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玉米种植难,三代黏虫要发生,黑龙江省农民朋友请注意

dingjing8327 众粮联 2019-08-13 03:39:42

据黑龙江省省各地植保(测报)站及监测网点监测,结合作物布局、农田生境及天气情况综合分析,预计我省三代黏虫总体为偏轻发生,但南部部分县份局部偏重发生,将出现高虫口密度严重为害田块,主要危害作物为玉米、谷糜、水稻,幼虫为害期将持续至8月末,防治适期在8月中旬。

一、预报依据

1、二代幼虫发生范围较广,残虫量较高。6月中下旬发生为害的二代黏虫有虫面积110.4万亩,分别低于2018年和2017年49.4%、17.9%,但有虫范围广,覆盖12个市的47个县份。由于虫口密度超过防治指标的面积仅为2.23万亩,绝大多数有虫地块未防治,田间残虫数量较高,残虫密度玉米田平均3-5头/百株、谷子田3-4头/平方米,略高于前两年,但残虫总量低于2018年。

2、成虫持续时间长、局部县份蛾量较大、雌蛾卵巢发育较好。各地利用迁飞性害虫高空测报灯、黑光灯、杨树枝把、诱蛾器、性诱捕器等方式诱集监测,7月5日双城始见成虫,早于常年5天。截至8月2日,共有16个县份诱到成虫,蛾峰期为7月18日-30日,持续时间长。各种诱蛾方式累计诱蛾量情况,宁安、肇东、双城、肇州、五常分别为1441头、1010头、877头、440头、176头;虎林、北林、勃利、大同、肇源、密山等地为28-76头;集贤、穆棱、富锦、巴彦、杜蒙等地均为10头以下。总体看,各地蛾量低于2018年、高于2017年,仍是近年偏高年份。雌蛾卵巢发育普遍较好,抱卵量大,发育进度不整齐。

3、二代成虫少部分南迁,大部分滞留我省。7月下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持续降雨,不利于新羽化的成虫起飞迁出,且降雨形成的下沉气旋易使东部地区起飞南迁的虫源迫降在我省南部地区。解剖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也表明,7月22日前羽化的成虫绝大部分迁离我省,之后羽化的大部分滞留当地。见蛾较早的双城、肇州7月31日已调查到低龄幼虫,双城草荒较重玉米地块有虫田块率达85%,多数为前期二代幼虫为害地块,平均虫口密度12.2头/平方米,最高77头;肇州谷子田虫口密度1-2头/平方米;幼虫虫龄均为1-2龄。

4、农田生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三代黏虫发生为害。我省玉米、水稻、谷糜等黏虫喜食的禾本科作物种植面积大,且今年雨水充足使玉米田间及农田周边黏虫喜食的禾本科杂草生长繁茂,为黏虫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7月中旬以来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黏虫雌蛾抱卵发育较好,气象预报8月份气温略高,降水略多,有利于三代黏虫幼虫发育为害。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三代黏虫发生程度总体将重于2017年,轻于2018年;重点发生区域在哈尔滨市大部、大庆市和绥化市南部、牡丹江市西南部。鉴于黏虫具有迁飞习性和聚集、隐蔽、点片暴发危害的特点,预计重点发生县份局部草荒较重的玉米及水稻、谷糜等黏虫喜食作物田,将出现高虫口密度为害地块,发现和防控不及时将造成较重损失;同时将呈现田间虫龄不整齐、为害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此,重点地区要持续组织技术人员和监测点调查员,全面开展普查,准确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因地制宜指导防治。要采取多种措施手段,大力宣传普及黏虫田间查虫和防治技术,广泛发动农户,看好自家田块。重点排查草荒玉米田及谷糜和水稻田,及早确定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采取有效措施提早防治,避免出现局部田块植株叶片被吃光的严重危害现象。

二、防治建议

要根据田间幼虫虫量,依照防治指标,确定应防地块,避免盲目打药。当玉米田垄间杂草上,每延长米低龄幼虫量达到20头,或玉米植株平均每株虫量超过5头时;谷糜田每平方米50头,水稻田平均每穴有虫1头时,应立即进行喷药防治,并确保短时间内完成喷药任务。施药最佳时期为幼虫3龄之前,4龄后幼虫进入暴食期,抗药性大幅度增强,应加大用药剂量。

针对今年三代黏虫为害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应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等持效期长且毒性低、效果好的药剂,提早喷药防治,做到一次施药可有效控制黏虫为害,并可兼防穗期玉米螟。玉米大斑病较重地块可同时混用吡唑醚菌酯,实现防病增产、“一喷多效”。当1-2龄低龄幼虫尚集中在玉米田间杂草上危害时,应宣传引导农户积极采取人工进田作业,对田间杂草喷施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BT),实现绿色防控。飞机航化作业喷雾,每亩喷液量需保证在1.5升以上,并应添加专用助剂,确保防控效果。人工进田作业要坚决杜绝使用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毒性较高药剂。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