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育种的核心是选择,即针对特定的育种目标,通过持续地选择遗传上优良的个体繁殖后代,使后代群体的遗传水平在人们所期望的方向上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群体的遗传改良。而猪育种的一项中心和常规性的工作,就是遗传评估。
1 我国种猪遗传评估技术研发
1.1育种值估计模型
达目标体重日龄(以下简称日龄)、达目标体重时的背膘厚(以下简称背膘)和总产仔数。
1.2综合选择指数
近年来,我国各种猪企业普遍存在生长速度(日龄)进展不大、产仔数下滑的现象,经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专家组研究,并征求各种猪企业的意见,决定自2014年起,在父系指数中将日龄和背膘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调整为70%和30%,在母系指数中将日龄、背膘和产仔数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调整为30%、10%和60%,以期加快日龄和产仔数的遗传进展。并且在指数中不再采用经济权重,而是直接用相对重要性进行加权。
1.3 场间关联性估计
联合育种的核心是进行跨场的联合遗传评估,以实现种猪的跨场比较和选择。一定程度的场间关联性是进行跨场的联合遗传评估的前提。场间关联由遗传关联和环境关联构成,前者是由指场间的种猪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主要由场间的种猪或精液交流产生,后者是指不同场的种猪在相同环境下进行性能测定,使不同场的猪具有可比性,主要通过中心测定站实现。
1.4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建设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自2006年开始筹建,2007年初步建成。经过7年的不断建设,中心已具备了较完善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可满足对超大数据量种猪数据的储存和计算的需要。
2 遗传评估技术的应用
2.1 场内遗传评估技术应用
目前,全国的74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多数其他原种猪场均配备了种猪遗传评估软件(如GBS,GPS,Herdsman等),多数场的技术人员能正确使用这些软件进行种猪遗传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和淘汰种猪。
2.2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的种猪遗传评估
目前,已有399个种猪场在中心登记注册,其中包括74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向中心提供数据的猪场达到120个。截止到2014年12月底,中心已积累的种猪数据如表1。
种猪遗传评估技术研发与评估系统应用
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3.1逐步实现跨场的联合遗传评估
到目前为止,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是分别对各个场进行遗传评估,由此得到的不同场的遗传评估结果并不具备可比性。通过人工授精进行公猪的跨场使用是建立场间遗传联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建设高水平的公猪站将是“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点工作之一,而这些公猪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优秀公猪精液的交流。
3.2增加评估性状,完善选择指数
在我国,近年来对个体采食量、眼肌面积的测定也越来越重视,随着猪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对21日龄窝重的测定的可靠性也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发挥中心测定站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有5家农业部认定的种猪测定中心(武汉、广州、重庆、山东、河北),还有10余家省级的测定中心。这些测定中心每年的实际测定数据尚而未纳入全国遗传评估体系,而仅是用于种猪拍卖。因此应尽快考虑将这些数据与场内测定数据结合,用于全国种猪遗传评估。
3.4 加强遗传评估技术应用的技术服务
尽管现在全国各种猪企业已普遍应用种猪遗传评估技术,但有些场在应用过程中对数据的利用不够合理、对评估结果的理解和利用存在偏差、对如何制定个性化的选择指数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这需要全国的相关专家加强遗传评估技术应用的技术服务,一方面要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可举办技术培训班,以尽快提高我国种猪企业遗传评估技术的应用水平。
作者为张勤,丁向东,陈瑶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