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8-18
眼下,“互联网精神”正在影响着众多传统行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究其本质,“互联网精神”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精神”:以用户为中心,多维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打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互动式地推动各行业的发展与用户满意度的提升。自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市场经济的观念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市场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市场经济是社会前进不可逆转的大潮,唯有强化市场意识,主动思变,尽早调整,我们才能争取到存活发展的空间。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土壤,接地气才能根繁叶茂。有的人会有疑惑:市场在哪里?其实,市场不是空想,不是好高骛远,市场就在眼前。我们农牧食品行业的消费者就是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因此,我们用爱自己的心、知冷知暖的同理心去服务周围的人,帮助他们享有更好的生活,我们就找到了扎实、宽广的市场蓝海。
公司的产品只有被消费者接受,得到市场的检验与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定位好了市场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与服务,并不断深入,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市场做实、做细、做好。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往往是企业苦苦地寻求市场,而企业能够立足之后,往往就变成了市场需要企业,这根本上就是因为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了益处、创造了价值,企业的根须深深植入了市场深厚的土壤之中。
其次,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赞同: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财富。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头脑的开放,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二战之后,德国、日本为什么能在废墟上迅速崛起?因为人才;美国为什么能持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因为人才;华为、阿里这样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异军突起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优秀企业?还是人才。有了人才,企业动力充足,发展就会迅速;没有人才,企业的发展会停滞不前,甚至破产倒闭。
人才从哪里来?一是培养。人才不是天生的,知识与能力要经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个人要多读多看,多走多学,不断反思、改变,使自己眼界得到开阔,学识能力得到提高。企业要提供多种机会,请进来教,送出去学,让员工学到知识,让人才得到历炼和提升。这样,个人才能不断成长,企业才能有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储备。
二是引进。企业要发展,必须重视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引进人才,企业流进了新鲜血液,就容易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后浪推前浪的激励促进的好局面,企业会在这种“推波助澜”中得到持续发展的动力。引进人才,不能只看学历,还要注重能力、人品;引进人才要多渠道、全方位,不要局限于一地一域一行业,要放眼国内外、行业外,真正把有能力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
人才引进和培养成熟后,还要大胆任用,让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要善待人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使得人才能干得好,留得住。如此人才越聚越多,事业平台越做越大,企业的发展就会繁荣昌盛。
第三,我们要更加坚信:任何人都不是救世主,唯有真才实学才是真本事。俗话说:“靠山山会倒,靠海海会干。”在市场经济中,专业化细分工,个人只有练就一技之长,才能走遍天下都有饭吃。同样,企业只有练好了内功,形成了过硬的产品与服务优势、搭建好了优秀的人才团队,才会心无旁骛地持续发展。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优秀人士智慧发挥、能力提升、素养提高的修道场,对企业和员工而言,留下还是离开,都是一种自然、合理的选择。大家在一起工作,是相互协作的同事;不在一起共事了,仍是相互关心的朋友。对个人而言,这是天赋人权,企业不能强加干涉;对企业而言,这是缘聚缘散,要顺其自然,但也必须搭建起企业的人才梯队与团队,不能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离开而陷入混乱。市场经济不承认个人英雄,只有团队才能造就基业长青。
市场经济是一双改变世界、重塑你我的无形的手,我们不仅要努力看到这双手,还要紧紧地握住它,感知、借用它的无穷力量,踏踏实实将企业做好,成为市场需要的企业。
(根据张唐之先生2014年7月24日谈话整理)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