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陈培婵
嘉宾:陈明键东方高圣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世存知名财经专栏作家、《非常道》作者
韦华伟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中国企业文化是迷失的,但是好的企业没有迷失,整个社会就是在遵循80/20原则,只有20%的企业是最好的、能够承担走出去的战略,剩余80%的命运就是被兼并或者被淘汰。
当海外企业将中国看作是救命稻草的时候,中国企业正计划将海外企业当作走出去的砝码。
2009年,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狂潮。仅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几宗汽车品牌的出售背后,均有中国买家的身影,如北汽之于欧宝和萨博、吉利之于沃尔沃、腾中之于悍马。
并购背后的焦点是企业收益、国家利益、资本布局、市场拓展的线路图。然而,还有很多人将焦点放在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的差距上。躲在黑暗的角落,看着这些光鲜的交易,我们需要自问:除了钱,中国企业还有什么优势去整合这些世界一流公司?中国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变身为明日的世界一流?
在人才、技术、游戏规则等“硬件”之外,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寻找中国企业在文化建构上软实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到自己。
赤字一缺少根基中
国企业太年轻,创始人还在打拼,赚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像是用珍珠串项链,我们只有20颗,别人已经100颗了。
主持人:几位嘉宾是如何看待当前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的?你们认为是否存在某种缺失?
余世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一种现象存在――社会对企业文化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表现形式为,很多企业家在心态并不平衡的状态下匆忙上阵,像比赛似的办企业内刊、办会所,并自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根基。
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浮躁、紧张感变成了常态。新员工进入一个单位之后,不管企业一把手在媒体上多么活跃、多么有社会魅力、说企业怎么牛,员工也不关心,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另外一个表象是,一大批老板到了40多岁左右,功成名就,却开始补习文化课。老板追求的是从容心、平常心,但是员工不可能触摸到、感觉到。其实,每个公司都应该有它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核心应该是人才和队伍的管理,能使员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是缺失的。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这几年社会对企业文化的质疑已经麻木了,觉得企业文化与社会、民生格格不入。所以,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评价不是很高。
韦华伟: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主要是将“一把手”的想法提炼成文字,推广贯彻,几乎不管这些想法是否真的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反映。
尤其是现在一些国有企业,总是试图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企业文化变得不一样,往往沦为空洞的形式。其实,一把手认识到了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有差距,并希望补齐短板的想法是进步的,只是他们的步骤方法与正确的方向有差距。
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很在乎社会责任报告,一时间做社会责任报告成了时髦,以至于这件事演变成了手册大比拼,文化本身百花齐放,但是企业文化基本没有变化。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目前大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呈现在企业家的头脑中,从中提炼出的问题员工并不理解。员工最关心的无外乎三个方面:物质收入,精神上的满足,工作本身带来的价值感受。实际上这些才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就要实实在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企业家很容易在这方面走偏。
陈明键:我想说“founderstory”(创业者故事)就是企业文化,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比如著名的“万科拿地,王石补钱”这是好事的代表;也有坏事的例子,就是汶川地震后的捐款门事件。这一好一坏两件事,必定会变成万科文化的一部分。
我去参观福特博物馆,里面有福特本人的照片、第一辆汽车的模型、爱迪生发明大会等等,也有老福特雇用黑社会管理生产线这样不光彩的一面。这才是系统的企业文化表达方式。
说中国缺什么都行,就是不缺文化。每个创业者、每个企业都处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只能说中国企业太年轻,创始人还在打拼,赚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缺乏系统化的故事总结,有企业文化却没有系统的表达出来。主要问题是时间还短,就像是用珍珠串项链,我们只有20颗,别人已经100颗了。
主持人:那么是企业家决定企业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制约企业家?
陈明键:企业家分两类,一类是创始人,他们的力量比制度大,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第二类是CEO,他们就是要遵守制度。国外已经发展成体系了,韦尔奇离开GE,GE不会改变。中国企业文化在经历多年以后也会像国外一样制度化,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3岁小孩和一个30岁的成年人,你说小孩文化上缺失,肯定对,但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余世存:没有办法,中国就是这样的格局。万科很多的员工都是北大才子,但是王石就是万科的文化,王石爬什么山、读什么书,自传里讲什么,这些故事就是万科企业文化核心的组成要素。
韦华伟:我们看到好的企业,恰恰都是“一把手”特别成熟的企业。我最近刚刚接触了一位企业家,在公司,员工都叫他主席,他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这个企业而言,如果“一把手”没有到那个地步,这个企业反而做不到现在的规模。像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都已经成了一种符号。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打拼出来的,企业家都有一种精神。企业家的人格特点或做事风格,往往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企业文化的系统建构,不能只有企业家本人的烙印,就像是一个国家一样,没有一种主流的思想意识,肯定会出问题。很多企业家也慢慢发现,引进西方文化不行,因为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引入日韩文化也不行,他们的东西最初也是学习中国。现在,反而是中国企业自己有点不伦不类,杂七杂八什么都有。这恰恰反应出中国企业文化最大的问题,不是文化缺失,而是迷失。企业文化是根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混乱,企业文化也容易凌乱。
赤字二缺少创新?
一个乔布斯成不了气候,其实在一个成功的乔布斯背后,已经一万个没被看到的乔布斯倒下了。
主持人:德鲁克曾提出过企业家精神有两个元素,一个是自由的精神,一个是创新的精神。几位怎么看待自由与创新?
韦华伟:创新的前提是自由,思想不自由怎么能创新?很多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中国企业的等级观念非常强,从办公室大小就能看出来。像联想那样,从员工到老板,所有人都直呼其名的企业不多。这背后是社会文化因素。
前不久我接触的一家民营企业,员工按照职务分为处长、副处长、科长,感觉像政府似的。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是煤炭公司,业务中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要实现对接。这就是严重的文化问题。
余世存:自由、创新,包括企业家精神,这几个词在中国都不太合适。中国的企业圈说白了就是一个江湖,就是看一把手和他的左膀右臂能不能支撑这个企业。当小弟就会有20%被淘汰,大哥做的就是想办法保住其他兄弟的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员工自由发挥呢?很难。
韦华伟:中国的创新力不同于西方。西方人靠自由获得权力。中国人靠忠义、靠江湖精神。在中国企业,如果老板不认可你这个人,即使你做得再优秀,工作也不会被肯定,这个情况在西方不会出现。其实,自由、平等、创新在中国企业里都在提,老板们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更多是停留在简单的物质激励上。
主持人:这是否也是中国缺乏创新力的原因呢?
陈明键:我倒是觉得中国企业不缺少创新。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创新活动。这是导致中国大规模创新的根本。比如说创业板是最直接的物质刺激。为什么美国硅谷诞生了微软、思科、Google这样的企业,都是靠刺激带来的创新。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单是人口众多,而且高度统一,同一个法律、同一种货币、同一种语言文字、同一个政党,在全世界找不出来这么统一的市场。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是巨国经济,而不是大国经济。
一个乔布斯成不了气候,其实在一个成功的乔布斯背后,已经一万个没被看到的乔布斯倒下了。中国也会一样。做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马化腾是许多人的理想,只要有刺激,一切都有可能。
赤字三缺少信任
中国已经有一个华为了,这样的企业总是先有第一个,然后才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企业都有非常强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精神,经得住大浪淘沙。
主持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企业马上将跻身世界一流企业阵营之中?
陈明键:一个国家一开始是输出产品,富裕之后输出资本,继而是货币,最后一步才是输出文化。这是一个国家由富裕到富强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深刻而简单的道理。目前,中国企业还处在由小富到大富再到强大的过程之中。与这个阶段相对应的,做富做强是第一位,文化表达是第二位。美国建国100周年时,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我相信中国到100周年也会很辉煌。而企业与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在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国经济的同时,无数创业者也在创造丰富多彩的历史。所以我说,中国企业文化在表达上慢一拍是必然的。
韦华伟:我们要问,没有日本人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中国企业凭什么走出去?很多的中国人都有过这个疑问,但是在政府的高层中已经没有这个疑问了。改革开放30年,GDP每年保持近10%的增长,中国企业能够跻身世界500强。这些事实足以解答以上疑问。
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华为,这样的企业总是先有第一个,然后才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企业都有非常强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精神,经得住大浪淘沙。中国企业文化是迷失的,但是好的企业没有迷失,整个社会就是在遵循80/20原则,只有20%的企业是最好的、能够承担走出去的战略,剩余80%的命运就是被兼并或者被淘汰。
余世存: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的翻版。所以对企业文化,虽然目前大家有点失望,但是不用那么悲观。特别是在社会文化中,我们是不是坚持把中国文化中最核心、最高尚的拿出来,变成我们的民生日用。
主持人:那么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构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明键:如果单从企业文化的冲突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信任”。企业家能不能信任为你服务的人,能不能信任被收购企业的人,信任问题源于中国人的思想。“你是不是我的人,你是我的人我就信任”,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外国人信赖制度。
韦华伟: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要更多适应的,还是中国文化去包容西方文化,因为让西方人接受东方文化很难。你只能适应它,而不是他来适应你。
余世存:我觉得到谁的地方就适应谁的文化。外国人来中国,要入乡随俗;中国企业走出去,自然要尊重人家的文化。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