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方式提高执行水平

xinluba 网络 2017-04-25 08:57:00

  执行力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光有意识就够了,还得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许多人在做工作时,往往是采取“拍脑袋”、“凭感觉”等方式去做,或者遇到需要沟通和协调时不懂得沟通协调,这样的结果,不仅效率低,而且个人成长往往也会太慢。

  掌握了下面的四种方式,就能把我们从上述状态中解放出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执行水平有一个很大的飞跃。1.拿不准的事,问好再做

  

  许多人在执行时有一个毛病:不管自己对事情有没有把握,说干就干,但是干出来的结果,往往很糟糕,小则吃力不讨好,大则给单位造成想象不到的损失。

  说干就干,从不拖拉的角度讲,的确值得肯定,但永远要记住:就算是能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拿得准。心中有疑惑、不能确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闷头就做。

  遇到这里,不妨先问一下,问明白了再做。

  在一次培训中, 一位主管讲了一件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

  毕业后,她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服装公司做销售。有一次,她联系了很久才争取到了一位客户。签合同那天她又兴奋又紧张,努力做好万全的准备,还带去了一些客户需要的工作服样品。没想到客户觉得样品很不错,签完合同后又决定再从她们公司订制一些衬衫。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她痛快地答应客户,马上就回公司把衬衫的样品拿了过来。客户对衬衫也很满意,当场就敲定了款式和面料。

  在报价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其实她对衬衫的业务不太了解,到底该报什么价格她也拿不准。可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单子,她就按照以前听同事闲聊时说过的价格报了上去。合同顺利地签了下来。

  等她兴高采烈地回到公司,准备申请款项去买面料的时候,她才发现,客户订的面料实际价格竟然比自己的报价要贵了三倍!

  这样一来,这个单子不仅没有盈利,反而给公司造成了损失。

  可是合同已经签了,为了维护信誉也没办法再更改了,所以这笔损失只好由她自己来赔付。

  这件事情对她影响非常大,从此她给自己总结出了一条必须遵守的工作准则:拿不准的事,一定要向有关领导、客户和同事去询问,问好了,一切都明白了,再开始去做。

  因为迫切想要成交,这位女主管在“拿不准”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结果好事反倒变成了坏事。

  其实,打个电话问一下,也就是一分钟的事,这样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想想在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

  拿不准的时候,我们不愿意问,原因可能有几种:

  一是觉得事情急,没时间问;

  二是觉得没必要问,根本就不会有事;

  三是不敢问、不好意思问,怕别人觉得你怎么连这都不懂。

  这都是在给自己找不应该做的借口。你觉得没时间,打个电话花得了几分钟?你认为没问题,可是不是就真的没问题?你不好意思,等到给单位造成损失了,你难道就觉得好意思?

  与其等到事后才来后悔,就不如事先多问一问,一次把事情做到位。2,第一次的事,想好再做

  

  “我第一次做这种工作,出错也是难免的。”

  “这种事情我过去从来没做过,当然不可能做好。”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听起来,好像第一次的事做不好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这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

  谁说第一次做的事情就一定做不好?还是你根本就没有想过:正因为第一次做,以前没有经验,所以我才要想好再做?

  我有一位学员,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她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保险。

  她很幸运,进公司不久就谈成了一笔上百万的单子,只要她把保单送到客户那里,签好合同,交上保费,那这笔单子就算完成了。

  对于她这第一笔业务,组长很慎重,教她怎么引导客户看合同,在什么地方让客户签字,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还有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移动POS机帮客户交保费。

  移动POS机是一种可以方便快捷地用银行卡刷卡付帐的设备,因为体积小,携带起来也很方便,她们在外面签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它。

  为了避免出意外,组长还特意交代她,不妨先跟同事现场模拟操作一下移动POS机如何使用。

  虽然是第一次去签单,可她觉得这些步骤都很简单,根本用不着花时间模拟。于是就自作主张省略了这一步,直接去找客户了。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可就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POS机打不出收费小票!

  无论她怎么操作都不行,急得她手心里都冒出了冷汗,最后只得跟客户道歉,跑到外面给组长打电话求助,这才知道原来是少按了一个键。等她打完电话回来,客户已经改了主意,沉着脸告诉她:“我马上要开会了,下次再说吧。”

  这下她彻底着慌了,连忙又给组长打电话。组长立即又给客户打电话,准备解释一下,然而,客户一句话就顶回去了:“你不用解释了,你们的业务员连最基本的操作都那么不专业,我怎么放心把这么大的保单交给你们公司?”

  就因为她成单心切,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自以为十拿九稳,不肯在做事之前多花点时间做准备,这才失去了工作中第一笔大单子。

  这位女员工对第一次做的事觉得很容易,不等想清楚、做好准备,就急急忙忙地去做,最后却在看似简单的地方栽了大跟头。

  有些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事后又以“不是我能力不够,而是第一次做,没经验,所以错了也正常”或者是“第一次错了也没什么,下次做好就是”这样的话来当借口为自己开脱。然而机会往往不会给你第二次。

  第一次做的事,正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要想好了、准备好了再去做。而且,你没做过,并不意味着别人也没有做过,你完全可以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

  想好了再做,即使是第一次的事做起来也会有章法,不会出现因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情况,这也是提高执行水平的一大妙招。3,再次做的事,固化优化再做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类人:

  他们就像顽固的石头,同样的事情,一再犯错。这次做不好的下次还是做不好,上一次不到位的下一次还是不到位。就算是给他提醒再多次,也没有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懂得固化和优化。

  再次做的事情,一定要固化和优化之后再去做。固化,就是总结上次做这类事情的时候,好的地方是什么,再做的时候继续保留;优化,是指上次做的时候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下次做的时候改进和避免。

  只有这样,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而不是低效率重复、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可能有些人会想:“做事多了,自然就会成长起来的。你却要事前准备,事后还总结,这太费神了,有必要吗?”其实不然。这样做可以避免我们重复做无用工,可以提高效率,帮助我们把执行做到位。

  海尔集团定单推进本部OEM推进经理逄春桂,在与日本S公司开交流会时发现,每次S公司的工作人员都会抱着一大撂资料来开会。

  他觉得很奇怪,这么多资料都能用得上吗?每次都不辞劳苦地把所有资料拿过来,这是不是有点多余?

  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改变了想法。

  在沟通时,海尔的一个工作人员提了一个问题,对方说这个问题早在一个月前去海尔交流的时候就已经回答过了。

  逄春桂吃了一惊,因为他知道回答问题的这位S公司职员上个月根本就没有参加会议。那么他是怎么知道上个月会议上沟通过哪些问题的呢?

  经过了解,逄春桂才知道,那些被自己轻视的资料原来还真是有用的!那上面记载着这次项目的全部内容,详细到了每次沟通的地点、时间、参与人员、沟通内容等等。一般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些都是每次参加会议的人写的报告总结起来的,不仅仅是将资料存档,还发给所有与此项目有关的工作人员。这样不管是谁来开会,都会对沟通过什么、沟通进行到了哪一步一清二楚。

  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不起!它的好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畅通,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沟通所带来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这样对于了解对方重视什么、关注什么、最在乎什么都一目了然,那么再次交流或者谈判的时候,就能避免触碰对方的“雷区”,而重点解决对方关心的问题,这六一来,事情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很多?

  有很多人都不会注意资料和经验的积累,总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或者是觉得即使不这么做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但事实却是,当经验经过先优化再固化后形成流程,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节省时间,更可以让后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往前走,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本身就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执行者,而他身边的那些工作人员大部分也都是非常优秀的执行者,这与周总理的要求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在纪东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说,周总理很注意提高身边工作人员的执行水平,为此对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要抓紧一切时间阅读各种书籍、资料来提高思想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总理的要求也很高,从不允许有半点敷衍、应付,“大概”、“可能”之类的回答是绝对通不过的。

  总理曾讲过,办任何事情,都要多问些情况,要想到有关的问题。这样,你们报告情况就主动了。他还要求下面的工作人员凡事要多联想、多设问。

  有一年开春的时候,纪东收到有关部门报告后向总理汇报情况,说: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冰情严重,由于气温升高,形成的冰坝会严重阻塞河道,崩毁堤岸,冰水四溢,淹没农田,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总理听后,立即要求他打电话给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弄清楚以下问题:冰情严重程度,重要冰冻地段,冰坝有多高,覆盖面积有多大,爆破冰坝的措施有哪些,如果用飞机投弹轰炸,空军方面落实没有,成功的系数有多少,失败的后果会怎样,进一步的措施是什么……

  为了了解这些情况,纪东整整记了一页纸。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处在纪东的位置,恐怕也不会想到关于这一个报告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清楚,很可能会被总理提出的问题如此详尽而吓一大跳。

  但是,这给纪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第一次,纪东没有问具体情况的意识,在经过这一次的事情后,他再接到报告的时候,都会运用总理教给他的方法,尽量多想问题、多提问题、多综合分析,然后再汇报给总理。这就是优化。

  再次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先考虑几个问题:

  ①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好的经验,下次可以继续延用的?

  ②上次做的事有什么地方不足,下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进和避免?

  ③上次做的事即使有的地方做得不错,还能不能再提高一下,下次做得更好?

  有了这3条做保证,那么做任何工作,都很容易固化和优化,做到最好。4,多方面要求的事,沟通协调后再做

  

  “经理要求这样,主任又要求那样,我到底该怎么做?”

  “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和企划部共同完成,可是两个部门之间总是互相抵触,这可怎么办?”

  这样的疑问或许你也有过,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可能不仅需要与其他人、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完成,而且还要向多位领导汇报,而得到的命令有可能也是多方面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会觉得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候还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有一次,我们在天津某集团讲课,在课前调查时,就遇到有人反映这一情况:

  某部门经理就说自己的下级不听话,明明交代星期三必须把某件事情办好,等到星期三时候,这位下级根本就没有办。一问她为什么没有办,她还振振有词: “王副总有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还特别叮嘱,也要我星期三办好。”

  谈到这里时,这位部门经理还很生气地说:

  “这样的员工真是太势利了。仅仅由于王副总比我高半级,就可以不听我的指示了吗?那还要我当她的领导干什么?”

  而我们再找这位员工交流时,她也觉得很冤:

  “他们都是我的领导,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忙了这边丢了那边,总得得罪人,你叫我怎么办呢?当领导的,总得体谅下属吧!”

  不同的领导在同一时间交代任务给你,或者不同领导要自己执行的任务要求有矛盾,这样的现象其实在执行过程中很有普遍性。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办法其实很简单:

  作为执行者的你,可以与多位领导协商,以达到最圆满的结果。

  纪东在《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写了这样一件事:

  我记得有一位公安部的领导,每次给总理写报告,信封上都要写上“特急”、“绝密”、“亲启”。按规定:部长级以上领导给总理的“亲启”件,我们秘书是不能拆封的;标明“特急”,必须马上送总理;“绝密”这种密级一般也是不多使用的。

  每次收到这样的报告,的确有点犯愁。因为知道这位领导的报告有的其实并不急,只是一般的情况报告,但他写了“亲启”,我们就不能拆,就只好照送。

  有一次又收到这样的报告,我只得马上送到总理办公室,当着总理的面拆开。总理看后说:“这位部领导每次都亲自写报告、写信封是好的,字写得也十分用心、工整。但每次都注上‘特急’、‘绝密’,急的也就不急了,都是‘绝密’也就没密了。”听了总理的话,再遇到这样的信件如何处理,我心里就有谱了。

  一次国务院开会时,我见到了这位领导。对他说:“总理说您亲自写报告,字写得也工整。”他听了总理的“表扬”,很高兴。稍停我又说:“您写的信封都是 ‘特急’、‘绝密’、‘亲启’,我们收到后挺难办的。”

  他问:“为什么?”

  我说:“‘特急’我们要马上送,有时总理还在睡觉,有时在外面开会,不好掌握。”

  他笑着说:“那还不是由你们决定,相机办理就行了么。”

  我说:“可是,您写的是‘亲启’,我们不能拆。这是总理规定的。”

  他非常惊讶地说:“哦?总理还有这样的要求?我不知道。以后我注意。”

  从此,这位领导还真的改变了这个习惯,“亲启”和“特急”用得少了,“绝密”也不常出现了。

  在执行中,我们也经常会到类似的事:都是领导,都对自己有任务和要求,这时候,该怎么做?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与上级进行沟通,说明情况,请他们提出合适的意见。

  纪东在发现那位公安部领导的来信不符合要求,但又碍于总理的命令不能处

  理时,他及时与总理进行了沟通,了解了总理对这件事的意见,这样他也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同时,在和领导商量的时候,语气一定要委婉,如纪东在了解到总理对此事的意见后,没有贸然地直接处理,而是用委?的方式与公安部领导沟通,转达总理的意见,让对方了解不当的的操作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困难。

  在工作中也一样,遇到不同领导同时交给自己任务,一定要及时协调和沟通,不要闷头就做,否则就会造成领导的误解:我交给你的任务,为什么不及时完成?是不是不把我的话当话?

  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跟领导直接沟通,如:

  “王总,我知道您交给我的任务非常重要。但有一点我需要跟您商量,因为之前李总已经交给我了一项任务,要我今天5点之前把项目评估报告交给他,他明天一早开会要用。

  不知道您要的这份报告是不是特别着急,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我能不能明天下班前把报告交给您?如果您觉得来不及,那我可不可以请××部门的小李帮您做一下这份报告,具体的内容我会把关。您看怎么办更好?”

  相信这一来,任何领导都能理解。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