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民族运动”

xinluba 网络 2017-04-25 09:07:00

  2007年12月10日  来源: 和讯网作者:王唤明

  在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从日化到可乐,从胶卷到快餐,许多曾经辉煌的民族品牌和老字号,要么是被外资并购打入冷宫,要么是因内外资不平等的待遇而衰落,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的“民族运动”因此而生。

  所谓中国企业家的“民族运动”,是指“保卫民族产业安全”,综观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出现过两次企业家的“民族运动”高潮:

  一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界曾经发动过一场民族产业的保卫战,当时的标志性人物是长虹的倪润峰、联想的柳传志和TCL的李东生等,他们以“振兴民族品牌”为号召,依靠价格战的手段一举击溃了跨国品牌集团。

  二是最近两年内,其焦点是跨国资本对本土企业的购并与反购并,危害了国家产业安全,如2006年6月22日,湖南三一重工的执行总裁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一篇《谨防徐工收购案抢点过关》,对美国投资机构凯雷集团收购徐工机械提出抗议,他认为,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产业,由外资控制有危国家安全,是必须被坚决抵制的;如2006年8月14日,国内最大的压炊具制造企业浙江苏泊尔公司宣布向法国SEB集团出售61%的股份,两周后,爱仕达、双喜、顺发等六家炊具企业紧急聚首北京,联合对外发布了集体反对苏泊尔并购案的紧急声明,理由是“SEB控股苏泊尔后,必然垄断中国相关产品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的生存危机。”;如2006年12月17日,国内第二大低压电器企业温州德力西宣布与德国施耐德公司合资组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各拥有50%股份,消息发布后,与德力西同处温州柳市的行业最大企业正泰集团当即起而反对,认定“这样一起看上去十分常见的合资其实是施耐德垄断并购的第一步。”;如 2007年4月的娃哈哈“保卫者”,其掌门人宗庆后对十一年前签署的合资合同追悔莫及,他表示,“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他同时指责达能集团有垄断中国饮料业的事实企图,并为此呼吁社会公众“保卫民族产业安全”。

  在2006年8月15日,中关村百余位企业家以宣誓捍卫民族品牌的特殊方式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六十一周年。中关村地区的一百多位企业家以“自主创新,产业报国”为口号,以“V815”为共同标签,达成了团结一致创中国品牌的共识,成立了民族品牌推广委员会,并由此揭开一场全国性民族品牌大联盟的序幕。曙光集团总裁历军认为:“现在外国人不是开着军舰过来,而是带着他们的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假如我们不做民族品牌,可能再过二十年,我们的下一代都会被国外品牌所吞噬。民族品牌该到打响一场防守反击战的时候了!”;华旗资讯总裁冯军认为:“民族品牌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做民族品牌不一定成功,但不做民族品牌一定不能成功。”;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迎建指出,“民族企业团结起来打群架,非常有助于中国企业品牌的打响。”他断言:“三十年内,中国一定会出现更多世界级知名企业。”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防守反击战’和中国企业家的民族运动,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的民族情感。对于本土品牌,需要培育消费者的民族情感和认知,改变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通过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来强化消费者认同,同时本土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不仅满足消费需求,更要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

  二是体制与环境。由于人们对跨国资本在中国市场的超国民待遇原本就有不满,再与民营企业这些年的边缘化状态相对比,强烈反差自然会酝酿出非理性的、十分亢奋的公众情绪,因此,应该培育和塑造公平的并购环境,比如,给予内外资、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的税收与贷款政策,比如,提供一个开放而透明的并购平台、一个完善的游戏规则,让并购的结果符合市场合理性与法治的公平性。

  三是舆论的导向。不同类型的媒体应该通过宣传与回答,一方面是对本土品牌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是强化民族精神,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改变消费者固有的认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

  总之,为了产业安全和培育与壮大更多的民族品牌,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一方面要按市场规律操作,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另一方面是要有民族精神,为民族品牌蜕变为世界名牌而不断奋进。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