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经过数年的酝酿,十易其稿,《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终于自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很多中小企业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而贷款难的问题,历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此次“促进法”对此有很多条款给予强调:
1、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2、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当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3、国家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开展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4、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中小企业促进法”此次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商业银行们真的会按照法律条款慷慨解囊?银行有银行的顾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风险大,所以还款能力差,这种风险成为银行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
但风险和收益历来是并存的,银行要赚钱,不可能没有任何风险。银行也是追逐利润的,只有把款贷出去,才能赚钱。再加上“中小企业促进法”如此引导,银行为什么一定要排斥对中小企业贷款呢,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股份制银行。
但为什么中小企业贷款还是难呢?我们老在政策引导上琢磨、在银行的经营观念上琢磨,惟独很少研究中小企业对于贷款的看法。
有趣的是,从银行业反馈来的信息看,银行的心病恰恰在于中小企业对于贷款的还款意愿,准确地说,是中小企业让人感觉到的还款意愿问题。
一位银行行长说:“控制风险,首先考虑的是还款意愿,主要是看企业愿不愿意提供内部的实际信息,如果他不乐意提供真实信息,那就会被列入还款意愿不良的名单中。”
在现实当中,很多中小企业过不了信息提供这一关。
原因有三:
1、 经营差的企业根本不想把真实信息提供给银行;
2、 经营得很好的企业也不希望提供太多信息给银行,他觉得我有本事挣钱还你就可以了,你管我那么多怎么行?
3、 很多企业信息管理一团糟,财务信息极不规范,发展战略、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非常凌乱,甚至自相矛盾,没法提供一份让银行信得过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企业与银行接触一次之后,就会被列入还款意愿不良的名单中,要想贷到钱自然就很难了。
“贷款难”的病症到底如何治?
银行的心病还得企业用心药来医!
中小企业如何向银行机构更明确地表达还款意愿,研读“中小企业促进法”,可以得到不少启发。
1、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各类中介机构,协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此次法律还有不少条款,提到政府指导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如果中小企业都能积极参与,那么假以时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自然会实现,如果“中小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自律性组织”也能蓬勃发展的话,银行难道一定要戴上有色眼镜看中小企业?
2、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创设。
此次法律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这对中小企业来讲是个机遇,互助担保机构可由中小企业发起创设,吸收中小企业作为会员,可不以盈利为目的。加入的会员越多,不但是贷款成本会越来越低,而且会实现中小企业互相监督,这对银行来讲,更容易证明企业的还款意愿。当然,那些选择不入会的企业则会越来越边缘化。
3、内部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
没有制度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而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管理的透明化,如果管理不能逐步走向透明化,那么企业就很难向投资者、向银行、向客户证明他是可以让人放心投放资金的地方。
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对中小企业发展有一句话概括得非常精辟,他说“外讲信用,内讲制度”,如果中小企业都能把这两点做透了,对于银行的心病,大约能算是对症下药了吧。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