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做大做强?

xinluba 网络 2017-04-25 09:00:00

  2009.07.03 来源:《中外管理》2009年7月刊 作者:金岩石

  人们常说大公司大到死不了,英文是Too big to fail。这并非虚言妄语,中小企业死了就死了,通常不会有人呼吁国家救助,但是大公司不同,特别是雇员上万的巨无霸企业。一旦周转失灵,即使自己不求救,政府也会主动施以援手。因为政府关心就业问题,关心社会稳定。通用汽车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企业做大做强的动机,首先来自于企业家的人性,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同行的尊重,希望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名列前茅,这可以部分解读企业家追求卓越的个人欲望。如果抛开人性化的理由,从超越国家的大宏观视野来研究企业做大做强的动机,最重要的动机有三:其一是逃避死亡威胁,其二是逃避社会责任,其三是追求规模效益。

  大到死不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大企业的“大”包含着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与国家分担的责任。企业的一般社会责任,绝非企业家的逢场作秀和慈善捐赠,而是纳税和就业。虽然纳税和就业的社会责任不分企业大小,但由于大企业的员工人多势众,有群体效应,所以才产生了企业大到死不了的政府救助之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教授研究发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中有一个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所以企业追求规模扩张,特别是超越国界的规模扩张,激发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经济动机。规模效益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品牌共享、资源共享、谈判实力等等。克鲁格曼教授用规模收益递增的原理解读现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提出了他的区位经济优势定理。传统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但是,现代国际贸易增长的主流却不是互通有无,而是互通“有有”,先天的要素禀赋差异逐渐让位于后天的区位优势之别。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提高了规模效益,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的区位优势。这种配置模式,让大企业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从“大”到“强”

  企业的规模越大越不透明,越大越容易潜伏过度风险。但从超越国家的大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企业做大做强的结果是:优势高于劣势,收益高于风险。这是企业经营的大宏观政治经济学,也是全球化市场的内在机制之一。若把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跨国企业的市值排列在同一张表上,15位之后就是国家与企业交替排名了,所以我们对跨国企业的市场力量绝不可等闲视之。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与国家-企业-银行的关系,就好比一幕千岛湖的风景画,全球化的市场是湖中之水,而国家和企业都是水中的岛屿。

  站在大宏观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企业的做大做强,所谓“大”有双重含义:一是要“大”到可以免死,获得政府的优先救助权;二是要“大”到可以免责,在税收和就业的社会责任面前与不同国家的政府机构讨价还价。所谓“强”也有双重含义:一是要“强”到能够与政府博弈,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之中选择企业的区位优势;二是“强”到可控制内部价格,让企业的经营性利润和现金流实现在对企业有利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做大和做强优势二者合一,就会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强化企业规模效益递增的趋势,从而推动企业突破国界的规模扩张,同时扩大全球化的市场范围。

  (本文作者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供职于上海交大海外学院金融行为研究所)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