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企业大决战,转型期的最后一战!(2)

liwujian 爱畜牧 2015-11-15 11:44:00
【前言】
  大战真的即将来临,而这次的大战,不仅是与传统对手的对决,更是同时面对养殖结构变化、环保政策高压、跨行业打劫者四大对手,对于敏锐者,这场大战也许决定的是生死,所以,谁都不敢懈怠。对于迟钝者,也许只能成为这场大战的牺牲品,会迅速出局。这是一场从未经历过的战争类型,因此,企业的转型也变得充满不确定性。《大决战-转型期的最后一战》,至少分为5个部分陆续发布,分别是:饲料企业、营销模式、经销商、销售员、规模猪场。王中认为:股市跌了还可以涨回来,竞争失败意味着永远出局。今天,一个企业的兴衰已经系与决策者手里,是道的选择,而不是给销售员打鸡血,搞步兵冲锋。当道有问题的时候,术则“泥牛入海”!
  新希望六和
  作为中国民族饲料工业最早的成功者,新希望代表了第一代饲料人的辉煌,而六和则成为全行业的榜样之一。当新希望和六和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了整合以后,业务体量更迅速得以扩大,很快成为中国饲料销量第一、世界第三。但进入2013年后,很显然这家巨无霸企业遇到了麻烦,不仅制定的业绩目标无法实现,团队也开始震荡,或成为正邦、大北农“打劫”的对象,或是出去创业。
  也正是这个时候,新希望的创始人刘永好急流勇退,女儿刘畅走到前台,推出了以陈春花、刘畅、陶煦为决策核心的运营“铁三角”。陈春花老师作为著名学者,享誉饲料行业的精神导师颇有些临危受命的气氛。从陈春花老师再次加盟新希望六和,仅在2014年10月份以前,就连续写出了《给管理团队的第五封信》,每一封信都能感觉到陈老师的思考、认真、坚持和凝重。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后,新希望六和依然没有扭转下滑的局面:2015年上半年,全集团销量下滑超过*%,而猪料则超过**%(数据不便披露)。这个数据,还是在海外增加了很多新工厂背景下的局面。
  这并非新希望无能,就如当下的中国经济一样,虽然政府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但依然GDP的增长在下降。俗话说:“船大抗风浪、船小好调头”。除了其它我们不得而知的原因外,新希望六和的庞大体量过去是它的优势,今天可能恰恰成为……很显然,这家企业也看到了问题的部分症结,新希望“创新集团”、“希望金融”、“福达计划”、“海外扩张”等一个个转型举措相继推出。我们祝愿这家企业再次走进快车道。
  大北农
  大北农在传统预混料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自2010年4月9日上市后,融到了大量资金,开始在配合饲料领域大举扩张。据大北农声称,目前已经拥有“100多家生产基地和180多家分子公司”。据2014年年报披露:“饲料销售量为430.21万吨,同比增长11.15%,其中猪饲料370.99万吨,同比增长9.11%,反刍饲料29.04万吨,同比增长34.72%,水产饲料17.06万吨,同比增长14.28%,禽用饲料11.91万吨,同比增长25.72%。”
  而2013年的年报宣称:“饲料销售量为387.06万 吨,比上年增长59.10%,其中猪饲料340.02万吨,比上年增长61.17%,反刍饲料21.55万吨, 比上年增长20.63%,水产饲料14.93万吨,比上年增长53.90%,禽用饲料9.48万吨,比上年增 长138.76%。”
  通过上面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大北农较上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尤其是主营业务中的核心业务-猪饲料的销量增长率大幅下降。而且,这个成绩也是在大量增加了“合资公司”数量的情况下取得。为了验证我们的判断,我们也咨询了一些过去做的比较好的分子公司的销量数据。大北农饲料业务的传统优势区域在东北和福建。以福建为例,曾经作为大北农标杆企业-漳州大北农在2014年8月已经被傲农远远甩在后面,昨日风光不再。而且也远低于双胞胎漳州工厂的18万吨。
  大北农为什么增长率大幅下降?发展趋势如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会在后文中详解。
  上面,我们仅以几家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作为观察点,后面还会对中小企业进行分析。
  一、中小型企业面临生死选择
  过去,我们说竞争力的时候,总是喜欢说大型企业有资本和资源优势,而中小企业的优势是灵活性,“船小好调头”。今天还能这样说吗?我们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一组数据来分析:“截至2014年12月,全国获得饲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7061家,较2013年底减少3000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表面上看是下降了30%左右,其实这只是表面的数字。中国的饲料企业的管理是许可证制度,每个生产企业对应一个《生产许可证》。
  据我们对全国各地的了解,大企业的数量是不降反升的,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数量下降远超平均值。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饲料企业数量由600多家减少到139家,淘汰率达75%左右。获得新许可证的大中型饲料企业自主延伸产业链,改造设备工艺,扩张建厂。”黑龙江并非个例,东北三省、云南、西北等一些中小企业较多的地区情况大致是一样的。
  中小饲料企业数量的迅速减少,除了因为新的许可条件要求较高,很多弱小饲料企业自动放弃换证、退出了市场以外,另一个原因,是许多老板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达成共识:未来饲料行业拼的是资本、资源、成本,甚至是产业链,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限。
  不过,在前几年倒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一些近几年新兴的饲料企业倒不乏有一些能够迅速地发展。这些企业由一些经验丰富的创业团队为核心,以新的股权机制为纽带,能够迅速决策、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敢于加大市场活动,做好基础工作,反而不降反升。
  例如起家以山东聊城的质德农牧,短短5年就成立的5家公司,有较快的迅速发展。又例如起家于青岛的大信集团,也有较快地发展。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产品品质、战略清晰、营销打法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保持了较好的灵活性。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企业没有困惑,不过,相比大型企业的机制僵化和小型企业的资源匮乏,它们还是有相当的优势。很多人认为中型企业的日子最难过,我倒不那么认为,一些中型企业的问题是没有正确定位自己,中型企业过早的染上了大企业病,反而丧失了自己本应该有的优势。
  以上两家山东的企业,都是专注于猪料,专注于企业深耕,既灵活,又脚踏实地,敢于创新,不断尝试。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中型企业都那么能稳的住阵脚,更多的中型企业同样面临困境,至少,因为被动促销,盈利水平大大下降,在未来的生死较量中,能拿出的弹药越来越少。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