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最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及阴性两大类。就某种细菌而言,菌体有一定的大小及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体等,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有较厚的肽聚糖及特有的磷壁酸。革兰阴性菌则有外膜,外膜由外膜蛋白、脂多糖等构成,外膜下有一薄层肽聚糖。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各有一定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有关。
第2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细菌菌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物质摄取、生物合成、聚合作用及组装四个步骤。菌体以二等分分裂法无性繁殖。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用生长曲线表示,并可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及衰亡期四个阶段。大多数细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根据细菌对氧气和温度的需求差异,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以及嗜温菌、嗜冷菌、嗜热菌等。生化试验系根据细菌代谢特点设计,用于细菌鉴定。自然界中的细菌多以群落存在,生物被膜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抵抗力较游离菌强,其生长受控于密度感应系统。后者通过信号分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完成对细菌群落生长的调控。微生物种群之间在自然界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正常菌群对维护动物健康至关重要。
第3章 消毒、灭菌与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消毒与灭菌是兽医微生物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措施之一。常用的火焰灭菌法、热空气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及煮沸灭菌法各有特点和实用范围。可见光中的紫外线及红外线有杀菌作用,光复活作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射线、微波等也常用于灭菌。滤过除菌应用广泛,制造生物制品等的车间对空气滤过要求达到一定的洁净度。化学消毒剂的功效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抗生素等用于细菌感染动物的治疗。细菌素对同种或类似细菌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应予高度重视,实验室工作者在注意自身保护的同时,也应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外环境造成污染。根据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的差异,兽医微生物实验室通常分为生物安全1至4级(BSL 1~4)4种规格,BSL-4是最高安全级别。我国农业部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一至四类,一类危害性最大。
第4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有关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不仅要考虑病原菌,还要考虑宿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机会致病菌因此得以重视。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基因组。质粒作为细菌基因组外自我复制的遗传物质,控制细菌的某些次要性状,如抗性等,质粒可以转移或丢失。转位因子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Mu噬菌体及基因盒-整合子系统,具有可移动性与不稳定性。毒力岛是具有潜在可移动性的毒力基因群。转化、转导与接合是细菌个体间交换遗传物质的天然方式,采用原生质体融合等人工方法也可达到相似的目的。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规律,不仅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而且可推动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6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以种为基本单位,它的命名遵循“双名法“,用拉丁文。细菌的分类鉴定参照的标准长期以来主要是根据其表型,目前则多考虑其种系发生关系,从基因水平进行分类,主要采取测定DNA碱基(G+C)mol%值、核酸分子杂交及16S rRNA寡核苷酸编目等方法,尤其以后者最为常用。分类的方法除用传统的双歧检索条目法外,目前普遍采用数值分类方法。《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及《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建立了细菌分类的公认体系。“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反映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表型特征建立了一套动物致病菌检测程序,商品化的快速鉴定系统已应用于常规细菌学鉴定。PCR方法也愈来愈广泛应用于细菌鉴定。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
第7章 革兰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与链球菌属是最具代表性的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致动物乳腺炎等疾病,α溶血素、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等均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它的SPA特殊结构不仅具有抗吞噬活性,而且被广泛用于免疫学诊断。链球菌属的若干成员与乳腺炎、败血症等有关,根据多糖抗原及溶血特性可将其分类;其胞壁的M蛋白等结构及产生的溶血素毒素等与致病性有关。猪链球菌2型不仅对猪有较强的致病性,也是人类的机会致病菌。形态观察对这两属细菌的鉴定有重要意义,溶血作用往往需作CAMP试验强化,有时还需接种动物以证实其致病性。肠球菌属原先归于链球菌属,近年来发现某些成员对动物有致病性。
第8章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肠杆菌科广泛分布,具有重要致病意义。埃希菌属的血清型、肠毒素、志贺毒素与菌毛粘附素等毒力因子、毒力岛以及致病机理等在革兰阴性菌中具有代表性,有关研究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沙门菌属中最常见的为肠道沙门菌,其血清型繁多,抗原结构有独特的表述形式,致病类型亦有专嗜、偏嗜与泛嗜的差异。肠杆菌科的检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检验手段主要是依据生化特性、血清学试验、PCR等。有常规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可用于免疫预防。耶尔森菌属中的鼠疫、假结核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三种是重要的病原菌。克雷伯菌属及变形杆菌属的某些成员有一定致病性,迟缓爱德华菌是人及水生动物等共患的病原菌,值得重视。
第9章 弧菌科(Vibrionaceae)
弧菌属成员众多,其中副溶血弧菌及鳗弧菌具有代表性。副溶血弧菌常污染海产品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具有公共卫生意义。鳗弧菌等弧菌是海水养殖鱼类的致病菌。气单胞菌可分为运动性与非运动性两大类,前者分布广泛,是较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引致淡水养殖鱼类败血症及人类腹泻等,最常见的为嗜水气单胞菌,目前分为三个亚种,其致病株具有胞外蛋白酶、溶血毒素、S蛋白等毒力因子。非运动性气单胞菌的代表为杀鲑气单胞菌,是冷水鱼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某些气单胞菌与弧菌在低温和不良环境中以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存在。
第10章 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重要的畜禽病原菌,致多种动物的急、慢性感染,不同的血清型有不同的致病性。两极染色、无溶血性、对小鼠等有致病性是诊断要点。溶血性曼氏杆菌原名溶血性巴氏杆菌,有溶血性,仅对反刍兽致病。鸭疫里氏杆菌原名鸭疫巴氏杆菌,引致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猪胸膜肺炎放射杆菌过去归属于嗜血杆菌,猪是专一宿主,有很强的致病力,血清型复杂,产生Apx毒素。嗜血杆菌缺乏酶系统,生长需要X因子和/或V因子,一般用巧克力琼脂培养,副猪嗜血杆菌及副禽嗜血杆菌是代表成员。牛昏睡病嗜血杆菌等现已划入新建的嗜组织杆菌属。马生殖道泰勒菌引致马繁殖障碍。
第11章 革兰阴性需氧杆菌
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等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光滑型菌株能抗吞噬而成为胞内寄生菌,诊断的重点在于动物群体检测该菌的抗体。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环境,铜绿假单胞菌有致病性。鼻疽杆菌和伪鼻疽杆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现归伯氏菌属,前者的诊断主要用鼻疽菌素点眼观察马属动物变态反应的结果。波氏菌属对动物致病的有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及禽波氏菌。军团菌属难以培养,对人致病,动物未见自然感染发病。土拉热弗朗西斯菌引致人和动物的土拉热,得到高度重视。摩拉菌引致牛“红眼病”。不动杆菌为机会致病菌,常见于人的医院感染。
第12章 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和厌氧菌
弯曲菌和螺杆菌属均为微需氧菌。空肠弯曲菌可致多种动物和人腹泻,在环境及健康动物体内广泛分布。胎儿弯曲菌与动物和人的流产、不育及败血症有关,并有公共卫生意义。幽门螺杆菌是螺杆菌属的代表,与人及动物的胃炎等有关。BALOs是一类捕食革兰阴性菌的需氧菌,存在于环境中,其中最先发现的是蛭弧菌。拟杆菌属专性厌氧,某些种类与牛、羊腐蹄病有关。坏死杆菌是梭杆菌属的代表,严格厌氧,可致多种动物的坏死杆菌病。胞内劳森菌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引致猪增生性肠病。
第13章 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
李氏杆菌属与丹毒丝菌属是重要的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前者的代表种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对动物和人有致病性,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产生溶血素LLO等毒力因子,可用冷增菌法检出。后者只有猪丹毒丝菌,是常见的猪的重要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是其特点。鲑肾杆菌所致的鲑鳟鱼的细菌性肾病,是OIE规定必须通报的鱼病。
第14章 革兰阳性产芽胞杆菌
对兽医学及公共卫生有重要意义的革兰阳性产芽胞杆菌是芽胞杆菌属和梭菌属。炭疽杆菌是芽胞杆菌属最重要的代表,引致动物和人类的炭疽,荚膜和毒素与其致病力有关。其芽胞抵抗力极强,患炭疽死亡的动物禁止解剖。梭菌属大多成员专性厌氧,分离培养需提供相应条件。产气荚膜梭菌及肉毒梭菌是有代表性的致病梭菌,两者均因产生毒素而致病,诊断应以检测毒素为主。前者产生多种毒素,可引致动物和人的多种疾病及人类食物中毒,后者产生的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引致人类及动物的肉毒中毒症。
第15章 分枝杆菌属及相似属
分枝杆菌属是革兰阳性菌中抗酸菌的代表,其细胞壁的特殊组成影响染色的特性,并作为经典的免疫佐剂广泛应用。牛分枝杆菌等培养困难,生长慢。感染人和动物,致结核病等。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存在分离现象。迟发性变态反应被用于检测动物是否感染,带菌免疫是又一特点。副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致反刍兽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原。与分枝杆菌一样,奴卡菌、棒状杆菌及红球菌胞壁均含分枝菌酸,奴卡菌及棒状杆菌某些成员对动物有致病性,马红球菌则是较为重要的病原菌,主要引致驹肺炎等。嗜皮菌与奴卡菌相似,也形成分枝状细丝,但不抗酸。刚果嗜皮菌致牛、绵羊等皮肤病变。
第16章 螺旋体(Spirochaeta)
螺旋体基本结构与细菌类似,具有轴丝而能活泼运动,用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可观察其形态,多数需厌氧培养。具有致病性的有疏螺旋属、短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及钩端螺旋体属。引致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硬蜱为其传播媒介,啮齿动物为贮主,它的外膜脂蛋白在致病、检测及免疫方面均值得重视。猪痢短螺旋体过去归于密螺旋体属及蛇形螺旋体属,β溶血,对猪具有肠致病性。兔梅毒密螺旋体及勃兰登堡密螺旋体与兽医学有关。钩端螺旋体分型复杂,对人和动物可致发热、黄疸等,此类动物源性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升高的状况。
第17章 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细菌,多形性,可通过细菌滤器。虽然其菌落与细菌L型相似,但有本质的不同。支原体在分类上属柔膜体纲,其中支原体属及脲原体属是兽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支原体对营养及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常污染细胞培养。其分离鉴定除要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之外,还要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猪肺炎支原体引致地方流行性肺炎,鸡毒支原体引致鸡和火鸡等慢性呼吸道病,均较常见,后者主要可根据血清学试验作出诊断。丝状支原簇的成员引致牛、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其它呼吸道疾病。嗜血支原体是新近提出的概念,原属立克次体目的附红细胞体及巴通体,主要有猪支原体、犬血支原体及猫血支原体,引致宿主贫血,均不能体外培养。
第18章 立克次体及衣原体
立克次体和衣原体都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结构及繁殖方式与细菌类似,生长要求类似病毒。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以其为传播媒介。立克次体的分类有较大变化,目前对兽医学较重要的有立克次体属、柯克斯体属、乏质体属、艾立希体属及新立克次体属。许多成员对动物和人有致病性,最有代表性的是贝氏柯克斯体,引致人类Q热,家畜也可发病并可作为健康带菌者,可经气溶胶传染,是潜在的生物武器病原菌。衣原体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是最早用鸡胚分离培养成功的微生物。鹦鹉热亲衣原体等对兽医学较为重要,并涉及公共卫生。
第三篇 真菌学
第19章 真菌概述
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有复杂的分类系统。一般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霉菌及担子菌三大类,前二者对动物有致病性。酵母菌为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与细菌相似,以无性繁殖为主。霉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体构成菌落,无性与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真菌对外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室温、低pH及高湿有利其生长。真菌的致病作用可表现为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变态反应、毒素中毒或致肿瘤。真菌病的诊断有赖于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其孢子或菌丝往往具有鉴别意义,必要时可用沙堡培养基等培养。中毒性疾病则应检测真菌毒素。控制措施主要在于改变有利真菌繁殖的环境条件,不用霉变的饲料喂饲动物,可防患于未然。
第20章 病原真菌
根据致病作用可将真菌分为感染性与中毒性两大类,少数真菌在感染动物组织的同时也能产生毒素。感染性真菌中的组织胞浆菌为两相型,荚膜组织胞浆菌与假皮疽组织胞浆菌分别致犬、猫肉芽肿及马的淋巴管炎。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机会致病菌,雏鸡易感。丝囊霉菌与水产动物的某些疾病有关,卡氏肺孢菌新近划归子囊菌门,对多种家畜机会致病。中毒性真菌因产生毒素对动物致病。青霉菌属中的黄绿青霉产生的黄绿青霉素是强的神经毒;橘青霉产生的橘青霉素属肾脏毒;岛青霉产生的毒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镰刀菌属许多种类污染饲料产生多种毒素,包括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DON等,对猪、马等有致病作用。曲霉菌属感染性及中毒性兼而有之,其中的烟曲霉菌感染家禽致曲霉性肺炎,并能产生毒素;黄曲霉、寄生曲霉均可产生黄曲霉毒素,致肝脏急、慢性中毒及肝癌;棕曲霉产生的棕曲霉毒素及杂色曲霉产生的杂色曲霉素对肝、肾有毒性并可致肿瘤。
第四篇 病毒学
第21章 病毒的结构
病毒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形态、结构与传染性,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各种病毒颗粒形态不一,但都具有蛋白质的衣壳及其包裹的核酸芯髓,衣壳与芯髓共同构成核衣壳。有的病毒核衣壳外还有囊膜及纤突。衣壳由壳粒组成,呈20面体对称或螺旋对称,少数为复合对称。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或是DNA,或是RNA。每种核酸又有双股与单股、正链与负链、线状与环状、分节段与不分节段之分。病毒的蛋白质有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之分。脂质与糖是囊膜与纤突的组分,可被氯仿或***等脂溶剂破坏。核酸的特性是病毒分类的最基本的依据,ICTV出版的分类报告形成了病毒分类的体系。
第22章 病毒的复制
根据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观察到病毒具有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等步骤。特异性吸附是病毒表面的分子与细胞的受体结合的结果,血凝作用的本质也是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穿入与脱壳可发生在胞浆膜、内吞小体及核膜,因病毒种类而异。在隐蔽期病毒进行活跃的生物合成,此时完成mRNA的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病毒转录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翻译的蛋白质有的尚需后加工,如糖基化、酶裂解等。结构简单的无囊膜20面体病毒的衣壳可自我组装。大多数无囊膜病毒在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病毒颗粒。有囊膜的病毒则以出芽方式成熟并释放,有细胞膜出芽及外吐两种形式。
第23章 病毒的遗传与进化
病毒自发性突变的类型有基因组变异与表型变异。前者包括点突变、核苷酸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缺损型干扰突变株是突变的一个特例。RNA病毒的突变率远远高于DNA病毒,有的形成准种。病毒人工诱变的常用技术是定点诱变。基因重组是两种或两株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的变异,包括分子内重组、重配及复活。在实验室中常可见病毒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所致的补偿作用、表型混合等。兔的粘液瘤病毒是与宿主共同进化的例证,甲型流感病毒则是通过抗原性转移及漂移实现变异与进化的典范。
第24章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细胞培养是培养病毒最常用的技术,可用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或传代细胞系,一般作静置或旋转培养,因病毒与细胞的种类而异。病毒感染细胞可产生子代病毒,也可能为顿挫感染;可引致杀细胞变化,也可致非杀细胞变化或转化。杀细胞变化的表现为细胞病变(CPE),涉及细胞膜或细胞骨架的损伤。病毒可使细胞坏死或凋亡。某些病毒与亚中和水平的抗体结合反而可以促进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空斑试验是病毒克隆、定性与定量的重要手段。致非杀细胞变化的病毒通常为持续性感染。某些病毒则可产生特征性包涵体,具有诊断价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反过来又干扰其它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并无病毒特异性。宿主细胞可通过RNA干扰,产生抗病毒效应,则是近年来的重要发现。
第25章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感染可对宿主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除急性感染外,多数病毒可引致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长程感染或迟发性临床表现的急性感染,各有特点,但都属于持续性感染的范畴。引致免疫系统损伤是病毒致病的重要机理,感染的免疫细胞及临床表现因病毒而异。病毒蛋白质与宿主细胞成份的相似性是分子模拟的基础,分子模拟为某些病毒感染引致自身免疫病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第26章 病毒的检测
动物病毒检测最经典的手段是分离与鉴定病毒,此外还包括病料的采集、接种与培养、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血清学与分子学鉴定等基本过程。测定病毒滴度的方法常用空斑试验和终点稀释法。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直接检测样本中的病毒颗粒,血凝试验用于检测具有血凝特性的病毒。常用的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染色技术、免疫沉淀与免疫转印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核酸的检测可直接提供病毒存在的证据,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DNA芯片技术。
第27章 双股DNA病毒
痘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科、虹彩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及腺病毒科的成员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线头病毒科、杆状病毒科、多瘤病毒科及乳头瘤病毒科的成员基因组为环状双股DNA病毒。痘病毒是结构最为复杂的病毒,哺乳动物的痘病毒与禽类的痘病毒不能交叉感染。痘苗病毒有较宽的感染谱并对动物有致病性,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及副痘病毒是绵羊与山羊的重要致病病毒,鸡痘病毒危害鸡。非洲猪瘟病毒是重要检疫对象,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但DNA结构与复制类似痘病毒。疱疹病毒具有持续感染的特点,分三个亚科;有的有重要的致病作用,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伪狂犬病毒,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瘟病毒等,鸡马立克病毒等还可致肿瘤。许多腺病毒能凝集红细胞,纤丝是物质基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等有致病性。线头病毒科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对虾的主要致病病毒。杆状病毒则作为表达载体得到重视和应用。
第28章 单股DNA病毒
对动物有致病性的单股DNA病毒分布在细小病毒科与圆环病毒科。细小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病毒结构蛋白形成的框架结构决定了病毒对环境的稳定性,病毒的复制依赖细胞的分裂。犬、猫及猪的细小病毒均具有重要致病意义,鹅与番鸭的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值得重视。圆环病毒是单股环状的DNA病毒,是已知最小的动植物病毒,最有代表性的是鸡贫血病毒及猪圆环病毒。前者引致鸡T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后者与猪的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有关。
第29章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反录病毒科与嗜肝病毒科的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具有反转录过程。反录病毒的基因组为二倍体正链单股RNA,具有gag、pol及env基因等。复制缺陷型的反录病毒则具有v-onc基因,缺失env基因。反录病毒科包括正反录病毒亚科及泡沫反录病毒亚科,前者有6个属,甲型反录病毒属的禽白血病/肉瘤病毒、丙型反录病毒属的猫白血病病毒、丁型反录病毒属的牛白血病病毒均是有代表性的重要成员。慢病毒属的研究最为深入,绵羊的维士纳/梅迪病毒、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均有重要的致病意义,动物慢病毒的研究对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有参考价值。嗜肝病毒科为单分子环状DNA病毒,未发现对动物有重要致病意义的成员。
第30章 双股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的RNA分10~12个节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展示一定的电泳图谱,具有分型及鉴别意义。呼肠孤病毒科中的6个属对哺乳动物、禽类及鱼类有致病性。正呼肠孤病毒属对实验用啮齿动物及鸡有较明显的致病性。环状病毒属均为虫媒病毒,代表为蓝舌病毒,是绵羊重要的病毒。轮状病毒引致多种动物和人腹泻。科州蜱传热病毒感染动物,对人有较强的致病性。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草鱼出血病病毒是草鱼的重要致病病毒。双RNA病毒的RNA分2个节段,病毒对环境有高度抵抗力,毒力易变异。传染性囊病病毒损害禽类腔上囊,引致B细胞免疫抑制。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对虹鳟等鱼类有致病性。
第31章 单负链病毒目
单负链目包括副黏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及波纳病毒科,均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及复制方式。副黏病毒科中的若干成员是重要的动物致病病毒,包括新城疫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新城疫病毒毒株有明显的毒力差异。海豹瘟病毒、亨德拉病毒及尼帕病毒等的出现展示了此类病毒演化的成果。弹状病毒科以狂犬病毒为代表,致病机理及预防措施值得关注。数种弹状病毒对鱼类有致病性。丝状病毒形态特殊,引致人类严重的出血热。对波纳病毒的分类地位及致病机理的研究近年来有所突破。
第32章 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
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有正黏病毒、布尼病毒及砂粒病毒。正黏病毒科的代表为甲型流感病毒,其线状RNA基因组分8个节段,易发生基因变异和进化,表现为病毒纤突糖蛋白HA和NA的抗原性漂移及转移。马、猪、禽流感病毒可引致流感流行,尤其是高致病性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家禽及人均有重要的致病作用。种类繁多的布尼病毒多为虫媒病毒,其RNA基因组分3个环状节段,易发生基因重配,该科的裂谷热病毒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砂粒病毒的基因组为两个环状RNA节段,是双向RNA。LMCV是砂粒病毒科有致病性的重要代表,并是研究持续感染、免疫耐受的模型。
第33章 套式病毒目
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科及杆套病毒科虽然形态差异较大,但均有套式系列的转录方式,因此并立在套式病毒目之内。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的特点决定其易发生变异与进化,致使致病性及抗原性复杂多变,猪的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典型。SARS冠状病毒是2003年发现的对人有高致病性的新病毒。多种冠状病毒均可引致腹泻,凸隆病毒也同样如此。动脉炎病毒科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马动脉炎病毒分别对猪和马致病,其检测和预防有重要意义。杆套病毒科的黄头病毒可致对虾发病和死亡。
第34章 其它正链RNA病毒
微RNA病毒科是兽医病毒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分为9个属,其中最重要的是口蹄疫病毒属及肠病毒属。口蹄疫病毒是全球性最重要的动物病毒之一,有7个血清型,并不断发生抗原性漂移,对牛、猪等多种动物有高度传染性。猪水疱病毒与口蹄疫病毒所致病状类似,但抗酸,且仅感染猪。某些血清型的猪肠病毒及禽的肠病毒可引致脑脊髓炎,对鸭则引致肝炎。典型的嵌杯病毒表面结构呈特殊的杯状凹陷,猫嵌杯病毒及兔出血症病毒分布广泛,对猫及兔有较强的致病性。戊型肝炎病毒引致人及猪肝炎。星状病毒一般引致动物自限性腹泻。披膜病毒科包括甲病毒属及风疹病毒属,前者为虫媒病毒。黄病毒科中最重要的是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及猪瘟病毒,二者均可引致持续性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现已分为两个种。双顺反子病毒科的桃拉综合征病毒是对虾的致病病毒。野田村病毒科的某些成员对海鱼有致病性。
第35章 朊病毒(Prion)
朊病毒是动物与人传染性脑病的病原,本质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朊病毒的基本组成单位为PrPsc,它与正常细胞的PrPc的区别在于构象的改变。PrPsc凝聚成电镜下可见的SAF,后者导致脑组织神经元空斑,出现海绵样病损。朊病毒对理化因素具有异乎寻常的抵抗力。根据动物试验及生化分析可将朊病毒分类。朊病毒的复制以PrPsc为模板,使PrPc变构与之形成二聚体,进而形成PrPsc分子。PrPc基因与动物易感性有关。牛海绵状脑病和绵羊痒病是两种最重要的因朊病毒所致的疾病,前者因喂饲含痒病朊病毒的肉骨粉所致,并危及人类健康。
第36章 噬菌体
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最常见的噬菌体为蝌蚪状的长尾噬菌体科及肌尾噬菌体科的成员,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T4噬菌体等。就与宿主菌的关系而言,可将噬菌体分为毒性噬菌体及温和噬菌体两大类,前者具有与动物病毒相似的复制过程,后者则表现为溶原化。某些温和噬菌体携带的基因使宿主菌表型或毒力发生改变。噬菌体可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并在基因工程方面获得日渐广泛的应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