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问题的研究报告(五)

liwujian 爱畜牧 2015-11-15 11:46:00
第三节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影响 生猪市场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是供求关系这个杠杆在起决定作用,是外部冲击机制与内部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中国,近些年反复发生的、愈演愈烈的“高盈利――深亏损”这种超乎寻常的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却是非常巨大的。 (一)危及民生 生猪价格大幅上扬时,直接带动了猪肉价格的飙升。正常的原因是猪源紧张造成生猪的收购价提高;而生猪源紧张是由于养猪户的减少,养猪户(或养殖规模)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养猪的比较效益偏低。 也就是说,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市场的选择,从经济学意义上是合理的。并且,生猪价格上涨还具有降低城乡收入剪刀差、贴补农民的积极意义! 但问题在于,猪肉对于中国国民,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具有需求刚性的商品,一旦出现剧烈的价格波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会立刻受到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涨,呈现出连锁反应,引发的多个行业成本和收益的加速变化,并快速传导到整个产业链。进而导致通货膨胀。不仅给城市低收入群体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开始影响到中等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加大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 由于目前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条件逐渐形成,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将加大。食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双双上涨,将联手推动物价普涨,这是经济宏观调控领域的问题,也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二)挫伤养殖积极性 猪贱就伤农!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就直接影响到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据调查,即使面对日益高涨的生猪价格,生猪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也并不高,价格的拉动作用并不特别明显。原因在于:一是目前生猪价格过多依赖市场调节。 由于个体养猪户不能掌控市场价格,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少。猪养得多,价格就下行,养猪户只好大量减少养猪的头数,或干脆宰杀母猪;一旦价格涨上来,生猪存栏已经减少了,没有猪卖,养猪户还是没得到实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即使过一段时间,猪价上涨了,但养猪户还是怕,担心一旦养多了,价格又下去了。所以当我们做市场调查时会发现,能连续养殖十年以上并逐渐扩大规模的专业养殖户真是少而又少。二是疫情频发。最近几年猪疫情频发,已让养猪户防不胜防,特别是2006年的猪高热病让一些农户和中小养殖场损失惨重,有的不敢再从事养猪行业。三是成本太高。近些年饲料价格大幅上扬,生猪成本也随之大幅上升,面对飞速上涨的饲料和仔猪价格,养殖户心有余悸,导致很多农户仍在徘徊观望。四是资金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质量要求的提高,规范化养猪势在必行。如果按照现代规范化养猪,小本经营已无利可赚,只有走现代规范集约化的道路,但是大多数专业户面临最大的困难恰恰是资金短缺。 (三)供给弹性越发不确定 大量中、小养殖户由于掌握不好生猪波动的规律,加上疫病因素等,造成经营亏损,因为害怕养殖的风险而退出这个行业。而大量对这个行业的风险不了解的资金雄厚的财团或个人,只是看到猪价狂涨时所带来的暴利,盲目投资搞养猪。还有些投资企业,是看中了政府对生猪饲养的扶植政策,如:土地、补贴、减免税收等,大举投资养猪产业。这种一哄而上的情况短期一定会造成生猪存栏过剩,加剧猪价的下跌。 理想的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企业,来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受到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的规模化养殖的生猪供应量有限,生猪需求上升时,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并且很多地区规模化养殖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会在猪源短缺时,协同抬高生猪价格,造成更大的波动。 (四)孳生地方保护 地方政府为保障当地的生猪基本供应能力和市场价格的稳定,对当地的养殖企业采取地方保护、行政贴补等措施,并设高准入门槛,打压外地生猪进入本地的竞争力。这种情况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局部地区已经形成孤岛效应,即接近封闭市场。在当地政府明示或暗许下,只能允许指定的生猪生产企业供应生猪。封闭市场的理由可以是冠冕堂皇,如所谓保护居民健康,搞所谓定点屠宰等。源自政府与当地养殖企业形成的复杂利益纽带,相关官员也可以从中渔利。另外大型养殖企业处于利益最大化需要,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搞区域垄断经营现象。其结果是消费者不得不以比其他地区高的地价格购买猪肉,其利益受到侵害。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开放有序、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中央精神相违背;而且干扰了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生活负担。因此,对于这种市场经济毒瘤,必须坚决清除。 因此,找到其根本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避免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资料来源,2007.8.31:中国兽药114网。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