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牧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加融达投资 /谋易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董事长/王中
●你有能够实现目标的资本、团队、技术吗?
毋庸置疑,人是有潜力的,在特定的环境、压力、激励下,这种潜力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如果目标定的高一点,并非一定完不成。但我们还是要说,做事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是告诉我们,要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多指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事。我们前面讲过河北一个产业链公司因为没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结果最后落得个公司倒闭的结局,令人惋惜。
对于大企业来说,如果资本雄厚,做事情激进一点,只要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也就是损失点投入和时间成本,但对于资源有限的企业来说,如果下注过大,则可能有灭顶之灾,这是要注意的。尤其是那些需要持续投入的领域,如果到了骑虎难下的境地,就不仅仅是尴尬了,这是个提醒。
最近,很多企业向我征询意见,说现在饲料不好做,要不要投资去养猪?我说,在中国养猪是个大产业,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所以,在理论上是可以投资的。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投,要不要投取决于以上三个要素。换句话说,在中国,做规模化养殖,不是有钱就可以的。最近几年流行一句话:“凡是花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看到了太多投资养猪的人,赔了个精光。
南方某企业,最早是做饲料的,应该说,过去10多年做得还很不错,也有了几家饲料公司。后来有人给这个企业建议,可以投资养猪,以后上市。后来,这个老板真的圈了2000多亩地,投资上亿元,建了一个存栏母猪几千头的规模猪场。应当说,猪场建设的还可以,生物防控做的也不错。但很可惜,从投资第一天起,年年亏本,最后差一点把饲料厂也都拖垮了。最后,猪场卖掉,饲料厂也半死不活,有的就租出去了。我眼见着一个好短短的企业,几年的时间迅速没落。
这个企业该不该养猪?这要看如何投了。这个企业的问题在于自己没有养猪人才,没有系统的积累,没有自己的体系,但一开始就投资巨大,出现亏损后,又不断匆忙去找场长,希望一个场长就可以改变现状。如果是我,我就先投资个几百头的,先感受一下,总结点经验,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投资。至少这样不会把主业给拖垮。
我们在决策的时候,通常会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怎么来的?除了目标设定要遵循的SMART原则外,还有三个前提思考。
1、 资本
你的投资是不是在可承受范围内?当如果出现环境变化的时候,我们如何应对?这要有预案。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千万不要占用流动资金去做,这样会失血。当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如日中天的时候,正是因为抽借保健品的经营资金,后来导致资金链断裂,落得个倒闭结局;
2、 团队
有没有合适的人去做?毛主席说过:当方针路线确定后,人就是决定因素。因为事在人为,人是决定结果的第一要素。当年,国军实力雄厚,但最后败给共产党,不是败在武器装备,而是败给了人,败在了那些各自为战、打小九九的废物上。请记住,我讲的是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当然,我们辩证地看,可能选好了一个人,他就有能力组建一个优秀的经营团队,但这种人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小米创业的故事。小米创业的成功是从组建团队开始,雷军最最重视的就是团队的组建,所有骨干都是他亲自找来,绝不敷衍。
3、 技术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对于很多决策来说,这是三大前置要素之一。当然,技术掌握在谁手里?企业、个人、团队。有的企业想做大客户营销,怎么做?要托管养猪场。老板决策时候征询我的意见。我的回答很简单:能不能做,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够支撑这个决策的技术?你不要看人家做的风生水起,人家有这个技术支撑。
这几年有些企业看到扬翔做托管做得很好,去交流一下,回去就效仿,结果不了了之。我说,托管猪场扬翔可以做,但你做不了。它的技术员和销售员的比例是5:1,什么概念?1个销售员负责去开发猪场,但后面跟着5个技术员去实现承诺。整个扬翔有400多位技术人员,你有吗?这样的一个团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托管体系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他们就自己养了7万多头母猪,年出栏肥猪100多万头,可以把成本做到5.18元/斤,这是有基础的,所以,才敢提出“科技服务养猪业”的战略。
有一家饲料企业,饲料年销量几百万吨,这两年面对散养户的迅速减少颇有压力,所以决定要搞产业化,但进展很慢。为什么?没有技术体系和团队的支撑。这个和你企业的大小没关系、和资本实力没关系,就和你有没有这个(技术)能力有关系。这个是要搞清楚的,这是关键要素,是规避不了的。
有人说养猪要赚钱必需自繁自养,我说这是扯淡。要不要养母猪取决于你有没有养好母猪的理念和技术,如果没有,养母猪就会成为你的负担,你还不如跟养母猪的人合作。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为什么?专业的事要专业的人做,这个专业是需要技术支撑的。很多人自己自繁自养不赚钱,然后跟温氏合作,在温氏的指导下只养育肥猪,虽然利润可能并不高,但却年年赚钱,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