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中培养沙蚕养虾

guwei 水产百科 www.59baike.com 2015-10-22 07:38:00
沙蚕是中国对虾最喜食的饵料生物之一。在沙蚕的繁殖期,把一定数量的亲体移入虾池进行繁殖或依靠进水使大量沙蚕卵及幼体进入池内寄居、生长。为6厘米以后的对虾提前准备好了鲜活饵料。除此之外,沙蚕还能及时清除池底的残饵和其他有机质,对保持虾池水质、改造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对比实验,同等条件的虾池,采用这一技术较常规法管理的虾池,前者饵料系数可降低40%,而且养成的对虾规格可增加2厘米左右,一般平均体长达13~14厘米。平均单产也可相应提高25~30%。但在应用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同时也会给养虾生产带来一些新问题。尚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还会产生负作用,乃至影响生产。

难以全面、彻底清池 在繁殖沙蚕的过程中,为让沙蚕卵或幼体顺利、充分地随水进入虾池,在纳水时,多数养虾单位都采取了不挂进水滤网的办法。所以,伴随沙蚕卵及幼体,一些敌害生物的亲体和幼体也一并涌放池中。在放苗前清池时,为尽量保护已潜入池底的沙蚕幼体,大多又采取排水后局部清池的办法。因此,很难彻底杀灭敌害鱼类和其他有害生物。

沙蚕附着密度无法控制 不论是收集亲体令其在池中繁殖,还是靠进水采集卵和幼体,沙蚕的附着密度都是难以人为控制的。如均是靠进水采集卵和幼体的两邻池之间,也会因进水时间的先后或长短以及水质、池底条件的不同,沙蚕的附着密度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践证明,附着密度低的,每平方米仅有几尾至几十尾;而高者竟达万余尾。

给虾池肥水带来困难 由于虾池中过早地出现了大量新“移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的生态体系。虾苗投放前,向池中施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本是为虾苗提供早期食物,这些食物也会被沙蚕幼体所掠夺。尤其在高密度附着沙蚕的虾池中,沙蚕形成了优势群体,以致池内的基础饵料生物很难得以迅速地繁殖,从而抑制了虾苗的正常发育。所以,前期适当加大人工投饵量,是缓解沙蚕幼体与虾苗夺食矛盾的有效办法。

前期“反食”问题 在虾池中培养沙蚕,本是为对虾养成的中后期准备可口的、营养丰富的鲜活饵料。但若在在具备暂养条件的虾场,投放虾苗较晚,当沙蚕幼体长至4~5厘米,再往池中投放0.8~1.0厘米的小规格虾苗,将会出现沙蚕捕食虾苗的现象。在大密度附着沙蚕的池中,一般基础饵料生物较为贪乏,当投饵量不足时,“反食”现象尤为严重。除此之外,这类池子在养殖中、后期,沙蚕还会与对虾争夺池水中的溶解氧,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更易出现对虾“浮头”,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综上所述,在应用“生态系养虾”这一新技术时,应该首先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利与弊是共存的。这就要求试图采用该技术养虾的生产单位,应注意立足实际,扬其长,避其短,并在生态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和总结经验,使之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