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与方法
(1)场地环境 四周阔叶林植被茂盛,溪边水草丛生。海拔295米左右,开阔向阳;水源为山涧溪水,长年不断,水量充足,流速缓慢,水质清澈、无污染。 (2)池子构造 养殖池为半闭光式、砖混结构。每口池均为3米×4.5米的方形池,池高为1.2米,池底呈锅底形,池内布直径为6厘米PVC水管进行轮灌。 (3)仿生态控温设置 由于养殖场所处的海拔低,盛夏池内温度高,棘胸蛙难以度夏,每口池内设置了单层、“一”字形排列的泡沫塑料箱(50厘米×50厘米×16厘米)6个。用于棘胸蛙摄食后躲藏、纳凉和越冬,箱体全年保持一边进水另一边对角出水,有利于棘胸蛙的安全度夏和越冬。 (4)遮阳和采光 在池的顶部采用硅酸钙板遮阳,面积占整个方形池的2/3,1/3采用网状遮阳网遮阳,有利于光线的射入,并可以防止敌害入侵。整个池内部保持较阴暗,即模仿周边森林茂密相对荫蔽、灌木丛生的野外山溪环境。 (5)饵料台设置 饵料台规格为80厘米×180厘米,平行放置在泡沫塑料箱对面、池底锅底形的边缘部分,并与墙壁呈90度夹角,以增大棘胸蛙的活动量和便于人工投喂及管理。 (6)幼蛙放养 设施消毒:放养前用1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水池、饵料台等进行消毒杀菌,7天后排水再加注新水投苗。 水位调控:棘胸蛙为两栖类动物,幼蛙和成蛙除了直接利用空气进行呼吸以外,还有约1/3的气体交换由皮肤来承担,因此,池水深度要求保持在3~5厘米,以利于利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幼蛙放养:2015年5月2日投放本场自育的过冬幼蛙苗,规格为10克/只,3口池的设施设备和管理等条件相同。 2. 饲养管理 (1)投喂管理 饵料种类:棘胸蛙摄食活的动物性饵料,而且对闪动的活饵特别敏感,因此,试验饵料为人工培育的黄粉虫和未羽化的蝗虫。 投喂方法:当温度高于30℃或者低于13℃时,棘胸蛙处于夏眠和冬眠状态,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可以不投喂。幼蛙入池3天后开始投喂。5月幼蛙刚从冬眠苏醒,内脏各消化器官还较弱,每3天投喂一次,以后逐步增加。10月温度最适宜棘胸蛙的快速生长,采取每天投喂1次,进入11月后投喂量相应减少。棘胸蛙的摄食活动都是在夜间进行,投喂时间在17:00—19:00,雨天不投或少投。每当夜幕降临之际,棘胸蛙都会“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老地方”共进“晚餐餐”,因此,采取定点投喂。 (2)水质管理 定期检查池水各项理化指标,投喂开始后每天换水,及时排除池底污物,每15天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同时,根据棘胸蛙畏光怕声的生物学特性,做到“清、静、流、凉、阴”。清,即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静,即除投饵料、巡查管理以外,少惊动,保持环境安静;流,即池水常年流动不干枯;凉,即水温常年较低(最适温度为15~26℃),保持环境湿润;阴,即控制光照,保持阴暗环境。 (3)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池,认真观察蛙的活动与摄食、池水变化、粪便排泄物等情况,及时将杂草、杂物捞出,发现病蛙及时隔离,每天做好养殖记录。 疫病防治 棘胸蛙抗病能力强,一般不易患病,蛙病防治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天喂食后及时冲洗食台,清除残饵;发病季节投喂健胃、抗菌的中草药,如在饵料中加喂2%穿心莲,或每月口服“三黄粉”,3~5天为一个疗程,经常拌饵投喂维生素来预防营养性腐皮病等。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