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系:需打破惯性思维去认识

liwujian 互联网 2015-12-15 10:27:00
摘要:繁殖性能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生产成本的关键经济性状,以高繁殖力为主要特点并经过综合性能改良的新丹系种猪已掀起应用热潮。

  丹系种猪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但却是在近十年来才开始“火”起来的,其影响力远落后于美系种猪。究其原因,肇庆市益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灿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丹系猪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加上我国的养殖技术、营养和硬件设备等未能达到饲养丹系猪的标准要求,但随着我国养猪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日趋先进成熟,丹系猪在我国的发展亦同步上升。如今,繁殖性能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生产成本的关键经济性状,以高繁殖力为主要特点并经过综合性能改良的新丹系种猪已掀起应用热潮。

  目前,丹系母系猪年出栏潜力已超过30头(丹麦生产成绩最好的农场已达到35头以上)。所以,对于如何利用丹系种猪来提高我国的养猪生产水平,已经不光是育种一个问题,而是对猪场整体硬件设备、生产管理、营养体系、生物安全等系统升级的挑战。由于丹系猪不管是选育特点、营养需求还是饲养管理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品系,国内养户对其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并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需打破固化的惯性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丹系,才能找到发挥丹系猪优秀生产性能的方向。

  关于选育

  丹麦布康农学院养猪学讲师迈可•艾伦曼告诉记者,在丹麦主要通过缩短种猪的世代间隔来实现高强度的种猪选育。其中,长白、大白公猪用于纯繁和杂交母猪生产,平均使用时间为5~6个月;而杜洛克主要用作商品猪的终端父本,平均使用时间为10.7个月;核心育种群的大多数母猪在生产1~2胎后即淘汰。那么,丹系种猪在引入我国后,一般的选育过程是怎样的呢?据广西柯新源原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麦月仪介绍,广西柯新源去年6月份从丹麦引进560头的新丹系的种猪。场内种猪的选育主要是3个性状:窝总产仔数;达到100kg体重的日龄;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另外,还有4个辅助性状:窝产活仔数;21天龄断奶窝重;饲料利用率和体型外貌。配种人员每一天都要将待配母猪的耳号、胎次、性能和体型外貌这些信息上报给育种部,然后由育种部统一制定这个育种计划,在近交系数控制在0.1以内的前提下,通过同质选配或异质选配来提高优良性状的选育效果。而由育种部来统一做选育计划,是为了让每个猪场的育种进展、种猪的生产性能等达到一致。

  至于个体的选种流程是:第一步,从猪的出生开始选育,选留健壮、没有遗传疾病、奶头达到7对以上的初生仔猪;第二步,在21天断奶时,选留断奶个体比较重、奶头发育良好、生长比较好的仔猪;第三步,到了63天保育转型时,选留发育良好的猪,并根据具体的选种计划,如每一窝测定1头公猪2头母猪来进行第3次的选种;第四步,根据体型外貌和生长进度来选留;第五步,长到60公斤时必须进行选种;最后,到了80~150公斤,还要再进行一次系统测定的选种,背膘厚经过gsp软件评估以后再进行一个现场体型外貌的评估和评分,才把后备母猪选育上来。杜洛克公猪是按父系的指数选育,长白和大白则按母系的指数来选育,选留性能测定指数排在前面5%的公猪,而核心群的母猪则按最高指数选留30%。

丹系:需打破惯性思维去认识

  图一:丹麦纯种长白、大白、杜洛克的选种标准

  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共同指标外,母系猪的育种目标包括了LP5和使用寿命,父系猪的育种目标包括了屠宰损失率。LP5指分娩后第5天的活仔数,于2005年5月加入到育种目标中。使用寿命是指初产母猪断奶后配种成功生第二胎的概率,该指标在2006年8月加入到育种目标中。体型结构是种猪的体型外貌的主观评价。每隔三、四年,遗传选育性状和比重系数都要根据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遗传改良。

  体型外貌改善并日趋稳定

  中山广食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增胜告诉记者,新丹系种猪的选育就是在保持原有繁殖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体型外貌。老丹系猪四肢比较细,其出栏体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新丹系猪肢体比较粗壮,其后期的生长速度也提高了。从图一可以看到,父系(杜洛克)的体型结构的选育在所有性状中占比重为4%,母系(长白和大白)为5%,而体型结构的选育,主要为四肢与背部的线形结构。另外,丹系猪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体型外貌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并日趋形成较稳定的特点。其长白、大白、杜洛克三个品种猪的体型特点是体躯丰满,前后躯的两腿间距阔,背宽,胸深,背最长肌和后腿肌肉发达,头小,骨骼中等粗细,皮薄毛稀。长白猪耳型变短小,但体躯更长、前后躯更丰满,蹄肢结实度增强;大白猪肢蹄结实度明显提高,由于腹部弧线略低而致使其显短;杜洛克蹄肢结实度、肩胛部和后躯丰满度的进一步增强,但体躯较短。另外,丹系种猪的遗传稳定,群体一致性好,在外型上的遗传相当稳定,不会出现同一种群内有几种体型的分离现象。

  肢蹄的结实度进一步提高

  在丹麦,猪的肢蹄和头部属于副产品,经济价值低,所以选育造成头部及肢蹄都相对较小。加上丹系猪对于营养和环境要求均较高,母猪肢蹄病发生的概率确实相对较高,这也是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饲养丹系猪的养户反应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引起母猪肢蹄病的因素包括营养、基因、环境和管理等,并不是针对某一品系的问题。丹系猪对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等的需求都比其他瘦肉型猪高,而对这些营养素的缺乏表现也较敏感(如生物素和微量元素不足易引发肢蹄问题),所以给母猪提供匹配且易于吸收的营养是关键。并且,随着2013年欧盟妊娠母猪散养体系的实施,丹麦将更加关注母猪肢蹄的选育,以保证肢蹄的健康有力。

  抗病选育――仔猪拉稀减少

  丹育国际(中国)首席代表王余平在介绍丹麦养猪育种进展时提到,在丹麦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于1996年清除了氟烷基因,2003年清除了酸肉基因,coli 149-F4 敏感基因的清除也初步完成。近年来,仔猪腹泻对我国养猪业危害甚大,其中E. coli O149-F4更是引起在猪腹泻的“元凶”之一。研究发现,部分仔猪对大肠杆菌有抵抗力,因此可利用DNA检测挑选有抵抗力的猪。coli 149-F4 敏感基因的清除可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猪场生产经济效益。而湖南佳和农牧关于新丹系种猪的饲养报告结果也显示,F4受体基因在丹系杜洛克猪种中是纯合的,在长白和大白猪种中也达到了96%以上的纯合程度,所以新丹系种猪在仔猪阶段很少出现拉稀和拉痢的情况,成活率大大提高。

  生长性能潜力突出

  种猪的本质是生产肉猪,猪的生长速度对于猪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经济指标。高繁殖性能是大家对丹系猪的普遍印象,但实际上,丹系猪优秀的不仅仅是繁殖性能,其生长性能潜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其他国家,一般将猪生长速度的选育性状定义为“达100Kg体重的日龄”,而丹麦猪的育种计划将生长速度定义为“0-30Kg体重的日增重”和“30~100Kg体重的日增重”。如图一所示,大白、长白0~30Kg体重的日增重权重为2%,30~100Kg体重的日增重权重为11%;杜洛克的0~30Kg体重的日增重权重为3%,30~100Kg体重的日增重权重为22%。可见,丹系猪生长速度选育的权重差别是很大的,各有侧重。

  在实际生产中,丹系猪在30Kg体重以前的日增重或许不如美系、法系、加系,但是在30~100Kg体重期间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近年来在种猪性能测定比赛中,丹系猪屡获桂冠,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丹育贸易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杨磊介绍,目前丹麦商品猪在30~100K的平均日增重为890g,核心场种猪大白、长白和杜洛克在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32g、1011g和1062g,这是十分优秀的生长成绩。其实,现在的瘦肉型猪在30Kg体重以前,只要是保证仔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正常生长发育,并保持适度的生长,那么猪只到了育成期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均会较理想。

  饲养管理

  “仔猪初生重轻,生得多,死得也多;母猪产仔数多,泌乳压力大,哺乳期失重严重; 出现较多的 ‘二胎综合征’现象;适应力差……”这是丹系猪在国内实际饲养管理过程中出现得较普遍的问题,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养户应如何去规避?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对于仔猪初生重较轻、死亡率高的问题,吴灿文的解释是因为国内养户习惯了美系猪的标准,认为初生重要达到1.5~1.6K才算正常。而实际上,丹系母猪平均每胎可以产仔15头,初生重较小是正常的,仔猪的初生重一般1.3K左右比较合理,总体成活率也不低。另外,丹系母猪一般从妊娠期的第80天开始攻胎,这是一个关键点,而很多猪场都是到了90天才开始攻胎。生产中仔猪被母猪压死的案例约占仔猪死亡率的50%,虽说新丹系母猪的母性是比较好的,但由于产仔数多则压死仔猪的概率也相对较高,所以谢增胜建议,采用有限位的产栏,限制母猪向后坐,以放缓母猪往后坐的速度,给仔猪躲避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较好的解决仔猪被压死问题。杨磊告诉记者,在丹麦仔猪死胎率大约只有10.8%,而在国内死胎率高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是缩宫素的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头胎母猪;而在哺乳期出现弱仔或仔猪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养户对丹系猪的营养需求没有充分的了解,也没有保证母猪哺乳期足够的采食量。

  减少母猪泌乳失重

  生得多对母猪带仔能力的要求自然就会相对较高,那么应如何保证泌乳量的同时尽量减少泌乳失重?吴灿文认为,保证母猪在产房的采食量是关键,母猪在整个哺乳期最好能够吃到139千克左右的饲料。据迈可•艾伦曼介绍,在丹麦母猪带仔14头,甚至将母猪的哺乳期延长至35天,或通过“奶妈母猪”带仔22头都没问题。目前,丹麦对母猪正在进行一项硬性指标的选育工作,让每一头母猪至少带14头仔猪,统计断奶的各项指标(成活率、断奶窝重等),并通过大量数据验证该项指标是否应纳入选育性状。延长母猪的哺乳时间并保证奶水分泌充足,这样母猪的压力很大,而且在母猪泌乳高峰期泌乳量可达16L/d(相当于一头奶牛的泌乳量!)。所以,在哺乳期间必须提供足够的营养水平和保证摄入足够的饮水以维持奶水的质量,才能满足仔猪生长发育需要,使母猪断奶体况良好,断奶后正常发情配种,继续进行生产。

  防控“二胎综合征”

  “一胎断奶7天内不发情;一胎母猪难产率高;一胎断奶后分娩率降低;头胎淘汰率高……”这就是所谓的“二胎综合征”。其实,在国内不仅是丹系猪,其他品系也较常出现“二胎综合征”的现象。导致“二胎综合征”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初配日龄过早或体膘不足。丹系后备母猪一般要求在七月龄,体重达到125K以上,第三次发情时才开始第一次配种。如果开配的日龄和体重过小,母猪还未发育完善,不仅会影响母猪本胎次的繁殖成绩,而且还会导致泌乳失重严重,其终身体重也小,并影响以后胎次的使用年限。但如果开配的日龄过大,则会增加配种前的饲养成本,而且发情不正常的母猪比例也会增加;第二,母猪营养储备不足或哺乳期采食量不足。头胎母猪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其摄入的营养首先是满足免疫、生长的需要,然后才是用于繁殖需要。所以对于初胎分娩的哺乳母猪(经产母猪也同样),更要注意让其充分的自由采食,否则掉膘现象会比经产母猪更严重,断奶后的淘汰率比其他胎次母猪高,致使第二胎的产仔数也会明显下降。

  创造减少差异性的条件

  种猪从国外引进后,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及饲养管理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种猪的性能表达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地理环境与我国较接近的国家引进的种猪适应性可能会较好,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温可高达40℃,而丹麦最高气温也就20℃左右,那么应如何去规避这种强烈的气候反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呢?吴灿文认为,提高种猪环境的适应性关键在于创造差异性最小的环境,我们虽然改变不了外环境,但可以通过水帘、风机等控温装置来调节猪舍内的小环境。

  另外,谢增胜指出,丹麦的饲料原料主要以燕麦、大麦为主,纤维含量较高,母猪基本没有便秘问题,产仔数也较高,丹麦哺乳母猪每天采食量可达14K左右,奶水量很充足。不同于美系母猪高能高蛋白的营养需求,丹系母猪要求高能低蛋白,因此丹系种猪引入我国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饲喂合理配方的母猪料。虽然我国主要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与丹麦的日粮类型有所差异,但只要饲料的营养标准符合丹系猪的营养需求,经过驯化过渡后,丹系猪也能适应玉米豆粕型日粮,并且猪的生产性能表达良好。所以说,合理、均衡的营养支持和舒适卫生的环境,是丹系猪表达优秀繁殖性能基因、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的关键!

(责任编辑:曾艳)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