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栽培种植技术
黄芪别名绵芪、绵黄芪,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我国西北、东北各地,河南各地都有栽培。
生物学特征
(1)生长发育地温5~8℃,播种后12-15天出苗。5~6月地上茎叶生长旺盛,6~7月为花期,7-9月果实渐次成熟。霜冻后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可在田间越冬。
(2)生长习性野生于草原干燥向阳的坡地、山坡及疏林下。喜温暖气候,耐严寒,耐早,怕涝,忌连作。以上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中性和微碱性沙质土壤为宜,黏土和重盐碱地不宜种植。
黄芪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黄芪是深根性药材,根长10―1.5米,因此平地栽培应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山地应选肥沃的向阳山坡。播前深耕25~30厘米,每亩施厩肥25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然后耙细整平,做宽1.2米的畦。以秋翻秋整地做畦为好。
(2)繁殖方法常采用种子直播。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上中旬,秋播于9月中下旬播种。也可于7~8月进行夏播,出苗齐,幼苗健壮。播前用温水浸种5-6小时,在畦上按行距30~40厘米开3厘米深的沟,将种子拌等量细沙,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在I5―18℃温度下,播后15天左右出苗。播量为每亩0.5-1.0千克。
黄芪栽培种植技术
(3)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与杂草齐长。因此苗高4~5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先铲后趟,做到地无杂草,培土到苗的基部,防止倒伏。
2)间苗与定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株距5-7厘米;当苗高10-20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
3)追肥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根部生长较快。每年结合中耕除草,可追肥1~2次,将肥施在垄边,每亩施厩肥1000千克,再加施磷及钾肥各15千克,促进根系的生长。
4)灌溉与排水一般不灌溉,但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雨季湿度过大,根向下生长缓慢・并易烂根,应及时排除积水,以利于根部正常生长。
(4)病虫害防治
1)紫纹羽病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消毒。
2)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或50%多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液喷雾,也可用1:1:120波尔多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3次。
3)豆荚螟、籽蜂和蚜虫幼虫蛀荚前喷洒80%敌百虫1500-2000倍液防治,蛀荚后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辣翻土地,实行轮作也是防治的好办法。籽蜂和蚜虫用40%乐果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3天左右喷1次,连续2-3次。
黄芪栽培种植技术
采收与加工播种后第二年开花结子,当果莫下垂黄熟・种子变棕褐色时即可采收。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边熟边摘,如果采收过迟,果荚开裂,种子散失。果荚果收后,晒干脱粒,去除杂质,贮藏备用。
黄芪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地上部黄萎后收获,挖时应深刨,防止挖断主根或损伤表皮。卧栽的可用开淘犁起收。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剪掉根茎、须根,放阳光下晾晒,待晒至七成干时,捆成小束,再晒至全干。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当年生亩产干品150―200千克。质量以条粗、直长、绵软、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昧甘者为佳。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