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8 来源: 阿里
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牛根生不惑之年开始创业,仅用短短6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蒙牛品牌”,而“蒙牛酸酸乳”也成为曾经中国最火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独家赞助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牛根生管理的蒙牛企业如此牛气冲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牛根生的做人之道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以德立命厚德兴业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是牛根生沉浮商海二十几年始终坚守的铁样信念。他服膺以德服人的交际原则。他常说:“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商德绝对不行。”厚德是牛根生做人、经营企业的法宝,厚德使牛根生绝处逢生。
1999年,牛根生被迫离开伊利后,萌生了“复制一个伊利”的想法。但是,当时的牛根生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当牛根生拿出仅有的100万元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树起蒙牛大旗后,原来在伊利的老部下闻讯蜂拥而来。这些国内乳品业顶尖级的管理技术人才追随牛根生,使蒙牛的原始资本一下子上升到1000多万元,解决了蒙牛初创时期资金短缺和人才缺乏的两大难题,为蒙牛的起飞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是什么原因使牛根生富有如此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交际之道。牛根生在伊利期间,因为工作业绩突出,上级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买一辆好车,而牛根生却用这笔钱买了4辆面包车,分给有贡献的部下一人一辆。牛根生年薪百万,大部分都散发给了有困难的员工。员工逢病遭灾了,牛根生带头捐款,出手就是1万元。牛根生的交际之道以及道德人品为他的创业打开了通天大道。
分享成功造就他人
不仅为自己,更要为别人,是牛根生做人之道的另一个特点。他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吃饭,一包方便面就行了,来了客人,则一定要拿出好吃的,和客人一起分享。客人吃得好,自己也高兴。”牛根生称之为分享的愉悦。当牛根生把这种朴素的人之常情上升到精神层面,运用到与人交往上时,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特别成就感的企业家形象。
牛根生说:“一个人做了些让父母儿女或亲朋好友感觉有价值的事情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做一些能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有变化、生计有保证的事情,那才有意义、有价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强烈的愿望,牛根生把外资奖励他们管理团队的3亿多元奖金,拿出来扶持支撑蒙牛发展的奶农和牧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他不断地捐资助学,搞慈善事业,资助社会公益活动,让社会上更多不认识他的人来分享他的成功,改变他们的命运。
牛根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蒙牛的员工有2万多人,物流、市场销售人员近30万人,再往后有200多万奶农,再往后是1700多万牧民,消费者将近3亿人,是他们成就了蒙牛,成就了我牛根生。”
财散人聚聚拢人心
牛根生当属中国富人之列,但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交际理念。他刚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大逆转,转眼间,又潇洒地回归到从有到无的状态里。牛根生的散财举动是在制造社会轰动效应,还是有着更深远的谋略?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乳制品企业。按照《福布斯》的排名,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居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正当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时,牛根生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将个人股份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约合10亿元人民币)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不能继承其股权,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在没有钱和有钱的日子里,牛根生所见的世态炎凉,形成了他独特的财富观。他说:“人要懂点哲学,每个人都是从无到有,也都会从有到无。当一个人的钱挣到某个数后,超额的钱对他的生活就不再有实际意义了。但是,金钱能使人生而复死,精神能使人死而复生。从无到有是快乐的,因为它承认了你的奋斗价值,但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散财的时候,因为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得到了精神享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