今年“双胞胎”玉米特别多,且部分完成结实可能性最大的原因之一。
直至JCI考察组出发,东北地区依旧阵雨、大风天气不断,给玉米收获造成极大阻碍,其结果不是推迟玉米上市时间(等待上冻后机械收获),就是人工收获增加玉米成本。当然,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在平地、洼地饱受“涝灾”之苦时,岗地与传统旱区终于翻身,只是这种丰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黑龙江等地的减产呢?何况,18日前后黑龙江东部、北部迎来霜冻,上述地区正是今年玉米生长大大延迟的区域,后续是否会发生产量进一步损失我们将密切关注,要知道从蜡熟到完熟,玉米单产可相差10%。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