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印遇龙 院士 《中国大宗非粮饲料研发饲料》
1、2014年全球肉类总产量为3.1亿吨;我国猪、羊、禽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牛肉产量排世界第三。
2、畜牧业面临的挑战:养殖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工厂化养殖占30%以上,而农户养殖下降到70%以下。规模化密集饲养条件下,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饲料中普遍存在霉菌毒素或重金属污染,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频繁从国外引种调种,引进很多新病原微生物。
3、饲料加工业发展现状:饲料业是联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枢纽,饲料费用占养殖成本80%以上;2011年我国饲料产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达1.75亿吨),占全球饲料总量的20%;2014年度我国饲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813.85亿元,同比增长10.99%(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
4、饲料原料目录里共包括饲料原料578种,单一饲料品种86种,其中绝大部分为非粮饲料原料(包括粮食的加工副产品);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原料是研发重点。
5、根据饲料干物质营养特性分为:粗饲料:水分≤60%,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18%;青饲料:水分≥60%,适合直接饲喂或青贮,不适合深加工。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18%,粗蛋白≤20%,包括谷食类、糠麸类、植物油/动物油脂、薯类及加工副产品等;蛋白质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18%,粗蛋白≥20%,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单细胞类(酵母、藻类、生物蛋白)、非蛋白氮及其他(尿素、再利用粪便等)。
6、非粮蛋白源:棉粕:我国棉粕年产量700万吨,在饼粕蛋白原料总产量中排第三,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原,粗蛋白为41%左右,但是赖氨酸含量不足,精氨酸含量较高,加工过程中是否脱壳、压榨工艺等影响其质量;棉粕中含有棉酚、游离棉酚、环丙烯脂肪酸、植酸和单宁等抗营养因子。花生粕:我国是世界花生生产大国,年产花生粕150万吨左右,其蛋白含量较高,但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低,极其污染黄白霉毒素;油茶饼粕:我国年产量50万吨左右,去壳油茶粕粗蛋白含量为10-18%,粗纤维为23%,40%糠类,含有溶血性茶皂苷,需脱毒处理,少量用作反刍动物饲料,目前加工利用落后。
7、限制植物蛋白源利用的共性问题:氨基酸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蛋白源的利用,需要搭配使用或添加合成氨基酸;含较多抗营养因子,如植酸、皂苷、单宁、植物凝集素等,使用前需去除;加工工艺对其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可引起蛋白质变性),例如干燥、压榨工艺、是否脱壳、脱壳是否回填等。
8、动物性蛋白源资源:鱼粉:2014年我国捕捞量为1688万吨,除了食用外,其他主要进入饲料和养殖业;长期过度捕捞,鱼的个体普遍偏小,原料鱼质量较差,鱼粉掺假严重;昆虫蛋白:蚕蛹粉,我国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年产鲜蚕蛹超50万吨,可制成12万吨干蚕蛹粉。蚕蛹蛋白高达65%,且氨基酸平衡,脂肪含量高达20%,存在问题是蚕蛹脂肪含量非常高,极易被氧化、收集、加工和储存。
9、高粱的利用:过去10年高粱平均价格比玉米低6.4个百分点;中国未对高粱进口实施配额制度;高粱进口不受转基因问题的困扰;
小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16年度中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27亿吨,比上年提高0.9%;2015/16年度中国小麦进口为200万吨,同比提高33%;国内小麦消费量预计为1.185亿吨,同比降低3.3%;
10、饲草: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新鲜饲草市口性好、消化率高;含水量高、干燥难度大、易腐烂;长时间储存,品质会下降;厌氧堆积、产热严重;
吴德 教授 《中国母猪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1、母猪情期启动解决的关键问题:母猪初情期推迟或不发情;母猪静默发情率增加;卵巢和子宫健康、卵母细胞质量;受胎率和配种率;骨骼发育;
2、45-80kg给予2.66倍维持需要采食量,80kg给予2.42倍维持需要采食量,可保证后背母猪初情日龄;等能摄入情况下,纤维更有利于初情启动;高能日粮促进母猪初情启动和发情表现,增加大卵泡数;以脂肪为主功能提前初情期日龄,纤维有利于卵泡发育,淀粉有利于卵母细胞成熟;母猪饲粮种添加25OHD3显著推迟母猪初情启动日龄,有增加初情启动体重的趋势,发情整齐度更好;
3、妊娠母猪的重要性:数量多:妊娠母猪占猪群比例55%;周期长:饲养时间占全繁殖周期的60%;投入达:每年饲料投入成本占母猪群的55%;
4、妊娠母猪营养与饲养存在的问题:产仔数少,有效产仔数低;初乳质量不佳;难产、产程长;肢蹄疾病;便秘;
5、饲粮中添加酸化剂会对乳脂肪有一定影响,会提高乳脂肪含量;妊娠后期日粮中添加的共轭亚油酸可经日粮传递到初乳中,同时影响初乳中脂肪酸的组成,提高IgG的含量;
6、泌乳期添加DL-蛋氨酸或其羟基类似物使日粮含硫氨基酸提高25%,对母猪体况及采食量的影响;
谯仕彦 教授 《中国饲用抗生素替代物高新技术展望》
1 影响乳酸菌活性稳定的因素:干燥前,菌体状态、物料均一性、预加热;制粒的干燥过程:水分含量,温度、时间;
2 抗菌肽,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直接抗菌和菌群调节作用的固有免疫效应因子,被证明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和包膜病毒的特点;抗菌肽是由基因编码、核糖体合成,再经转录和翻译成活性形式;一般包含10-50个氨基酸残基、带正电荷、疏水性残基比例大于30%;早期研究认为抗菌肽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发挥杀菌作用,抗菌肽在机体内更主要发挥免疫调控功能;
3 多数抗菌肽的杀菌功能不如抗菌素;除杀菌/抑菌作用外,抗菌肽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和屏障功能的作用,抗菌肽的抗感染作用是通过抑菌/杀菌,提高免疫力和屏障作用来共同实现的;膜穿孔作用不是抗菌肽抗菌作用的唯一机制;
李胜利 教授 《中国奶牛生物饲料研究与展望》
1、2014年,反刍动物饲料产量仅占工业饲料产量的4.45%;据中国奶协公布,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2100万亩,产量估计在6000-7000万吨,商品苜蓿草产量60万吨;2014年我国进口干草100.5万吨,合计约160万吨;
2、2014年我国奶牛饲料消耗:成母牛存栏730万头,育成青年牛534万头,小计1314万头;青贮:成母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7.3吨,后备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3.7吨,成母牛需求量5329万吨,育成青年牛需求量2132万吨;优质干草:成母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1.1吨,后备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0.4吨,成母牛需求量799万吨,育成青年牛需求量213万吨;精料:成母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2.9吨,后备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1.1吨,成母牛需求量2132万吨,育成青年牛需求量639万吨;1%预混料:成母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0.03吨,后备牛每头牛每年饲料消耗量0.01吨,成母牛需求量21万吨,育成青年牛需求量6万吨;
3、发酵粗饲料:生产中制作青贮普遍使用发酵菌制剂,尤其是青贮玉米质量较差,收割设备受限时,可以有效的控制青贮的发酵进程,减少二次发酵;
4、发酵粗饲料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铡切长度:中国>2cm,美国<1cm;籽粒:中国大部分未破碎、美国基本破碎;干物质:中国20-27%、美国30-35%;淀粉:中国10-25%、美国25%-33%;NDF:中国55-60%、美国45-53%;ADF:中国30-40%、美国25-30%;CP:中国7-8.5%、7.5-9%;
5、水稻秸青贮属于秸秆类青贮,在东北和我国南方地区可以增加奶牛粗饲料来源;水稻秸青贮的饲用价值达到全株玉米青贮的55%-75%,可以代替部分玉米青贮;水稻秸青贮制作时,添加乳酸菌制剂提高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试验研究:制作苜蓿青贮时添加3种青贮菌剂(乳杆菌为主要菌种),有利于抑制有害微生物,保存苜蓿营养成分,提高苜蓿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6、高水分玉米青贮:高水分玉米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较多,具有特点:收获时间更加灵活,尤其是在无霜期短和雨水多的地区,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消化率得到提高,干物质含量70-75左右,制作工艺要求高,制作时可添加乳酸菌或丙酸等提高发酵品质;高水分玉米制作时添加乳杆菌40788,处理120天后营养指标情况;
7、仔猪饲喂高、中、低消化率淀粉饲粮(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例分别为27.6、3.25、0.04),餐后血液胰岛素水平和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随饲粮淀粉消化率的提高而显著升高。高消化率淀粉饲粮显著提高肝脏、心肌、腹脂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活性;
蒋宗勇 研究员 《中国仔猪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1、麦麸纤维组分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给26-28日龄断奶仔猪饲喂,麦麸显著抑制小肠末端C1-分泌量和盲肠拟杆菌、肠杆菌数量、阿拉伯木聚糖显著降低小肠细胞渗透性,提高肠道碱性磷酸酶活性,乳酸杆菌数量和肠黏膜SIgA含量。
2、28-58日龄仔猪,对照饲粮使用膨化玉米,处理饲粮以玉米纤维、大豆纤维、麦麸纤维或豌豆纤维替代10%膨化玉米;麦麸纤维和豌豆纤维饲粮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结肠杯状细胞含量,提高回肠乳酸杆菌和结肠双歧杆菌数量,提高回肠、结肠粘膜二胺氧化酶活性等;
3、给28-49日龄仔猪饲喂5%鱼粉、3.64%血粉或3.93%酶促水解血粉饲粮,酶促水解血粉饲粮显著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采食量,降低腹泻指数;提高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高度、盲肠氨基肽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活性;提高盲肠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
4、连续28天给仔猪(起始体重8.9kg)含6%固态发酵豆粕(替代豆粕)饲粮,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
5、在21-28日龄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1%L-精氨酸,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提高小肠绒毛高度、降低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4-21日龄仔猪代乳料中添加0.4%、0.8%L-精氨酸,显著提高仔猪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提高氨基酸内源合成效率;
6、0.6%精氨酸显著提高了仔猪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同时添加0.6%精氨酸和0.1%谷氨酰胺对仔猪生长性能指标来产生显著互作效果;
7、添加精氨酸显著提高了仔猪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率,显著降低骨骼肌蛋白质分解率,同时添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仔猪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率和分解率未产生显著互作效应;
8、精氨酸显著提高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率,且显著上调mTOR的基因表达水平;精氨酸显著降低骨骼肌蛋白质分解率,且显著下调骨骼肌基因的表达;精氨酸显著降低空肠黏膜蛋白质分解率;谷氨酰胺极显著的提高空肠黏膜蛋白质合成率;同时添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仔猪空肠黏膜蛋白质合成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
9、饲粮添加1%L-谷氨酰胺影响21日龄断奶仔猪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谢;这些代谢的变化可能与mTOR代谢通路有关;
10、1800mg/kg镁铝皮石替代2500mg/kg氧化锌,显著提高28-56日龄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利用效率,减低粪便锌排出量;无抗饲粮添加0.2-0.3%铝镁皮石,显著改善24-66日龄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完整性、提高养分消化利用效率,改善肝脏功能;
国春艳 博士 《中国饲用氨基酸应用研究进展》
1、缬氨酸在母猪上的应用,CP水平从16%降低到14%,缬氨酸水平从0.85%提高到1.06%,仔猪断奶体重,仔猪成活率、仔猪断奶窝重、泌乳期母猪体损失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2、精氨酸体内合成:需要体内谷氨酰胺、鸟氨酸、脯氨酸、瓜氨酸等得参与;体内酶的参与和能量消耗;内源合成途径发挥效率不明确;
3、5-10kg仔猪真消化氨基酸需要量:赖氨酸1.19%、精氨酸1.19%、蛋氨酸0.32%、苏氨酸0.74%、色氨酸0.22%、缬氨酸0.85%
4、妊娠母猪真消化氨基酸需要量:赖氨酸0.83%、精氨酸1.37%、蛋氨酸0.25%、苏氨酸0.56%、色氨酸0.18%、缬氨酸0.72%;
5、不同体重的猪氨基酸模型的推荐需要量(以赖氨酸做为100);
4-25kg:苏氨酸62、蛋氨酸28、含硫氨基酸58、色氨酸18+、异亮氨酸52、缬氨酸65;
25-40kg:苏氨酸61、蛋氨酸28、含硫氨基酸56、色氨酸18+、异亮氨酸52、缬氨酸65;
40-60kg:苏氨酸62、蛋氨酸28、含硫氨基酸58、色氨酸18+、异亮氨酸52、缬氨酸65;
60-80kg:苏氨酸62、蛋氨酸28、含硫氨基酸56、色氨酸18+、异亮氨酸52、缬氨酸65;
80-100kg:苏氨酸63、蛋氨酸28、含硫氨基酸57、色氨酸18+、异亮氨酸52、缬氨酸65;
100-130kg:苏氨酸64、蛋氨酸28、含硫氨基酸58、色氨酸18+、异亮氨酸52、缬氨酸65;
赵广永 教授 《反刍家畜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1、反刍家畜的消化道产生大量CH4和CO2;反刍家畜的排泄物贮放过程中发生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产生大量N2O和少量CH4.
2、不同家畜的CH4排放量(kg/头/年):奶牛109、其他牛57、绵羊5、山羊5、马18、小型马、驴10、猪5;
3、甲烷抑制剂的种类:脂肪酸,富含中链和长链脂肪酸的植物油;离子载体,莫能菌素等;植物提取物包括单宁;有机酸包括延胡索酸;卤代化合物,包括溴氢甲烷、氯仿等;其他物质包括硝态氮等;
4、现有CH4抑制剂或方法存在的问题:(1)效果不稳定或不确定;(2)在抑制CH4产生的同时,饲料的瘤胃降解率或消化率下降(3)部分甲烷抑制剂在高剂量条件下对动物有副作用(4)瘤胃微生物区系对甲烷抑制剂产生适应性,长期使用甲烷抑制剂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5)应用成本高;
朱伟云 教授 《中国猪饲料氮素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1、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年产约1200万吨,年进口约7000万吨;且粪污产生量巨大,占畜类总粪污的50%(约16亿万吨),N排放>1000万吨;
2、国内外氮利用率相比:20-40kg猪,中国37.5-63.8%、国外49.7-72.5%、差距10-12个百分点;60kg-出栏猪,中国25.9-47.5%、国外39.1-53%、差距6-13个百分点;日粮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杂粕类蛋白原料的普遍使用和高蛋白日粮的使用;根本原因是氮营养素供给模式不科学;
3、大型猪场使用的日粮蛋白水平相对较低,低蛋白日粮的使用是趋势;大型猪场已在饲料中添加合成Lys、Met、Thr、Trp、更多合成氨基酸的使用是趋势;
4、低蛋白日粮的应用好处:提高氮利用率,减少氮排放;降低蛋白原料的使用,缓解蛋白资源紧缺;可能存在的问题:影响生产性能、限制性氨基酸增多、可能影响非必需氨基酸对机体的作用;
5、蛋白水平低于18.9%后,逐渐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蛋白降低3个百分点,影响保育仔猪的生长性能;蛋白降低6个百分点时,影响各阶段生长性能;蛋白水平降低,摄入量减少,粪氮排放降低;蛋白降低3个百分点,不影响蛋白消化率,降6个百分点,蛋白消化率升高;
6、蛋白质高效利用主要措施:低蛋白日粮添加一种或几种AA保证日粮AA平衡;饲料蛋白质、淀粉、糖等营养物质的物理结构、颗粒度、水溶性以及在肠道内的消化速率影响氮素的利用率和排放量;通过添加功能性添加剂来调节氮素的而排放;
汪以真 教授 《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进展》
1、抗菌肽认识的误区:误区1、抗菌肽是万能的,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不产生耐药性;误区2、抗菌肽不能替代抗生素,缺乏抗感染作用;误区3、抗菌肽主要起杀菌作用,将有害菌和有益菌一起杀灭;
2、存在的问题:外源抗菌肽经口服后是否能被肠道吸收;外源抗菌肽注射入体内后如何分布与代谢;外源抗菌肽的稳定性如何;抗菌肽在肠道的作用位点在哪里;
3、经过试验验证,注射后,抗菌肽迅速遍布全身,并在24h内代谢出体外;多种不同动物来源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在胃液和小肠液中受到较大影响,容易被胃液和小肠液降解;
4、抗菌肽作用机制:早期研究认为抗菌肽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发挥杀菌作用,然而抗菌肽在体内的浓度远低于其杀菌浓素;最新研究表明抗菌肽在肠道内是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免疫调控和屏障保护;
5、新型氧化锌的应用:高剂量氧化锌(2000-3000mg/kg)可以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农业部1224号公告规定,仔猪断奶后前两周配合饲料中氧化锌形式的锌的添加量不超过2250mg/kg。氧化锌的抑菌效果与表面积正相关,细胞毒性与粒径负相关。能否研发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较大粒径的新型氧化锌,高比表面积可提高作用效果,大粒径可降低毒副作用。
付双喜 博士 《中国单胃动物饲料精准配制技巧》
1、如何精准定位:目标定位、阶段的划分,设计、营养标准、主要营养素、原料的使用、数据库、质量控制、加工;
2、目标定位:成本、性能如增重,料比、效益,性价比,斤肉成本、某个特性、自用商用、阶段整体、饲喂管理方式;
3、怀孕期的饲喂,1或2种饲料、美式采用低、中、高饲喂、欧式采用两高中间低饲喂;
4、粉料和颗粒料相比,相同配方下颗粒料效果较好;
姚斌 研究员 《中国饲料用酶制剂研究进展》
1、我国饲料产量居世界第一,2013年达1.94亿吨,但存在饲粮短缺、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饲粮严重短缺:年进口大豆5000万吨以上、年进口玉米500万吨以上、2015年预计缺口1亿吨左右;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磷排放量超过250万吨/年,氮排放量超过500万吨/年;
2、饲料用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安全、高效、无残留、环境友好,显著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3、存在的问题:自90年代起,饲料用酶市场长期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饲用酶制剂产业长期受限于国外专利壁垒,无自主产品;即使是国外大公司的产品也始终存在品种少、价格高、性能差等问题;
4、在技术层面上需解决的2大难题:在酶性能方面,需同时具备以下综合性能,耐高温、而又在动物体温下具有高活性,抗蛋白酶降解;在酸性胃和中性肠道中均具有高活性;
5、在技术层面上需解决的2大国际性难题,在生产应用方面,需大幅提高酶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生产应用成本,要求工业化水平至少达到5g/L以上;在技术研发方面,需建立系统的研发平台;
(以上听课笔记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有所疏漏在所难免,版权所有,分享或转载请标明出处)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