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蛙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应该做好培养好充足的活饲料(如小虾、小鱼、小蚯蚓等)和幼蛙池的消毒除害工作。
凡消毒过的幼蛙池,必须待消毒药毒性消失后,才能注入新水放养幼蛙。
2 幼蛙的放养 幼蛙的规格不齐,小的仅 4 一 5g ,而经过蝌蚪越冬变态而成的幼蛙可达10~15g,故在放养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1 )分级饲养。放养时应严格进行分级饲养,不能将不同规格的幼蛙放养在同一池内,这样可使同池中幼蛙尽量保持大小一致,防止大蛙吃小蛙现象的发生,以减少损失。在饲养过程中,同池幼蛙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生长速度不一致。因此,还应按照幼蛙的大小定期进行调整分级(一般进行 2 一3次)。
严格的分级饲养既有利于幼蛙的生长,又便于正常的饲养管理。当幼蛙长到 50g 以上时,即可转入成蛙池饲养。
( 2 )确定放养量。一般在土池饲养时,每O放养体重 4 一 5g 的幼蛙 80~100只;体重 15 一 20g 的幼蛙 40 一 50 只;在水泥池饲养时,其放养量可比土池大 1 一 1 . 5 倍。放养幼蛙的具体密度,应考虑气候、水质、饲料以及饲养管理水平而灵活掌握。
( 3 )放养前消毒。为了消除幼蛙体表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在放养前,将幼蛙在 1 %一 2 %食盐水或 1 %蛙康溶液中药浴 5 一 10 分钟(时间视水温和蛙体情况而定),然后放入幼蛙池中饲养,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幼蛙的饲养
( 1 )幼蛙的开食。刚脱尾变态至 10 天左右的幼蛙体质瘦弱、个体小。由于食性的转变消化系统还不发达,四肢跳跃能力较差,因而摄食能力不强。因此,此时要投喂幼蛙特别喜欢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小蝇蛆、小蚯蚓和小黄粉虫。投喂的小蚯蚓、小黄粉虫应先清洗消毒后才投喂,防止幼蛙感染病害以及帮助消化。投放的小动物应放在饲料盘上,每天早、中、晚各投放1次,日投料量占体重的 3 %一 5 %。投料量不能太多,以免幼蛙饱食过度,引起消化不良;也不能太少,以免吃不饱发生残食现象。一般以投料后 2 小时内吃完为度。
( 2 )设置饲料盘和诱虫灯。饲料应投放在饲料盘上,便于驯食和清除剩料及清洗饲料盘。饲料盘一般用木条钉成长宽各 lm 的正方形或长1.5m、宽0 . 8m 的长方形框架,底部用 10 一 15 目的尼龙窗纱钉紧,然后用吊绳固定。饲料台浸入水中 2 一 3cm ,小活动物带动死料在水中游动,加上幼蛙上台摄食跳动,死料就在水中摆动起来,成了活动的饲料。饲料台不能沉水太探,因为这样不利于幼蛙摄食,而沉水太浅,活动物又不易存活。
在饲料盘上安装一盏 30W 黑光灯,天黑后开灯,诱集昆虫,供幼蛙捕食。开灯的时候在饲料盘上放些死料,利用幼蛙捕食昆虫时带动死料,使死料活化后一起被幼蛙吞食,以补充饲料的不足。
在幼蛙池中设陆地,促使幼蛙跳上饲料盘休息摄食,有利于幼蛙形成吃食死料的习惯,但每个幼蛙池应放多个饲料盘。
在给幼蛙投放饲料后,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干扰,以防幼蛙受惊而减少或停止摄食。
( 3 )日常管理。
① 控制水质和水温。幼蛙主要用肺呼吸,虽然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不如蝌蚪严格,但对幼蛙池水质不容忽视。要每天清除剩余饲料,捞出池中的死蛙以及腐烂的水生植物、落叶和杂物等。另外,当水质发生恶化时,要立即进行药物消毒。每 m3水体可用 5 一 10g 生石灰溶液全池泼洒,杀灭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消毒后注入新水。一般每隔 1 一 2 天换水 1 次,每次换 5 一 1 0cm 。
幼蛙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 25 一 35 ℃ 。为了保持适宜的温度,可在幼蛙池四周种植高大的乔木,每个蛙池应搭建遮阴棚,供蛙池遮阴,夏季防止水温过高,冬季则可防风防寒。
② 加强巡查。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巡查,检查幼蛙的摄食活动情况,水温、水质情况,以及有无发生病害。应将每天巡查情况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检查和总结饲养经验,提高饲养水平。
(一)成蛙的饲养管理
将幼蛙培养成成蛙,是饲养泰国虎纹蛙的最终目的。此阶段除了要将幼蛙培育成商品蛙上市外,还应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留一定数量生长快、个体大、活泼好动、体质健壮的成蛙作为种蛙,以便更新原有的种蛙。
1 .成蛙的放养
( 1 )蛙池的清整消毒。在清整蛙池的同时,做好蛙池的清洁消毒工作,首先,将池水放干,消除池中的蛇、鼠和池底过多的淤泥,曝晒几天后,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杀灭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待生石灰毒性消失后,才注入新水放养蛙。
( 2 )放养量。放养蛙的数量取决于成蛙的大小、蛙池的条件、气温的高低以及饲料和饲养管理水平。当单位面积放养量过大时,会减少蛙体的正常活动空间,影响正常摄食和生长;放养量太小,往往投料时缺乏互相争食而大大减少摄食量。
一般的放养量(按每O计):体重 50 一 100g 的幼蛙为 60 一 80 只;体重100g以上的幼蛙为 40 一 50 只。
每个蛙池放养幼蛙规格应该一致,防止残食现象。进入蛙池前,应该用 1%~2% 写食盐水溶液药浴 1 一 5 分钟进行蛙体消毒,防止蛙体带菌、带虫入池,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 成蛙的投料
(1)饲料种类。 成蛙期由于蛙体不断增大,食量加大,可以吃食多种饲料。但应以膨化颗粒饲料为主,可搭喂淡水鱼干、蚕蛹、猪鸡内脏、鱼肉等动物性饲料,还可在池中悬挂诱虫灯,夜间引诱昆虫供蛙捕食。
在投料时要掌握饲料的规格与蛙体的大小相适应。一般应小于蛙的口裂,短于蛙体长度的一半。饲料太大,蛙难于吞食;饲料太小、太细,蛙又不喜欢取食。
( 2 )投喂方法。投料应坚持“四定”:定点、定量、定时、定质。
① 定点。饲料应该投在浮性饲料盘上,每个蛙池要有多个饲料盘,其面积大约占池面积的 60 % ,以保证蛙在短期内能抢吃到饲料为宜。
② 定量。严格按量投喂、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一般动物性饲料为成蛙体重的 10 % ~ 15 % ,膨化颗粒饲料则为 3 %一 5 %。
③ 定时。每天投料 2 次, 6 : 00 和 15 : 00 各 1 次。下午的投料量应占总投料量的 70 %。
④ 定质。要保证投放的饲料新鲜。不投喂腐败、发霉变质的饲料,防止蛙发生食物中毒。要先将饲料盘内的残料清扫和用水冲洗干净后才能放入新料,防止蛙因吃到变质的残料而感染胃肠病。
3 .成蛙的管理
( 1 )保持水质清新。成蛙的食量大,又都是以膨化颗粒料和动物性饲料为主,而且饲养密度大,因而残料和粪便沉积多,极易败坏水质。要及时清除残料,防止成蛙误食变质料而患病,同时要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换水和消毒。蛙池每隔 2 一 3 天加注新水入池,每次换水 l0一 15cm 深。每隔 15 一 30 天,用蛙康液进行全池泼洒,以保持水体清新。
( 2 )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温度和湿度与蛙的摄食活动及生长密切相关。气温在 25 一 30 ℃ 时,成蛙摄食良好;当气温下降到 17 ℃ 以下或上升到32 ℃ 以上时,皮肤呼吸困难,摄食量减少,抗病力下降。同时高温易使水质坏,水中病菌趁机大量繁殖,所以,高温对成蛙的生命活动干扰很大。因此创造一个阴凉、潮湿的环境是提高成蛙成活率和生长率的重要措施。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可搭棚遮阴。换水和用井水喷洒池面与陆地,亦可达到降温、保湿的目的。
( 3 )加强巡池检查。成蛙逃跑能力强,每天要检查各处的防逃设施,特别注意雨天或雨后晚上巡池,防止成蛙打洞爬墙逃走。
成蛙饲养密度大,巡池时应该认真观察蛙的活动,一旦发现有病或活动异常的蛙,立即隔离检查治疗,对其他健康蛙分池饲养,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对符合上市的蛙立即上市,以减少损失。
在每次巡池时,应尽可能保持安静。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