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概述 1.机体功能与环境 (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
(2)稳态的概念
2.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
2.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
(2)血液的理化性质
2.血浆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的功能
(4)血浆渗透压
3.血细胞 (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5)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4)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2)心脏泵血过程
(3)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指数的概念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2)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4)心音
3.血管生理 (1)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 (1)胸内压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3)肺容积和肺容量
(4)肺通气量
2.气体交换与运输 (1)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3.呼吸运动的调节 (1)神经反射性调节
(2)体液调节
六、采食、消化和吸收 1.口腔消化 (1)马、牛、羊、猪和犬的采食方式
(2)唾液的组成和功能
2.胃的消化功能 (1)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2)反刍与嗳气
(3)胃液的主要成份和功能
(4)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
3.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1)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2)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
(3)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的基本原理
4.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1)胃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
(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2.体温 (1)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
(2)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有效滤过压的概念
(2)原尿形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
3.尿生成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4.尿的排出 (1)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2)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 1.神经元活动的规律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3)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2.神经反射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及特点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感受器的概念
(2)脊髓、丘脑与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成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
(2)肌紧张、腱反射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
十、内分泌 1.概述 (1)激素的概念及分类
(2)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的概念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1)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1)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4.甲状腺激素 (1)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调节方式
5.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1)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降钙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6.肾上腺激素 (1)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
7.胰岛激素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8.松果腺激素与前列腺素 (1)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功能
(2)前列腺素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9.胎盘激素 (1)胎盘激素的分泌及其主要功能
十一、生殖和泌乳 1.雄性生殖生理 (1)睾丸的主要功能
(2)雄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
(3)雄激素分泌的调节
2.雌性生殖生理 (1)卵巢的主要功能
(2)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的调节
3.泌乳 (1)乳的生成过程及其调节
(2)排乳及其调节
基本题型
1、 名次解释;2、填空;3、简答题;4、分析论述题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大纲
1.绪言
了解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2.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2.1问诊的概念,内容,问诊的注意事项。
2.2 视诊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2.3 触诊的方法,应用范围。
2.4 扣诊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基本的扣诊音。
2.5 听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
3.整体及一般检查
3.1 整体状态的观察:体格发育、营养程度、精神状态、姿势、运动与行为的检查。
3.2表被状态的检查:被毛的检查,皮肤的检查,皮下组织的检查。
3.3可视黏膜的检查:可视黏膜检查的意义,方法,常见病理变化。
3.4浅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的浅在淋巴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3.5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测定:各种动物体温,脉搏和呼吸数测定的方法和正常参考值,发热的类型。
4.头颈部检查
4.1头部检查:检查内容,头部外形检查,耳的检查,眼的检查,鼻的检查 ,副鼻窦的检查,咳嗽的检查,上呼吸道杂音,口腔检查,
4.2 颈部检查:检查内容,颈部的一般检查,咽和食管的检查,喉及气管检查,颈静脉的检查。
5. 胸部及胸腔器官的检查
5.1 胸廓和胸壁的检查:胸廓和胸壁的视诊和触诊,常见病变。
5.2 肺和胸膜腔的检查:视诊,扣诊和听诊。
5.3 心脏的检查:心脏的视诊,触诊,扣诊和听诊
6.腹部及腹腔器官的检查
6.1 腹部的一般检查:腹壁的视诊和触诊
6.2胃肠检查: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真胃和肠的检查,马属动物胃肠检查,猪胃肠检查,小动物胃肠检查。
6.3 直肠检查:意义和方法。
6.4 肝、脾的检查
6.5 排粪动作及粪便感观检查
7.脊柱及肢蹄的检查
7.1 脊柱的检查:脊柱的视诊和触诊。
7.2 肢蹄的检查:肢蹄的一般检查,肢蹄运动功能检查。
8.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8.1泌尿器官检查:肾脏检查 ,膀胱的检查,尿道的检查。
8.2外生殖器官检查:雄性生殖器官检查,雌性生殖器官检查。
8.3排尿动作及尿液感观检查:排尿动作检查,尿液感观检查。
9. 神经系统检查
9.1精神状态的检查
9.2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9.3运动机能的检查
9.4感觉机能的检查
9.5反射机能的检查
10.血液学检验
10.1 血液样本的采集与抗凝
10.2 常规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
10.3 血液生化检验
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检验的原理、方法诊断意义;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心肌损害指标和胰脏损伤指标的诊断意义。
11.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检验
11.1尿液检验:尿液的采集和保存,尿液化学性质检查,尿沉渣检查。
11.2粪便检验: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
11.3 浆膜腔液检查:浆膜腔液的采集和保存,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12. 建立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症状、诊断、预后的概念,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建立诊断的步骤。
三:新疆农大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兽医免疫学》科目建议复习重点内容:
《兽医免疫学》主要考察考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免疫血清学技术等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基本因素;了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并熟悉5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掌握补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变态反应类型。
掌握常见的免疫血清学技术,如凝集性实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并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抗感染免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以及各类新型疫苗的基本概念;了解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熟悉各类疫苗的特点,了解其使用方法;熟悉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在生产实践中知道如何避免免疫失败。
也应掌握常见 免疫学英文缩写及含义,比如APC,Ag,Ab.等。
四:兽医免疫学考研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 试述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的特性有何不同?
答: 参考课本
3. 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1.抗体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H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铰链区构成。
4.L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5.可变区(V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
6.恒定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羧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
7.超变区
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
8.骨架区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该区域不与抗原分子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也较稳定。
9.连接链(J链)
为免疫球蛋白中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
10.分泌片
是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Ig单体分子,并与J链共同组成分泌型Ig,起到抵抗蛋白酶消化的作用。
11.功能区
构成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的四条多肽链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几个球形结构,并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这些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球型结构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每条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L)。IgG、l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IgM和IgE重链有四个CH,即多一个功能区CH4。
12.铰链区
指免疫球蛋白重链CHl和CH2功能区之间的区域。含大量脯氨酸,具有弹性。适于与抗原结合,也与补体活化有关。
13.同源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及MHC分子等的功能区中某些氨基酸具有共同重复性、结构的相似形和功能的一致性,故称为同源功能区。
14.Ig超家族
鉴于功能区具有同源性的特性,将Ig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MHC的I类和Ⅱ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Ig超家族。
15.Fab段
即抗原结合片段。用木瓜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Pc段。Fab段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近氨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族特异性结合。
16.Fc段
即可结晶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Fc段。Fc段含有两条重链羧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活化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等生物学功能。
17.F(ab’)2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可得到一个F(ab’) 2段和一些小分子肽pPc。F(ab’)2段含有两个与Fab相类似的片段,仅其中重链部分的多肽链较Fab段的重链稍长一些。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18.PFc’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得到的类似Fc段的小片段,并且继续被水解成的小分子多肽,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
19.同种型(isotype)
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20.同种异型(allotype)
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于抗原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I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
21.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22.杂交瘤技术
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2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由单个B细胞克隆或其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一、简述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主要生物学功能。
重链和轻链内,每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亚单位,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链内相距约60个氨基酸的两个半胱氨酸组成一个环肽,这种球形结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称为Ig功能区。IgG、IgA和IgD的H链有四个球形结构,分别为VH1,CH1,CH2,CH3;IgM和IgE有五个球形结构,即多一个CH4。以IgG为例,各功能区的功能:
VH和VL是抗原决定簇结合位点。
CH1和CL是Ig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CH2是补体结合位点,参与活化补体、通过胎盘。
CH3与某些细胞Fc受体(FcR)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如IgGCH3与MΦFc受体 结合,起促进吞噬的调理吞噬作用。
另外,IgE的CH4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I型变态反应。
绞链区(hinge region):在CH1和CH2之间,由约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能自由折叠区。该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因而使Ig分子易发生变构作用,由“T”向“Y”型。
①Ig分子变构有利于抗原结合部位与不同距离的特异性抗原互补结合。
②易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活化创造了条件。
③展开的链也易受蛋白酶水解而断裂成较小的片段。
二、比较5类免疫球蛋白主要特点。
参考课本
三、简述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如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感染相应靶细胞。2.激活补体。IgM、IgG和相应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集的IgA、IgG4和IgE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3.通过Fc段结合细胞。多种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IgM、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以介导调理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ADC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4.IgG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也可通过初乳被动免疫新生儿。5.具有抗原性,Ig分子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免疫原性。独特型网络能够进行反馈调节,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
四,变态反应类型及各自特点
参考课本
五,补体
1.补体:是一组对56℃敏感的物质。已知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近40种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受体所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名补体系统。这些分子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遵循一定规律活化后,产生细胞裂解、促进吞噬或引起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结果或者增强机体抗微生物感染能力,或者引起机体免疫损伤。
2.补体经典途径: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
3.C4b2b:是由C1酯酶裂解C4和C2产生的裂解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的稳定复合体,具有裂解C3活性,所以被称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4.C4b2b3bn:是多个C3b与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b(C3转化酶)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裂解C5活性,所以是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5.膜攻击复合体:是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细胞裂解。
6.替代途径:是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如酵母多糖)结合而启动补体(C3―C9)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又称旁路途径,或第二途径。
7.C3bBb:是在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激活物表面的C3b与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的Bb结合形成复合物,即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
8.I因子:亦称C3b灭活因子,能使C3b和C4b裂解灭活,从而对经典和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限定抑制作用。
9.H因子:能辅助I因子灭活C3b,并能竞争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也能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促进替代途径C3转化酶衰变灭活。
10.P因子;亦称备解素,可与C3bBb结合使C3bBb趋于稳定,减慢衰变。
11.补体受体:是细胞膜上能与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一种表面糖蛋白。
12.免疫粘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
1.试比较两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均在激活物存在的情况下,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依次活化,并以C3作为枢纽,通过C56789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溶解破坏靶细胞。两条激活途径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三方面:(1)激活物不同。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为抗原与抗体(IgM或IgG1-3)形成的复合物;而旁路途径的激活物为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2)参与成分不同。经典激活途径的参与成分为C1-C9,并需Ca2+、Mg2+,而且C3转化酶为C4b2b,C5转化酶为C4b2b3b;而旁路激活途径为C3、C5-C9,以及D因子,B因子和P因子,只需Mg2+,并且C3转化酶为C3bBb(p),C5转化酶为C3bnBb(p)。(3)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不同,经典激活途径是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而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2.何谓免疫调理作用?其机制如何?
免疫调理作用是指通过吞噬细胞表面存在的FcγR和C3b受体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具有免疫调理作用的物质有抗体和补体。IgG类抗体同细菌等抗原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FcγR结合,有利于吞噬;补体C3b的一端可同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可结合吞噬细胞的C3b受体,从而促进吞噬作用。
3.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可引起何种生物学效应?
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C2a、C3a、C4a、C5a、C3b、C4b等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其生物学效应是:
C3b--调理吞噬作用;
C3b、C4b------免疫粘附作用;
C2a、C4a―激肽样作用;
C5a、C3a、C4a--过敏毒素作用;
C5a、C3a--趋化作用。
4.简述C3b的灭活机制?
C3b的灭活主要可通过两种因子,即I因子和H因子起作用。
I因子(又称C3b灭活因子,C3bINA)能裂解C3b的α链,形成无活性的iC3b,从而使C4b2b及C3bBb均失去结合C3b的能力,不能形成C5转化酶;该因子又能分解细胞膜上的C3b成为C3c和C3d,从而破坏C3b的功能,阻碍后续反应的进行。H因子对I因子有辅助作用,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的结合,使Bb从C3bBb中解离,促进C3b的灭活。
1.TH1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2、IFN-g、TNF-b等细胞因子,辅助抗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免疫效应、功能。
2.TH2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对体液免疫应答起辅助作用,如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和吞噬细胞非依赖性的防御功能(指对寄生虫感染和对过敏原的反应)。
3.Ts细胞:即抑制性T细胞,是CD8+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其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反应。
4.CTL(Tc):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亚群,表达CB8分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识别抗原具有MHC-I类分子限制,在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和抗肿瘤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5.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性亚群,表达CD4分子和TCRαb,识别抗原受MHC- II类分子限制,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具有辅助性和效应性功能。
6.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是表达在B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成熟B细胞一般表达有单体IgM和IgD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识别抗原。Smlg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标志。
7.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8.抗原递呈作用:指单核―巨噬细胞等一些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作用。
9.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等。
1.试述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微环境及成熟过程。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部位。胸腺为T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葡糖胺等)和细胞因子(如IL-1、IL-2、IL-7、GM-CSF等)组成。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是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1)主要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来自骨髓的T祖细胞(有特定向T细胞系分化能力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后迅速分化,首先表达CD2分子,但TCR,CD3,CD4,CD8均为阴性,此为发育早期阶段的T细胞,称“双阴性” (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被膜下区。 “双阴性”细胞随着向皮质移行,继续发育,表达有TCR((、CD3、CD4和CD8分子,此时称为“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质区。 “双阳性”胸腺细胞到达皮质深区,继续发育,经历一个自身选择(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变成TCR+、CD3+、CD4+成TCR+、CD3+、CD8+的“单阳性”(CD4+或CD8+)胸腺细胞,即为发育成熟的T细胞。成熟T细胞经髓质进人血流到达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Ⅱ类或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或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亡(apot~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CD8+T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Ⅱ类或I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Ⅱ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
2.试述辅助性T细胞的特性与功能。
辅助性T细胞的表型主要为CD3+CD4+TCRαβ,接受抗原刺激具有MHC―Ⅱ类分 子限制性。辅助性T细胞主要包括TH0细胞,THl细胞和TH2细胞。TH0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可表达IL-12、IL-4等细胞因子受体,在相应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l或TH2细胞,TH1细胞分泌以IL-2,IFN-γ和TNF-β为主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以IL-4,IL-5,IL-6,IL-10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THl和TH2细胞亚群间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互相转换(即细胞漂移)。
3.简述NK细胞的杀伤机制?
NK细胞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NK细胞与靶细胞的直接接触作用,依赖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NK细胞上的CD2、LFA-1和靶细胞上的CD58、ICAM-1)相互结合,释放NK细胞毒因子和穿孔蛋白等破坏靶细胞。其二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即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l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Ⅲ(CDl6)结合,使NK细胞活化,杀伤靶细胞。
4.单核吞噬细胞在保护性免疫和免疫病理发生中如何起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包括有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不但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也参与免疫病理的发生。
单核吞噬细胞在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下:(1)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它们能吞噬和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处理清除损伤及衰老的细胞,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当抗原物质结合抗体和补体后,更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摄取处理。(2)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吞噬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绝大多数抗原(TD―Ag)都须经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后,才能以膜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由巨噬细胞递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细胞,并在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参与下,启动T细胞活化,激发免疫应答。(3)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FN、TNF、PG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他免疫学效应。
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病理发生中主要在超敏反应的病理损伤中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1)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相应受体(FcγR,C3bR)与组织细胞结合;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另外,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一些生物活性介质,使固定的组织细胞溶解破坏(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参与Ⅳ型超敏反应。在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产生的细胞因子 (如IFN-γ)可活化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IL-1,IL-12,IL-6,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在高浓度时可加剧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的细胞损伤。
1.细胞因子:
是由细胞分泌的―组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
2.单核因子:
由单个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3.生长因子: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
5.白细胞介素:
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6.淋巴因子:
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7.自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8.旁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9.干扰素(IFN):
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故得此名。根据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IFN―a,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g,主要由T细胞产生。又根据生物活性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京和Ⅱ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包括IFN--a和IFN―b可由病毒或多聚核苷酸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Ⅱ型干扰素包括IFN―g,可由有丝分裂素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抗病毒作用较弱。
10.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
11.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指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质(如IL-8、MCP-1等),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1.试述干扰素来源及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IFN)有I型和Ⅱ型干扰素两大类。I型干扰素有两种,即a-干扰素(IFN―a)和b―干扰素(IFN―b)。前者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成纤维细胞产生,两者也可由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g―干扰素(IFN―g),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两种类型干扰索的生物学活性分述如下:
I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①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抑制病毒感染或扩散;②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Tc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促进病毒从宿主体内清除和产生抗肿瘤作用;③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其生长受到抑制。(2)参与免疫调节作用,促进MHC―I、Ⅱ类分子表达,但作用较弱,
Ⅱ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与I型干扰素的②、③类似,但作用较弱;(2)免疫调节作用①促进APC(s)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②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NK细胞和Tc细胞的杀伤活性;③抑制THO细胞向TH2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对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下调作用;④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进白细胞穿过血管到达炎症区域。
2.目前知道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目前已知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于有多种,其中主要有:
(1)IL-3,可刺激骨髓多系未成熟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GM-CSF,可刺激粒细胞和单核细脑的分化成热。
(3)M-CSF,可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成熟。
(4)G-CSF,可刺激粒细胞的分化成熟。
(5)EPO,可刺激红细胞成熟。
(6)IL-7.可刺激前B细胞分化成熟。
(7)IL-11,可刺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
(8)干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多种造血前体细胞分化成熟。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简称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
4.HLA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HLA的多态性产生是由于HLA复合体的每个基因位点均为复等位基因,并均为共显性所致。
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1.免疫应答:
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MHC限制性:
是指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T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的MHC分子。
3.迟发型超敏反应:
是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主要为TH1细胞。
1.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是指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表现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是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的抗体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长(接触抗原1~2周后产生抗体);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以IgM为主;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免疫应答是机体再次接触同样抗原时的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短;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以IgG为主;抗体亲和力高。
2.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可分为两大类,(1)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正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从而对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受,是指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 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为抗体。因为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故称体液免疫或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故称细胞免疫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1)特异性杀伤:CTL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
(2)杀伤机制:
A. 分泌型杀伤:活化的CTL通过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CTL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其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使水分进入细胞,靶细胞裂解坏死;颗粒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的跨膜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B.非分泌型杀伤: 活化的CTL表达Fas配体(FasL),靶细胞膜表达Fas分子,FasL与Fas相互作用,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3) 高效杀伤:杀伤靶细胞的CTL本身不受损伤,可以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5.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已形成免疫耐受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不发生免疫应答,但对其它抗原仍有免疫应答能力。
1.免疫耐受研究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1)免疫耐受的消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不应答,导致感染发生或肿瘤形成。
(B)免疫耐受的破坏:发生自身免疫病。
(2)免疫耐受的积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 防止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控制自身免疫病发生;减轻超敏反应的损伤。
(B)免疫耐受的破坏: 有利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作用。
2.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3.比较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
相同点:免疫耐受对抗原刺激不应答,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对抗原刺激不应答或应答低下。
不同点:免疫耐受的不应答是针对同样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不应答或应答低下是针对多种不同的抗原,无抗原特异性。
1.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性质、强度、范围和终止,使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2.独特型:是指存在于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诱导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产生或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1.简述Th1细胞和Th2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TL的活化、增殖和成熟,并且诱导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Ig的生成和类型转换,从而实现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Th1细胞分泌的IFN-γ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等抑制Th1细胞的功能,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维持免疫平衡。
2.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3.简述抗体产生过程中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存在独特型决定簇,可以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或使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从分子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产生抗体Ab1,Ab1在结合抗原的同时,又以其独特型决定簇诱导Ab2(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继而产生Ab3、Ab4……Abn,Ab2可抑制Ab1,免疫反应被抑制,Ab3可抑制Ab2,有利于Ab1的产生,Ab4抑制Ab3,于是Ab2产生,从而抑制Ab1,如此反复形成独特型和抗独特型互相刺激又互相制约的调节网络。 (见图11-2)
从细胞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分泌抗体,活化的抗原反应细胞激活抗独特型组,抗独特型组抑制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同时内影像组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非特异平行组激活抗独特型组,如此这般,抗原反应细胞和内影像组促进免疫应答的产生,抗独特型组和非特异平行组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总之,针对抗原的刺激,机体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使抗体的产生处于适度水平,既能够清除相应的抗原,又不损伤机体的组织细胞,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何对免疫应答发挥调节作用。
在免疫细胞膜上或胞内存在许多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如ACTH受体、β-内啡肽受体、脑啡肽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相应受体,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但是免疫系统不是被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免疫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激素样物质、神经递质样物质,它们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的改变。因此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机制,它们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
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青霉素半抗原 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简述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发挥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作用;血脑屏障可阻挡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胎盘屏障可阻止致病菌及其有害产物自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2.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作用清除进入体内的致病菌。
3.正常组织与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配合其他抗菌因素发挥杀菌作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和乙型溶素。
中和反应
毒素、病毒、酶、激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导致毒性或传染性等生物活性的丧失
1. 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有何异同点?
答: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都是利用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作凝集试验。玻片法是一般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是定性试验,而试管法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是定性又定量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有何不同?
答:间接凝集反应是用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微球载体(红细胞、乳胶等)上,形成致敏载体来测定未知抗体,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是将待测的可溶性抗原与已知抗体预先混合充分作用后,再加入结合有相同抗原的致敏载体,以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来判断试验结果.前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有对应抗体,后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无对应可溶性抗原。
3.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有何异同点?
答: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的相同点是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发生沉淀反应,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两者不同点是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分析抗原成分;对流免疫电泳是在双向电泳中加入电场迫使抗原、抗体定向移动,敏感性高、快速。
4.三大免疫标记技术有何异同点?
答:三大免疫标记技术的相同点是用免疫标记物标记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敏感性高.不同点是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作标记物来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抗原或抗体,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有假阳性现象,免疫酶技术是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检测抗体或抗原,可肉眼观察结果,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比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放射免疫测定是最敏感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检测未知抗体,需用同位素检测仪,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定的危害性。
1.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类毒素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使之失去毒性作用。
2.过继性细胞免疫
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过继性细胞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前者是用已知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该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后者是用未经特殊抗原致敏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
3.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4.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因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易被清除,维持时间短暂。
5.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试图以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6.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8.核酸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译系统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1.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防止超敏反应:使用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试,对阳性者应用脱敏疗法.大剂量应用抗血清,还要防止Ⅲ型超敏反应。
②早期和足量: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必须早期、足量,才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1 自身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即产生了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免疫缺陷病: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引起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增殖, 调节和代谢异常, 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临床上表现为易发生反复感染的一组综合征。
试述人类是怎样感染HIV的?
答:HIV感染可损害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1 CD4+T细胞 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功能严重受损,CD4+和CD8+ 细胞比值下降,可能与下列变化有关:
(1)HIV感染导致CD4+T细胞减少:机制为:1)HIV感染引起细胞发生病变而直接杀死感染细胞。2)gpl20或gpl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直接诱导CD4+T细胞凋亡。3)识别病毒肽的CD8+CTL杀死CD4+T细胞。另外,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激活gpl20特异的CD4+CI’L,后者的杀伤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且可通过旁邻者效应,杀伤被感染或未被感染CD4+T细胞,从而使CD4+T细胞数目大大减少。
(2) 感染早期对抗体应答的影响:感染早期产生HIV抗体而无症状者,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干扰CD4+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患者表现为对破伤风类毒素等抗原无应答。
(3)Thl细胞与Th2细胞平衡失调:HIV感染的无症状阶段以Thl细胞占优势,分泌IL―2刺激CD4+T细胞增殖,同时CD8+T细胞的特异应答表现为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至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势,分泌IL4和IL-10抑制Thl分泌IL-2,从而减弱CD8+CTL的细胞毒作用。
(4)HIVLTR的V3区同宿主细胞NF-kB结合:HIV的LTR的V3区序列可与宿主NF-~kB结合,使NF-~kB不能与相应基因调控区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
2 巨噬细胞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在胞内复制,但不杀死细胞,因此巨噬细胞成为HIV的重要庇护所并可导致病毒的扩散。
3 树突状细胞 也是HIV的重要庇护所。
4 B细胞 HIV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患者表现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免疫增生病:
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出现异常增生所表现出的免疫病理状态
1 肿瘤抗原
指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的总称。
2 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TSA是通过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RA)。
3 TAA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此类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又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但在肿瘤细胞常过量表达。
4 过继免疫治疗
是指向肿瘤患者传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瘤免疫效应。
一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有哪些?
答:(一) 体液免疫机制
1. CDC和ADCC:ADCC杀伤效应强于CDC,在体液免疫效应的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
2. 抗体的其他效应机制:
(1)调理作用
(2)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某些肿瘤抗原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增殖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抗体与这些相应肿瘤抗原结合后,发挥阻遏作用。
(二) 细胞免疫的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要作用。
1. CD8+ CTL细胞:活化的CTL特异性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
特点为:特异性,表现为双识别;高效性;两种杀伤机制:分泌型杀伤和非分泌型杀伤。
2. CD4+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如释放IL-2、IFN-γ、TNF、IL-4、IL-5、IL-6等,少数CD4+T细胞凭借TCR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肽-MHC П类分子复合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3. NK细胞:(1)NK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直接杀伤各种肿瘤细胞。(2)ADCC作用。(3)细胞因子(IL-2、IFN-γ等)能够增强NK细胞杀伤作用。
4. 巨噬细胞:(1)ADCC作用。(2)分泌TNF直接破坏肿瘤细胞。(3)直接吞噬和溶解肿瘤细胞。
二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
答: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众多,其总以肿瘤微环境学说为众多学者接受。
下列因素可能与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有关。
(一) 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低下:1 肿瘤细胞不表达与正常细胞有质或量差别的抗原。(相似性抗原)2 隐蔽性抗原:肿瘤抗原被多糖或纤维蛋白覆盖。3 MHC Ι类分子表达的减少或缺乏。4 抗原加工处理缺陷:如LMP和TAP丢失。5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如肿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ICAM和LFA-3等。
(二) 免疫增强: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封闭因子,遮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封闭因子包括封闭性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溶性肿瘤抗原。
(三) 信号转导缺陷。
(四)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三 简述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答: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基因治疗。
(一)主动免疫疗法
1.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非特异性刺激因子:常用的非特异性刺激因子有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PV)、左旋咪唑(LMS)等,它们具有促进特异性免疫、增强被动免疫疗效、提 高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细胞因子:常用的有IL-2、IL-4、TNF、IFN-γ等。作用见285页。
2.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原理:机体接种肿瘤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效应产物发挥特异性抗肿瘤作用。
(2)肿瘤疫苗的组成:灭活的肿瘤细胞或细胞滤液;抗原肽疫苗;基因工程瘤苗;DC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二) 被动免疫疗法
1. 过继性免疫疗法: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2. 抗体导向疗法:
(三) 基因治疗
1.同系移植:
两个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个体间的移植,移植后不发生排斥反应。
2.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
移植物取自同种但遗传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移植后移植抗原诱导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移植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上进行的移植主要属此类型。
3.异种移植(xenograft):
移植物取自另一种属个体,由于遗传背景不同,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不能存活。
4.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主要是受者T淋巴细胞识别移植抗原,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攻击和破坏移植物。
5.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当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抑制状态时,移植物内含有较多成熟的供者T细胞,通过识别受者抗原而产生攻击受者的免疫应答。常见于骨髓移植、小肠移植及免疫器官移植。
三:参考试题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试卷
考试科目:兽医免疫学 考试代码:918报考专业: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本科目总分为150分
兽医免疫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
1, 表位
2, 补体
3, 干扰素
4,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5, 单克隆抗体
6, DNA疫苗
7, APC
二,简答题(共10小题,每题6分)
1, 影响抗原抗原性的因素?
2,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3, 什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4, 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的特点?
5, 制定鸡新城疫的免疫程序?
6, 经典补体系统的过程?
7, 中枢免役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
8, APC 的过程?
三,论述题(每个20分)
1, 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片段及生物学活性?
2, 影响免疫失败的因素及怎样避免?
3, 写出夹心ELASA技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兽医临床诊断学》课 程 习 题 集
编写的说明
本课程习题集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个章节的复习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使同学对本章节的内容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是由二套考卷组成,目的是同学通过全面复习之后,应用本考卷来检测掌握本课程的水平和程度。
第一部分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析:
症状(symptom)、诊断(diagnosis)、预后(prognosis):
2、《兽医临床诊断学》包括主要内容有哪些?
3、《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是什么?
4、一个科学完整的诊断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5、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问诊的基本内容、特点有哪些?
3、触诊的特点有哪些?
4、叩诊的特点有哪些?叩诊音的种类
5、叩诊音的种类?列出在何种情况时出现?
6、个体检查的程序是什么?
7、病历记录的原则是什么?
第三章 病畜的事先了解和大体检查
1、病畜登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2、病史询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3、整体检查的内容、判断的标准、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被毛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改变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皮肤肿胀的类型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7、不同动物可视粘膜的颜色是什么?临床上眼结膜改变的种类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8、临床应用于体表淋巴结的检查的淋巴结有哪些?
9、动物的正常体温(℃)、呼吸(次/分)、脉搏(次/分)分别是什么?
10、动物发热应该检查的内容的什么?
11、呼吸和脉搏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2、名词解释:
稽留热;驰张热;回归热;间歇热;不定型热;营养不良;局部失格;黄疸
第四章 循环系统的临床检查
1、心区的叩诊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2、心区的叩诊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二个正常心音的特征?
4、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心音节律改变的种类有什么?
6、心音强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名词解释
心律不齐、期外收缩、传导阻滞、心杂音、桶状胸、扁平胸
8、器质性杂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9、器质性杂音产生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0、机能性杂音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1、心外性杂音的种类是什么?
12、动物动脉检查的部位是什么?
13、脉性的种类和临床特征是什么?
14、颈静脉搏动的种类有什么?
第五章呼吸系统的临床检查
1、呼吸动作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上呼吸道的临床检查内容是什么?
3、胸廓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呼吸困难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类型?临床意义
5、正常肺部叩诊区是什么?临床意义?
6、鼻液的检查应注意问题是什么?临床意义?
7、咳嗽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8、肺部叩诊音的改变的种类、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9、正常肺部呼吸音种类、特征是什么?
10、病理呼吸音的种类、临床特征、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11、罗音的种类、产生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2、捻发音的产生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3、水平浊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4、胸膜摩擦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5、名词解释:
间断性呼吸;陈一施二氏呼吸;毕欧特氏呼吸;库斯茂尔氏呼吸;呼吸困难;罗音;捻发音
第六章 消化系统的临床检查
1、饮食状态的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口腔的内部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3、流涎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食道的临床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5、腹部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6、瘤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7、网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8、瓣胃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9、真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10.排粪动作的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11、粪便的感观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2、名词解释
异嗜;便秘;腹泻;失禁自痢;里急后重;反刍减弱
第七章 泌尿系统的临床检查
1、排尿次数增多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排尿次数减少或不排尿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3、名词解释
少尿;无尿;尿潴留;排尿失禁;排尿痛苦;尿淋沥
第八章 神经系统检查
1、强迫运动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3、痉挛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瘫痪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5、外周性瘫痪和中枢性瘫痪如何鉴别?
6、名词解释
强迫运动;共济失调:痉挛;瘫痪:
第九章 家禽的临床检查
1、家禽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2、家禽的临床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 血液的检查
1、家禽、猪、大动物的采血的部位是什么?
2、采血的部位应注意什么?
3、常用抗凝剂的种类、抗凝特点和应用是什么?
4、血常规检查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5、贫血如何进行分类?
6、何为核指数?
7、白细胞的种类、意义是什么?
8、名词解释
核指数;贫血;
第十一章 尿液的常规检查
1、尿液采集的方法是什么?有何优缺点?
2、尿液感光检查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3、尿液化学检查的内容、原理、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尿液的无机沉渣有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5、尿液的有机沉渣有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6、红尿的鉴别
7、血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8、Hb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9、名词解释
尿管型;沉渣;
第十二章 血液临床生化检验
1、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的内容有什么?
2、CO2检查的临床意义?
3、血清酶的来源是什么?
4、血清酶的检查的方法是什么?
5、血清酶的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第十三章 肝功能的检查
1、肝功能不全的定义是什么?
2、肝功能检查的用途和不足是什么?
3、通过肝功能检查如何区别三种黄疸?
4、肝功能检查的酶种类有什么?
5、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6、下列英文缩写代表是什么?
ALP;γ-GT;ARG;ChE; ALT; AST;ARG;CPK;LDH
第十四章 特殊检查
1、血压检查基本方法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2、中心静脉压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心电图的定义、导联的方法、各个波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4、超声的特点、超声仪的类型、临床应用分别是什么?
5、CT检查的特点是什么?
6、MIR的特点是什么?
7、内腔镜的诊疗特点是什么?
8、名词解释
中心静脉压;心电图;导联;P波;QRS;T波;P-R间期;S-T段;Q-T间期;P-P(R-R)间期;多普勒效应;实质性平段;液性平段;衰减平段;CT;磁共振成像
第十五章 群体检查
1、群体检查基本方法是什么?
2、群体检查方法是什么?
3、群体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4、如何从群体发现有病个体的依据是什么?
5、猪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6、牛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第十六章 建立诊断方法
1、建立诊断的步骤是什么?
2、鉴别诊断的方法是什么?
3、名词解释
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
第二部分 模拟试卷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 症状
2. 期外收缩
3. 里急后重
4. 核左移
5. 超声诊断
二:填空题(10分,每个空格0.5分):
1.临床上眼结膜颜色改变的种类有: 、 、 和 .。
2.胸部叩诊出现水平浊音是 病的特征。
3.强迫运动的临床表现形式: 、 、 和 .。
4.病畜流铁锈色鼻液,提示患 病。
5.猪、乳牛、水牛、羊、鸡的正常体温范围分别是(℃): 、 、
、 、 。
6.整体状态检查内容包括有: 、 、 、 。
7.初生家畜粪便的正常颜色是 。
三:单项选择题(15分,每小题1分):
1.牛羊的正常瘤胃蠕动次数(次/分)分别是 。
A.2~5;2~4 B.1~3;2~4 C.1~3;2~5 D.2~5;1~3
2.群畜禽的一般检查主要靠 方法进行。
A.问诊,调查和了解
B.病理剖检,病原确定
C.最好在喂料时进行时,尽量不惊动畜禽群下视诊
D.一问二视三测四听五检查
3.正常家畜的肺部瘤胃上部的叩诊分别是 。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 清音,鼓音 D.鼓音, 清音
4.毕氏呼吸的特点是 。
A.深大呼吸与暂停交替出现 B.呼气和吸气均费力,时间延长
C.由浅到深再至浅,经暂停后复始 D.呼吸深大而慢,但无暂停
5.脉搏的虚实是指 。
A 血管的充盈度
B触诊时脉搏对手指抵抗力的大小
C触诊时脉搏将手指抬起的高度
D脉动与检查手指接触时间的长短
6.伪性颈静脉波动,手指压迫颈静脉中部出现 。
A.近心端远心端的搏动消失
B.近心端远心端的搏动均不消失
C.近心端的搏动不消失, 远心端的搏动消失
D .近心端的搏动消失, 远心端的搏动不消失
7.皮下浮肿气肿(气不多时)触诊感觉分别是 。
A.捏粉样,波动 B.捻发样,坚实
C.捏粉样,捻发样 D.捻发样,捏粉样
8.肺部听诊时,随呼吸过程出现空瓮呼吸音,这说明在 部位。
A. 毛细支气管 B.支气管
C.肺泡 D.肺部有大空洞
9.心包拍水音是 的特征症状之一。
A. 渗出性心包炎和心包积水 B.渗出性胸膜炎
C.纤维素性胸膜炎 D.纤维素性心包炎。
10.牛尿比重的测定时,二份尿样温度分别是29℃和14℃,尿比重计显示的比重是1.025(比重计的标准温度是20℃),此时二份尿样的实际比重分别是 。
A 1.026;1.023 B 1.028;1.023 C 1.027;1.025 D 1.023;1.028
11.怀疑家畜尿道有出血,临床选用三杯尿试验来判定出血部位,若 说明膀胱出血。
A 第一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 B 第三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
C 第一杯,第二杯均有血,第三杯无血 D三杯均有血
12.瑞氏染色时,嗜酸性白细胞胞浆颗粒染成 。
A. 粉红色 B 红色 C 黑色 D 蓝色
13.弛张热的热度变化特点是 。
A. 高于正常体温,昼夜间变动范围不超过1℃
B. 高于正常体温,昼夜间变动范围超过1℃
C. 发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地相互交替
D. 发热期高于正常体温2℃
14.检查牛的食道,网胃,瓣胃,鸡的嗉囊应分别在 侧。
A右,左,左,右 B 左,左,右,右 C 右,右,左,右 D左,右,右,左
15.直肠检查属于 方式。
A抚摸触诊 B内部触诊 C切入触诊 D冲击触诊
四: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
1.心脏听诊时,出现缩期杂音,说明了 。
A.二,三尖瓣闭锁不全 B 房室口狭窄
C主,肺动脉口狭窄 D主,肺动脉口闭锁不全
2.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
A有效血容量 B心脏力量
C左心房内的压力 D血管张力的大小
3.家畜心电图检查常用的导联有 。
A. 胸导联 B 标准导联
C加压单极导联 D. A-B导联
4.肺部叩诊出现浊音或半浊音,说明 。
A肺部组织含气量减少或实变 B肺部组织弹性降低,气体过度充盈
C肺内有实体组织形成 D 肺部与胸膜粘连增厚
5.直肠内测定体温时,一定要做到 。
A体温计用前必须先看水银柱是否低于35℃
B测定时间3--5分钟
C抽出体温计,消毒后读数
D把水银柱甩低于35℃,并涂上润滑剂
6.多尿是指 。
A .24小时总尿量增多
B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
C.排尿次数增多不明显,而每次尿量增多
D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并不减少
7.肝功能检查时,浊度试验的发生与血清中蛋白质的质与量有关,其中白蛋白,球蛋白的作用分别是 。
A 白蛋白促进絮状产生 B 白蛋白抑制絮状产生
C球蛋白促进絮状产生 D 球蛋白抑制絮状产生
8.外周性瘫痪的特点有 。
A 肌肉紧张性增高
B 肌肉紧张性减弱
C 腱反射减弱,肌营养不良
D腱反射亢进,肌肉萎缩发展缓慢
9.动物营养不良的标志是 。
A皮肤弹性降低
B躯体矮小,发育程度与年龄不相称
C被毛逆立,蓬松,无光泽D被毛蓬松,无光泽,换毛迟缓
10.肌肉变性,损伤或坏死时,哪些血清酶水平会升高 。
A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B肌酸激酶
C乳酸脱氢酶 D淀粉酶
五: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
1. 家畜个体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 心脏听诊时,第一心音的特点是什么?
3. 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4. 血红尿白尿的特征有哪些?
5. 尿潜血检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六:问答题(20分,第1,2题任选一题,8分;第3题12分)
1. 叙述瘤胃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叙述视诊在个体临床检查的应用范围。
3. 动物脱水有哪些临床表现?有哪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证之。
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14分,每小题2分):
1、 预后:
2、 异嗜:
3、 尿管型:
4、 论证诊断法:
5、呼吸困难:
6、强迫运动:
7、心电图:
二:填空题(10分,每个空格0.5分):
1、眼结膜潮红的临床表现形式有: 、 和 。
2、胸部听诊出现胸膜摩擦音是 病的特征。
3、排尿次数减少或不排尿的临床表现形式: 、 、
、 、DDDDDD。
4、流铁锈色鼻液,提示病畜患有 病。
5、猪、奶牛的正常体温范围分别是(℃): 、 。
6、共济失调改变的形式有: 、 。
7、初生仔猪粪便的正常颜色是: 。
8、猪的采血部位是: 、 。
9、P波代表是: 。
10、牛脉搏检查的部位是: 、 。
三: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
1:正常瘤胃蠕动听诊的声音是 。
A. 捻发音 B. 雷鸣音 C. 流水声 D. 含漱音
2:心脏听诊时出现第二心音增强,说明动物 。
A、大失血、失水 B、主动脉口狭窄
C、胸腔有大量渗出物 D、动脉根部血压升高(如左心肥大、肾炎)
3:正常家畜的肺部、瘤胃上部的叩诊分别是 。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 清音,鼓音 D.鼓音, 清音
4:毕氏呼吸、陈施二氏呼吸常见于 。
A、心功能不全 B、情绪激动 C、呼吸中枢功能障碍 D、喉炎
5:桶状胸可见于 。
A、 肺结核 B、肺气肿 C、两侧胸腔积液 D、两侧大叶性肺炎
6:炎症处于发展期,ESR检查结果的特点是 。
A、增快 B、趋于正常 C、恢复正常 D、时高时低
7:皮下浮肿、气肿(气不多时)触诊感觉分别是 。
A、捏粉样,波动 B、捻发样,坚实
C、捏粉样, 捻发样 D、捻发样,捏粉样
8:肺部听诊时,随呼吸过程出现罗音,这说明在 部位。
A 、毛细支气管 B、支气管 C、肺泡 D、肺部有大空洞
9:阻塞性黄疸检测结果是
A、总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
B、总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降低;
C、总胆红素降低,直接胆红素增高;
D、总胆红素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
10: 通过脱Ca抗凝作用、常用于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分类,血清不能用于Ca、Na的测定,临床配制的浓度10%,2滴可以使5mL血液不凝固。具有以上特征的抗凝剂是 。
A、肝素 B 、 双草合剂
C、 EDTA二钠 D 、 柠檬酸钠
11:临床怀疑家畜泌尿器官有出血,选用三杯尿试验来判定出血部位, 若第三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说明 出血。
A 、膀胱 B 、肾脏 C 、尿道 D、肾盂
12:瑞氏染色时,嗜酸性白细胞胞浆颗粒染成 。
A、粉红色 B、 红色 C、 黑色 D、 蓝色
13:水肿、大量蛋白尿常见于 。
A、 营养不良性水肿 B、肾源性水肿
C、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D、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14:按照显示回声的方式进行分类,B超属于 。
A、辉度调制型 B、 多普勒效应
C、等深显示 D、幅度调制型
15:直肠检查属于 方式。
A、抚摸触诊 B、内部触诊 C、切入触诊 D、冲击触诊
16:中度脱水的失水量为体重的 。
A、2~4% B、4~8% C、8~10% D、>12%
17:嗜中性细胞的成熟核是: 。
A、髓细胞 B、分叶核 C、杆状核 D、 幼稚型
18:血压的国际单位是: 。
A、 Kpa B、 mmHg C、cmHg D、 pa
19:尿液加热有沉淀,加酸还有沉淀,说明尿液 。
A、蛋白质 B、潜血 C、葡萄糖 D、草酸盐
20:嗜酸性细胞数量大量增加,表明动物机体可能有: 。
A、炎症 B、病毒感染 C、寄生虫病 D、尿毒症
四: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1:心音的强度取决于 。
A、循环血量及分配状态 B、心肌的收缩力量
C、传递过程的介质状态 D、心脏瓣膜的性状及其振动能力
2:临床进行叩诊检查时,一定要做到 。
A、 必须保持安静; B、叩诊板紧贴皮肤
C、使用腕部力量进行叩诊,用力均匀;
D、叩诊力量要根据检查器官的解剖而定;
3:肝功能检查时, 说明肝脏有损害。
A、 总蛋白减少 B 、白蛋白减少
C、球蛋白增多 D 、A/G(白蛋白/球蛋白)倒置
4: 骨骼肌疾病生化检测相关酶是 。
A、CPK B、AST C、 LDH D、ALT
5:精神状态改变的临床的判定标准是: 。
A、可通过动物面部表情或神态;
B、眼、耳、尾、四肢和皮肌的活动;
C、身体的姿势; D、对各种反应的动作。
五:简答题(31分)
1、排粪动作异常的临床症状有哪些?(5分)
2、心脏听诊出现器质性杂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6分)
3、肺部听诊出现捻发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5分)
4、血红尿白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5分)
5、群体检查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5分)
6、触诊在个体临床检查的应用范围有哪些?(5分)
六:问答题(10分)
根据临床诊断学的知识,你认为家畜脱水有哪些临床表现? 有哪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证之。
五:附加参考试题: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试卷
考试科目:兽医基础 考试代码334 报考专业: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注:本科目包含五部分,分别是动物学,兽医病理学,兽医生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
考生可任选其中两部分作答,每部分75分
第四部分 兽医药理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抗菌药后效应
2, 药物生物利用度
3, 抗菌效应
4, 二重感染
5, 首过效应
二,简答题
1, 药物不良反应有那些?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那些?
3, 糖皮质激素的功能与使用注意事项?
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 写出临床上常见的几种起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
三,论述题:
1, 某一蛋鸡场被确认为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恩诺沙星与安乃近进行治疗,试述(1)两种药物的功能与作用机制?(2)如果该蛋鸡对恩诺沙星耐药,请写出一类不同的药物或药物组合并论述其合理性。
第五部分 兽医临床诊断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供济失调
2, 血清
3, 瘫痪
4, 湿罗音
二,写出以下症状示病意义
1, 异嗜
2, 脑瘫
3, 流筵
4, 呼吸延长
四,问答题(可以任选其中3道作答)
1, 听诊的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2, 眼结膜的检查内容与示病意义?
3, 结合实践写出诊断法在猪病或禽病方面的诊断应用或意义?
4, 某一猪场发生群发性腹泻,写出你诊断思路。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复试科目预防兽医学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英译汉或汉译英,并做解释,共50分,共20个)
1. epitope 2.endogenous antigen 3.immunilogical suirveilane 4.anthranx toxin
5. later infection 6.IFN 7.biosecurity 8.APC 9.保虫宿主 10.协同凝集试验
11.清除性免疫 12.菌落 13.选择培养基 14.内毒素
二.问答(15道任选10道,共100分)
1.什么是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图示抗体单体结构?
2.B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成熟过程?
3.什么是MHC?MHC的结构?并做解释。
4.试设计一种ELASA的方法原理。
5.什么是疫苗?试述3种新型疫苗的设计原理。
6.细菌的生长曲线?并做解释。
7.鸡马立克的特征性病变与实验诊断方法?
8. 写出5种以上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传染病?怎样鉴别?
9. 病毒的复制过程?双股DNA病毒的复制?
10. 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有那些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11. 写出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怎样鉴别?
12. 刚第弓形虫生活史?
13. 写出10种以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吸虫病3种,绦虫2种,线虫2种,原虫3种。
14. 试述鸡新城疫APC的过程?
15. 试述鸡球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 |
一、概述 |
1.机体功能与环境 |
(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 (2)稳态的概念 |
| |
2.机体功能的调节 |
(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 |||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 |
| |
2.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 |||
三、血液 |
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 (2)血液的理化性质 |
| |
2.血浆 |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的功能 (4)血浆渗透压 | |||
3.血细胞 |
(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5)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 |||
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4)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 |||
四、血液循环 |
1.心脏的泵血功能 |
(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2)心脏泵血过程 (3)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指数的概念 |
| |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
(1)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2)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4)心音 |
| ||
3.血管生理 |
(1)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 |||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 |||
五、呼吸 |
1.肺通气 |
(1)胸内压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3)肺容积和肺容量 (4)肺通气量 |
| |
2.气体交换与运输 |
(1)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 |||
3.呼吸运动的调节 |
(1)神经反射性调节 (2)体液调节 | |||
六、采食、消化和吸收 |
1.口腔消化 |
(1)马、牛、羊、猪和犬的采食方式 (2)唾液的组成和功能 |
| |
2.胃的消化功能 |
(1)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2)反刍与嗳气 (3)胃液的主要成份和功能 (4)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 | |||
3.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
(1)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2)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 (3)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的基本原理 | |||
4.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
(1)胃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 (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 |
| ||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
1.能量代谢 |
(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
| |
2.体温 |
(1)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 (2)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 | |||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1)有效滤过压的概念 (2)原尿形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
| |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1)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 | |||
3.尿生成的调节 |
(1)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 |||
4.尿的排出 |
(1)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2)排尿反射 | |||
九、神经系统 |
1.神经元活动的规律 |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3)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
| |
2.神经反射 |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及特点 | |||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1)感受器的概念 (2)脊髓、丘脑与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成 | |||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1)脊髓反射 (2)肌紧张、腱反射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 |||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 | |||
十、内分泌 |
1.概述 |
(1)激素的概念及分类 (2)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的概念 |
| |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
(1)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 |||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
(1)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
| ||
4.甲状腺激素 |
(1)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调节方式 | |||
5.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
(1)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降钙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 |||
6.肾上腺激素 |
(1)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 | |||
7.胰岛激素 |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 |||
8.松果腺激素与前列腺素 |
(1)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功能 (2)前列腺素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 |||
|
9.胎盘激素 |
(1)胎盘激素的分泌及其主要功能 | ||
十一、生殖和泌乳 |
1.雄性生殖生理 |
(1)睾丸的主要功能 (2)雄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 (3)雄激素分泌的调节 |
| |
2.雌性生殖生理 |
(1)卵巢的主要功能 (2)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的调节 | |||
3.泌乳 |
(1)乳的生成过程及其调节 (2)排乳及其调节 | |||
基本题型
1、名次解释;2、填空;3、简答题;4、分析论述题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大纲
1.绪言
了解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2.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2.1问诊的概念,内容,问诊的注意事项。
2.2 视诊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2.3 触诊的方法,应用范围。
2.4 扣诊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基本的扣诊音。
2.5 听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
3.整体及一般检查
3.1 整体状态的观察:体格发育、营养程度、精神状态、姿势、运动与行为的检查。
3.2表被状态的检查:被毛的检查,皮肤的检查,皮下组织的检查。
3.3可视黏膜的检查:可视黏膜检查的意义,方法,常见病理变化。
3.4浅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的浅在淋巴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3.5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测定:各种动物体温,脉搏和呼吸数测定的方法和正常参考值,发热的类型。
4.头颈部检查
4.1头部检查:检查内容,头部外形检查,耳的检查,眼的检查,鼻的检查 ,副鼻窦的检查,咳嗽的检查,上呼吸道杂音,口腔检查,
4.2 颈部检查:检查内容,颈部的一般检查,咽和食管的检查,喉及气管检查,颈静脉的检查。
5. 胸部及胸腔器官的检查
5.1 胸廓和胸壁的检查:胸廓和胸壁的视诊和触诊,常见病变。
5.2 肺和胸膜腔的检查:视诊,扣诊和听诊。
5.3 心脏的检查:心脏的视诊,触诊,扣诊和听诊
6.腹部及腹腔器官的检查
6.1 腹部的一般检查:腹壁的视诊和触诊
6.2胃肠检查: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真胃和肠的检查,马属动物胃肠检查,猪胃肠检查,小动物胃肠检查。
6.3 直肠检查:意义和方法。
6.4 肝、脾的检查
6.5 排粪动作及粪便感观检查
7.脊柱及肢蹄的检查
7.1 脊柱的检查:脊柱的视诊和触诊。
7.2 肢蹄的检查:肢蹄的一般检查,肢蹄运动功能检查。
8.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8.1泌尿器官检查:肾脏检查 ,膀胱的检查,尿道的检查。
8.2外生殖器官检查:雄性生殖器官检查,雌性生殖器官检查。
8.3排尿动作及尿液感观检查:排尿动作检查,尿液感观检查。
9. 神经系统检查
9.1精神状态的检查
9.2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9.3运动机能的检查
9.4感觉机能的检查
9.5反射机能的检查
10.血液学检验
10.1 血液样本的采集与抗凝
10.2 常规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
10.3 血液生化检验
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检验的原理、方法诊断意义;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心肌损害指标和胰脏损伤指标的诊断意义。
11.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检验
11.1尿液检验:尿液的采集和保存,尿液化学性质检查,尿沉渣检查。
11.2粪便检验: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
11.3 浆膜腔液检查:浆膜腔液的采集和保存,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12. 建立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症状、诊断、预后的概念,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建立诊断的步骤。
三:新疆农大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兽医免疫学》科目建议复习重点内容:
《兽医免疫学》主要考察考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免疫血清学技术等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基本因素;了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并熟悉5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掌握补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变态反应类型。
掌握常见的免疫血清学技术,如凝集性实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并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抗感染免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以及各类新型疫苗的基本概念;了解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熟悉各类疫苗的特点,了解其使用方法;熟悉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在生产实践中知道如何避免免疫失败。
也应掌握常见 免疫学英文缩写及含义,比如APC,Ag,Ab.等。
四:兽医免疫学考研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 试述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的特性有何不同?
答: 参考课本
3. 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1.抗体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H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铰链区构成。
4.L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5.可变区(V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
6.恒定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羧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
7.超变区
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
8.骨架区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该区域不与抗原分子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也较稳定。
9.连接链(J链)
为免疫球蛋白中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
10.分泌片
是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Ig单体分子,并与J链共同组成分泌型Ig,起到抵抗蛋白酶消化的作用。
11.功能区
构成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的四条多肽链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几个球形结构,并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这些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球型结构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每条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L)。IgG、l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IgM和IgE重链有四个CH,即多一个功能区CH4。
12.铰链区
指免疫球蛋白重链CHl和CH2功能区之间的区域。含大量脯氨酸,具有弹性。适于与抗原结合,也与补体活化有关。
13.同源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及MHC分子等的功能区中某些氨基酸具有共同重复性、结构的相似形和功能的一致性,故称为同源功能区。
14.Ig超家族
鉴于功能区具有同源性的特性,将Ig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MHC的I类和Ⅱ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Ig超家族。
15.Fab段
即抗原结合片段。用木瓜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Pc段。Fab段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近氨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族特异性结合。
16.Fc段
即可结晶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Fc段。Fc段含有两条重链羧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活化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等生物学功能。
17.F(ab")2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可得到一个F(ab") 2段和一些小分子肽pPc。F(ab")2段含有两个与Fab相类似的片段,仅其中重链部分的多肽链较Fab段的重链稍长一些。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18.PFc’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得到的类似Fc段的小片段,并且继续被水解成的小分子多肽,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
19.同种型(isotype)
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20.同种异型(allotype)
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于抗原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I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
21.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22.杂交瘤技术
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2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由单个B细胞克隆或其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一、简述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主要生物学功能。
重链和轻链内,每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亚单位,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链内相距约60个氨基酸的两个半胱氨酸组成一个环肽,这种球形结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称为Ig功能区。IgG、IgA和IgD的H链有四个球形结构,分别为VH1,CH1,CH2,CH3;IgM和IgE有五个球形结构,即多一个CH4。以IgG为例,各功能区的功能:
VH和VL是抗原决定簇结合位点。
CH1和CL是Ig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CH2是补体结合位点,参与活化补体、通过胎盘。
CH3与某些细胞Fc受体(FcR)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如IgGCH3与MΦFc受体 结合,起促进吞噬的调理吞噬作用。
另外,IgE的CH4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I型变态反应。
绞链区(hinge region):在CH1和CH2之间,由约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能自由折叠区。该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因而使Ig分子易发生变构作用,由“T”向“Y”型。
①Ig分子变构有利于抗原结合部位与不同距离的特异性抗原互补结合。
②易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活化创造了条件。
③展开的链也易受蛋白酶水解而断裂成较小的片段。
二、比较5类免疫球蛋白主要特点。
参考课本
三、简述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如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感染相应靶细胞。2.激活补体。IgM、IgG和相应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集的IgA、IgG4和IgE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3.通过Fc段结合细胞。多种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IgM、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以介导调理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ADC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4.IgG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也可通过初乳被动免疫新生儿。5.具有抗原性,Ig分子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免疫原性。独特型网络能够进行反馈调节,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
四,变态反应类型及各自特点
参考课本
五,补体
1.补体:是一组对56℃敏感的物质。已知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近40种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受体所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名补体系统。这些分子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遵循一定规律活化后,产生细胞裂解、促进吞噬或引起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结果或者增强机体抗微生物感染能力,或者引起机体免疫损伤。
2.补体经典途径: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
3.C4b2b:是由C1酯酶裂解C4和C2产生的裂解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的稳定复合体,具有裂解C3活性,所以被称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4.C4b2b3bn:是多个C3b与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b(C3转化酶)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裂解C5活性,所以是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5.膜攻击复合体:是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细胞裂解。
6.替代途径:是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如酵母多糖)结合而启动补体(C3―C9)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又称旁路途径,或第二途径。
7.C3bBb:是在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激活物表面的C3b与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的Bb结合形成复合物,即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
8.I因子:亦称C3b灭活因子,能使C3b和C4b裂解灭活,从而对经典和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限定抑制作用。
9.H因子:能辅助I因子灭活C3b,并能竞争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也能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促进替代途径C3转化酶衰变灭活。
10.P因子;亦称备解素,可与C3bBb结合使C3bBb趋于稳定,减慢衰变。
11.补体受体:是细胞膜上能与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一种表面糖蛋白。
12.免疫粘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
1.试比较两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均在激活物存在的情况下,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依次活化,并以C3作为枢纽,通过C56789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溶解破坏靶细胞。两条激活途径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三方面:(1)激活物不同。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为抗原与抗体(IgM或IgG1-3)形成的复合物;而旁路途径的激活物为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2)参与成分不同。经典激活途径的参与成分为C1-C9,并需Ca2+、Mg2+,而且C3转化酶为C4b2b,C5转化酶为C4b2b3b;而旁路激活途径为C3、C5-C9,以及D因子,B因子和P因子,只需Mg2+,并且C3转化酶为C3bBb(p),C5转化酶为C3bnBb(p)。(3)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不同,经典激活途径是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而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2.何谓免疫调理作用?其机制如何?
免疫调理作用是指通过吞噬细胞表面存在的FcγR和C3b受体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具有免疫调理作用的物质有抗体和补体。IgG类抗体同细菌等抗原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FcγR结合,有利于吞噬;补体C3b的一端可同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可结合吞噬细胞的C3b受体,从而促进吞噬作用。
3.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可引起何种生物学效应?
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C2a、C3a、C4a、C5a、C3b、C4b等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其生物学效应是:
C3b--调理吞噬作用;
C3b、C4b------免疫粘附作用;
C2a、C4a―激肽样作用;
C5a、C3a、C4a--过敏毒素作用;
C5a、C3a--趋化作用。
4.简述C3b的灭活机制?
C3b的灭活主要可通过两种因子,即I因子和H因子起作用。
I因子(又称C3b灭活因子,C3bINA)能裂解C3b的α链,形成无活性的iC3b,从而使C4b2b及C3bBb均失去结合C3b的能力,不能形成C5转化酶;该因子又能分解细胞膜上的C3b成为C3c和C3d,从而破坏C3b的功能,阻碍后续反应的进行。H因子对I因子有辅助作用,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的结合,使Bb从C3bBb中解离,促进C3b的灭活。
1.TH1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2、IFN-g、TNF-b等细胞因子,辅助抗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免疫效应、功能。
2.TH2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对体液免疫应答起辅助作用,如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和吞噬细胞非依赖性的防御功能(指对寄生虫感染和对过敏原的反应)。
3.Ts细胞:即抑制性T细胞,是CD8+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其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反应。
4.CTL(Tc):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亚群,表达CB8分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识别抗原具有MHC-I类分子限制,在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和抗肿瘤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5.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性亚群,表达CD4分子和TCRαb,识别抗原受MHC- II类分子限制,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具有辅助性和效应性功能。
6.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是表达在B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成熟B细胞一般表达有单体IgM和IgD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识别抗原。Smlg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标志。
7.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8.抗原递呈作用:指单核―巨噬细胞等一些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作用。
9.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等。
1.试述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微环境及成熟过程。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部位。胸腺为T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葡糖胺等)和细胞因子(如IL-1、IL-2、IL-7、GM-CSF等)组成。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是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1)主要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来自骨髓的T祖细胞(有特定向T细胞系分化能力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后迅速分化,首先表达CD2分子,但TCR,CD3,CD4,CD8均为阴性,此为发育早期阶段的T细胞,称“双阴性” (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被膜下区。 “双阴性”细胞随着向皮质移行,继续发育,表达有TCR((、CD3、CD4和CD8分子,此时称为“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质区。 “双阳性”胸腺细胞到达皮质深区,继续发育,经历一个自身选择(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变成TCR+、CD3+、CD4+成TCR+、CD3+、CD8+的“单阳性”(CD4+或CD8+)胸腺细胞,即为发育成熟的T细胞。成熟T细胞经髓质进人血流到达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Ⅱ类或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或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亡(apot~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CD8+T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Ⅱ类或I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Ⅱ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
2.试述辅助性T细胞的特性与功能。
辅助性T细胞的表型主要为CD3+CD4+TCRαβ,接受抗原刺激具有MHC―Ⅱ类分 子限制性。辅助性T细胞主要包括TH0细胞,THl细胞和TH2细胞。TH0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可表达IL-12、IL-4等细胞因子受体,在相应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l或TH2细胞,TH1细胞分泌以IL-2,IFN-γ和TNF-β为主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以IL-4,IL-5,IL-6,IL-10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THl和TH2细胞亚群间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互相转换(即细胞漂移)。
3.简述NK细胞的杀伤机制?
NK细胞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NK细胞与靶细胞的直接接触作用,依赖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NK细胞上的CD2、LFA-1和靶细胞上的CD58、ICAM-1)相互结合,释放NK细胞毒因子和穿孔蛋白等破坏靶细胞。其二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即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l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Ⅲ(CDl6)结合,使NK细胞活化,杀伤靶细胞。
4.单核吞噬细胞在保护性免疫和免疫病理发生中如何起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包括有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不但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也参与免疫病理的发生。
单核吞噬细胞在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下:(1)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它们能吞噬和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处理清除损伤及衰老的细胞,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当抗原物质结合抗体和补体后,更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摄取处理。(2)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吞噬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绝大多数抗原(TD―Ag)都须经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后,才能以膜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由巨噬细胞递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细胞,并在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参与下,启动T细胞活化,激发免疫应答。(3)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FN、TNF、PG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他免疫学效应。
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病理发生中主要在超敏反应的病理损伤中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1)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相应受体(FcγR,C3bR)与组织细胞结合;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另外,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一些生物活性介质,使固定的组织细胞溶解破坏(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参与Ⅳ型超敏反应。在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产生的细胞因子 (如IFN-γ)可活化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IL-1,IL-12,IL-6,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在高浓度时可加剧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的细胞损伤。
1.细胞因子:
是由细胞分泌的―组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
2.单核因子:
由单个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3.生长因子: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
5.白细胞介素:
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6.淋巴因子:
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7.自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8.旁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9.干扰素(IFN):
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故得此名。根据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IFN―a,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g,主要由T细胞产生。又根据生物活性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京和Ⅱ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包括IFN--a和IFN―b可由病毒或多聚核苷酸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Ⅱ型干扰素包括IFN―g,可由有丝分裂素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抗病毒作用较弱。
10.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
11.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指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质(如IL-8、MCP-1等),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1.试述干扰素来源及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IFN)有I型和Ⅱ型干扰素两大类。I型干扰素有两种,即a-干扰素(IFN―a)和b―干扰素(IFN―b)。前者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成纤维细胞产生,两者也可由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g―干扰素(IFN―g),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两种类型干扰索的生物学活性分述如下:
I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①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抑制病毒感染或扩散;②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Tc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促进病毒从宿主体内清除和产生抗肿瘤作用;③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其生长受到抑制。(2)参与免疫调节作用,促进MHC―I、Ⅱ类分子表达,但作用较弱,
Ⅱ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与I型干扰素的②、③类似,但作用较弱;(2)免疫调节作用①促进APC(s)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②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NK细胞和Tc细胞的杀伤活性;③抑制THO细胞向TH2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对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下调作用;④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进白细胞穿过血管到达炎症区域。
2.目前知道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目前已知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于有多种,其中主要有:
(1)IL-3,可刺激骨髓多系未成熟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GM-CSF,可刺激粒细胞和单核细脑的分化成热。
(3)M-CSF,可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成熟。
(4)G-CSF,可刺激粒细胞的分化成熟。
(5)EPO,可刺激红细胞成熟。
(6)IL-7.可刺激前B细胞分化成熟。
(7)IL-11,可刺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
(8)干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多种造血前体细胞分化成熟。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简称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
4.HLA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HLA的多态性产生是由于HLA复合体的每个基因位点均为复等位基因,并均为共显性所致。
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1.免疫应答:
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MHC限制性:
是指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T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的MHC分子。
3.迟发型超敏反应:
是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主要为TH1细胞。
1.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是指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表现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是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的抗体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长(接触抗原1~2周后产生抗体);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以IgM为主;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免疫应答是机体再次接触同样抗原时的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短;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以IgG为主;抗体亲和力高。
2.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可分为两大类,(1)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正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从而对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受,是指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 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为抗体。因为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故称体液免疫或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故称细胞免疫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1)特异性杀伤:CTL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
(2)杀伤机制:
A. 分泌型杀伤:活化的CTL通过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CTL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其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使水分进入细胞,靶细胞裂解坏死;颗粒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的跨膜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B.非分泌型杀伤: 活化的CTL表达Fas配体(FasL),靶细胞膜表达Fas分子,FasL与Fas相互作用,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3) 高效杀伤:杀伤靶细胞的CTL本身不受损伤,可以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5.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已形成免疫耐受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不发生免疫应答,但对其它抗原仍有免疫应答能力。
1.免疫耐受研究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1)免疫耐受的消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不应答,导致感染发生或肿瘤形成。
(B)免疫耐受的破坏:发生自身免疫病。
(2)免疫耐受的积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防止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控制自身免疫病发生;减轻超敏反应的损伤。
(B)免疫耐受的破坏: 有利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作用。
2.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3.比较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
相同点:免疫耐受对抗原刺激不应答,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对抗原刺激不应答或应答低下。
不同点:免疫耐受的不应答是针对同样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不应答或应答低下是针对多种不同的抗原,无抗原特异性。
1.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性质、强度、范围和终止,使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2.独特型:是指存在于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诱导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产生或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1.简述Th1细胞和Th2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TL的活化、增殖和成熟,并且诱导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Ig的生成和类型转换,从而实现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Th1细胞分泌的IFN-γ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等抑制Th1细胞的功能,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维持免疫平衡。
2.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3.简述抗体产生过程中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存在独特型决定簇,可以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或使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从分子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产生抗体Ab1,Ab1在结合抗原的同时,又以其独特型决定簇诱导Ab2(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继而产生Ab3、Ab4……Abn,Ab2可抑制Ab1,免疫反应被抑制,Ab3可抑制Ab2,有利于Ab1的产生,Ab4抑制Ab3,于是Ab2产生,从而抑制Ab1,如此反复形成独特型和抗独特型互相刺激又互相制约的调节网络。(见图11-2)
从细胞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分泌抗体,活化的抗原反应细胞激活抗独特型组,抗独特型组抑制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同时内影像组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非特异平行组激活抗独特型组,如此这般,抗原反应细胞和内影像组促进免疫应答的产生,抗独特型组和非特异平行组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总之,针对抗原的刺激,机体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使抗体的产生处于适度水平,既能够清除相应的抗原,又不损伤机体的组织细胞,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何对免疫应答发挥调节作用。
在免疫细胞膜上或胞内存在许多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如ACTH受体、β-内啡肽受体、脑啡肽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相应受体,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但是免疫系统不是被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免疫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激素样物质、神经递质样物质,它们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的改变。因此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机制,它们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
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青霉素半抗原 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简述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发挥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作用;血脑屏障可阻挡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胎盘屏障可阻止致病菌及其有害产物自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2.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作用清除进入体内的致病菌。
3.正常组织与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配合其他抗菌因素发挥杀菌作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和乙型溶素。
中和反应
毒素、病毒、酶、激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导致毒性或传染性等生物活性的丧失
1. 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有何异同点?
答: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都是利用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作凝集试验。玻片法是一般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是定性试验,而试管法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是定性又定量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有何不同?
答:间接凝集反应是用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微球载体(红细胞、乳胶等)上,形成致敏载体来测定未知抗体,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是将待测的可溶性抗原与已知抗体预先混合充分作用后,再加入结合有相同抗原的致敏载体,以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来判断试验结果.前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有对应抗体,后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无对应可溶性抗原。
3.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有何异同点?
答: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的相同点是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发生沉淀反应,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两者不同点是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分析抗原成分;对流免疫电泳是在双向电泳中加入电场迫使抗原、抗体定向移动,敏感性高、快速。
4.三大免疫标记技术有何异同点?
答:三大免疫标记技术的相同点是用免疫标记物标记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敏感性高.不同点是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作标记物来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抗原或抗体,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有假阳性现象,免疫酶技术是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检测抗体或抗原,可肉眼观察结果,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比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放射免疫测定是最敏感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检测未知抗体,需用同位素检测仪,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定的危害性。
1.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类毒素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使之失去毒性作用。
2.过继性细胞免疫
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过继性细胞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前者是用已知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该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后者是用未经特殊抗原致敏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
3.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4.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因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易被清除,维持时间短暂。
5.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试图以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6.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8.核酸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译系统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1.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防止超敏反应:使用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试,对阳性者应用脱敏疗法.大剂量应用抗血清,还要防止Ⅲ型超敏反应。
②早期和足量: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必须早期、足量,才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1 自身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即产生了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免疫缺陷病: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引起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增殖, 调节和代谢异常, 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临床上表现为易发生反复感染的一组综合征。
试述人类是怎样感染HIV的?
答:HIV感染可损害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1 CD4+T细胞 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功能严重受损,CD4+和CD8+ 细胞比值下降,可能与下列变化有关:
(1)HIV感染导致CD4+T细胞减少:机制为:1)HIV感染引起细胞发生病变而直接杀死感染细胞。2)gpl20或gpl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直接诱导CD4+T细胞凋亡。3)识别病毒肽的CD8+CTL杀死CD4+T细胞。另外,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激活gpl20特异的CD4+CI"L,后者的杀伤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且可通过旁邻者效应,杀伤被感染或未被感染CD4+T细胞,从而使CD4+T细胞数目大大减少。
(2) 感染早期对抗体应答的影响:感染早期产生HIV抗体而无症状者,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干扰CD4+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患者表现为对破伤风类毒素等抗原无应答。
(3)Thl细胞与Th2细胞平衡失调:HIV感染的无症状阶段以Thl细胞占优势,分泌IL―2刺激CD4+T细胞增殖,同时CD8+T细胞的特异应答表现为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至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势,分泌IL4和IL-10抑制Thl分泌IL-2,从而减弱CD8+CTL的细胞毒作用。
(4)HIVLTR的V3区同宿主细胞NF-kB结合:HIV的LTR的V3区序列可与宿主NF-~kB结合,使NF-~kB不能与相应基因调控区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
2 巨噬细胞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在胞内复制,但不杀死细胞,因此巨噬细胞成为HIV的重要庇护所并可导致病毒的扩散。
3 树突状细胞 也是HIV的重要庇护所。
4 B细胞 HIV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患者表现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免疫增生病:
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出现异常增生所表现出的免疫病理状态
1 肿瘤抗原
指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的总称。
2 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TSA是通过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RA)。
3 TAA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此类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又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但在肿瘤细胞常过量表达。
4 过继免疫治疗
是指向肿瘤患者传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瘤免疫效应。
一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有哪些?
答:(一) 体液免疫机制
1. CDC和ADCC:ADCC杀伤效应强于CDC,在体液免疫效应的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
2. 抗体的其他效应机制:
(1)调理作用
(2)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某些肿瘤抗原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增殖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抗体与这些相应肿瘤抗原结合后,发挥阻遏作用。
(二) 细胞免疫的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要作用。
1. CD8+ CTL细胞:活化的CTL特异性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
特点为:特异性,表现为双识别;高效性;两种杀伤机制:分泌型杀伤和非分泌型杀伤。
2. CD4+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如释放IL-2、IFN-γ、TNF、IL-4、IL-5、IL-6等,少数CD4+T细胞凭借TCR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肽-MHC П类分子复合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3. NK细胞:(1)NK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直接杀伤各种肿瘤细胞。(2)ADCC作用。(3)细胞因子(IL-2、IFN-γ等)能够增强NK细胞杀伤作用。
4. 巨噬细胞:(1)ADCC作用。(2)分泌TNF直接破坏肿瘤细胞。(3)直接吞噬和溶解肿瘤细胞。
二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
答: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众多,其总以肿瘤微环境学说为众多学者接受。
下列因素可能与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有关。
(一) 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低下:1 肿瘤细胞不表达与正常细胞有质或量差别的抗原。(相似性抗原)2 隐蔽性抗原:肿瘤抗原被多糖或纤维蛋白覆盖。3 MHC Ι类分子表达的减少或缺乏。4 抗原加工处理缺陷:如LMP和TAP丢失。5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如肿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ICAM和LFA-3等。
(二) 免疫增强: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封闭因子,遮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封闭因子包括封闭性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溶性肿瘤抗原。
(三) 信号转导缺陷。
(四)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三 简述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答: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基因治疗。
(一)主动免疫疗法
1.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非特异性刺激因子:常用的非特异性刺激因子有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PV)、左旋咪唑(LMS)等,它们具有促进特异性免疫、增强被动免疫疗效、提高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细胞因子:常用的有IL-2、IL-4、TNF、IFN-γ等。作用见285页。
2.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原理:机体接种肿瘤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效应产物发挥特异性抗肿瘤作用。
(2)肿瘤疫苗的组成:灭活的肿瘤细胞或细胞滤液;抗原肽疫苗;基因工程瘤苗;DC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二) 被动免疫疗法
1. 过继性免疫疗法: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2. 抗体导向疗法:
(三) 基因治疗
1.同系移植:
两个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个体间的移植,移植后不发生排斥反应。
2.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
移植物取自同种但遗传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移植后移植抗原诱导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移植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上进行的移植主要属此类型。
3.异种移植(xenograft):
移植物取自另一种属个体,由于遗传背景不同,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不能存活。
4.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主要是受者T淋巴细胞识别移植抗原,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攻击和破坏移植物。
5.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当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抑制状态时,移植物内含有较多成熟的供者T细胞,通过识别受者抗原而产生攻击受者的免疫应答。常见于骨髓移植、小肠移植及免疫器官移植。
三:参考试题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试卷
考试科目:兽医免疫学 考试代码:918报考专业: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本科目总分为150分
兽医免疫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
1, 表位
2, 补体
3, 干扰素
4,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5, 单克隆抗体
6, DNA疫苗
7, APC
二,简答题(共10小题,每题6分)
1, 影响抗原抗原性的因素?
2,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3, 什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4, 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的特点?
5, 制定鸡新城疫的免疫程序?
6, 经典补体系统的过程?
7, 中枢免役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
8, APC 的过程?
三,论述题(每个20分)
1, 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片段及生物学活性?
2, 影响免疫失败的因素及怎样避免?
3, 写出夹心ELASA技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兽医临床诊断学》课 程习 题 集
编写的说明
本课程习题集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个章节的复习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使同学对本章节的内容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是由二套考卷组成,目的是同学通过全面复习之后,应用本考卷来检测掌握本课程的水平和程度。
第一部分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析:
症状(symptom)、诊断(diagnosis)、预后(prognosis):
2、《兽医临床诊断学》包括主要内容有哪些?
3、《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是什么?
4、一个科学完整的诊断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5、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问诊的基本内容、特点有哪些?
3、触诊的特点有哪些?
4、叩诊的特点有哪些?叩诊音的种类
5、叩诊音的种类?列出在何种情况时出现?
6、个体检查的程序是什么?
7、病历记录的原则是什么?
第三章 病畜的事先了解和大体检查
1、病畜登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2、病史询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3、整体检查的内容、判断的标准、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被毛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改变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皮肤肿胀的类型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7、不同动物可视粘膜的颜色是什么?临床上眼结膜改变的种类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8、临床应用于体表淋巴结的检查的淋巴结有哪些?
9、动物的正常体温(℃)、呼吸(次/分)、脉搏(次/分)分别是什么?
10、动物发热应该检查的内容的什么?
11、呼吸和脉搏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2、名词解释:
稽留热;驰张热;回归热;间歇热;不定型热;营养不良;局部失格;黄疸
第四章 循环系统的临床检查
1、心区的叩诊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2、心区的叩诊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二个正常心音的特征?
4、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心音节律改变的种类有什么?
6、心音强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名词解释
心律不齐、期外收缩、传导阻滞、心杂音、桶状胸、扁平胸
8、器质性杂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9、器质性杂音产生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0、机能性杂音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1、心外性杂音的种类是什么?
12、动物动脉检查的部位是什么?
13、脉性的种类和临床特征是什么?
14、颈静脉搏动的种类有什么?
第五章呼吸系统的临床检查
1、呼吸动作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上呼吸道的临床检查内容是什么?
3、胸廓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呼吸困难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类型?临床意义
5、正常肺部叩诊区是什么?临床意义?
6、鼻液的检查应注意问题是什么?临床意义?
7、咳嗽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8、肺部叩诊音的改变的种类、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9、正常肺部呼吸音种类、特征是什么?
10、病理呼吸音的种类、临床特征、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11、罗音的种类、产生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2、捻发音的产生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3、水平浊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4、胸膜摩擦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5、名词解释:
间断性呼吸;陈一施二氏呼吸;毕欧特氏呼吸;库斯茂尔氏呼吸;呼吸困难;罗音;捻发音
第六章 消化系统的临床检查
1、饮食状态的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口腔的内部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3、流涎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食道的临床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5、腹部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6、瘤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7、网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8、瓣胃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9、真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10.排粪动作的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11、粪便的感观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2、名词解释
异嗜;便秘;腹泻;失禁自痢;里急后重;反刍减弱
第七章 泌尿系统的临床检查
1、排尿次数增多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排尿次数减少或不排尿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3、名词解释
少尿;无尿;尿潴留;排尿失禁;排尿痛苦;尿淋沥
第八章 神经系统检查
1、强迫运动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3、痉挛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瘫痪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5、外周性瘫痪和中枢性瘫痪如何鉴别?
6、名词解释
强迫运动;共济失调:痉挛;瘫痪:
第九章 家禽的临床检查
1、家禽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2、家禽的临床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 血液的检查
1、家禽、猪、大动物的采血的部位是什么?
2、采血的部位应注意什么?
3、常用抗凝剂的种类、抗凝特点和应用是什么?
4、血常规检查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5、贫血如何进行分类?
6、何为核指数?
7、白细胞的种类、意义是什么?
8、名词解释
核指数;贫血;
第十一章 尿液的常规检查
1、尿液采集的方法是什么?有何优缺点?
2、尿液感光检查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3、尿液化学检查的内容、原理、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尿液的无机沉渣有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5、尿液的有机沉渣有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6、红尿的鉴别
7、血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8、Hb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9、名词解释
尿管型;沉渣;
第十二章 血液临床生化检验
1、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的内容有什么?
2、CO2检查的临床意义?
3、血清酶的来源是什么?
4、血清酶的检查的方法是什么?
5、血清酶的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第十三章 肝功能的检查
1、肝功能不全的定义是什么?
2、肝功能检查的用途和不足是什么?
3、通过肝功能检查如何区别三种黄疸?
4、肝功能检查的酶种类有什么?
5、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6、下列英文缩写代表是什么?
ALP;γ-GT;ARG;ChE; ALT; AST;ARG;CPK;LDH
第十四章 特殊检查
1、血压检查基本方法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2、中心静脉压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心电图的定义、导联的方法、各个波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4、超声的特点、超声仪的类型、临床应用分别是什么?
5、CT检查的特点是什么?
6、MIR的特点是什么?
7、内腔镜的诊疗特点是什么?
8、名词解释
中心静脉压;心电图;导联;P波;QRS;T波;P-R间期;S-T段;Q-T间期;P-P(R-R)间期;多普勒效应;实质性平段;液性平段;衰减平段;CT;磁共振成像
第十五章 群体检查
1、群体检查基本方法是什么?
2、群体检查方法是什么?
3、群体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4、如何从群体发现有病个体的依据是什么?
5、猪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6、牛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第十六章 建立诊断方法
1、建立诊断的步骤是什么?
2、鉴别诊断的方法是什么?
3、名词解释
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
第二部分 模拟试卷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 症状
2. 期外收缩
3. 里急后重
4. 核左移
5. 超声诊断
二:填空题(10分,每个空格0.5分):
1.临床上眼结膜颜色改变的种类有: 、 、 和 .。
2.胸部叩诊出现水平浊音是 病的特征。
3.强迫运动的临床表现形式: 、 、 和 .。
4.病畜流铁锈色鼻液,提示患 病。
5.猪、乳牛、水牛、羊、鸡的正常体温范围分别是(℃): 、 、
、 、 。
6.整体状态检查内容包括有: 、 、 、 。
7.初生家畜粪便的正常颜色是 。
三:单项选择题(15分,每小题1分):
1.牛羊的正常瘤胃蠕动次数(次/分)分别是 。
A.2~5;2~4 B.1~3;2~
2.群畜禽的一般检查主要靠 方法进行。
A.问诊,调查和了解
B.病理剖检,病原确定
C.最好在喂料时进行时,尽量不惊动畜禽群下视诊
D.一问二视三测四听五检查
3.正常家畜的肺部瘤胃上部的叩诊分别是 。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 清音,鼓音 D.鼓音, 清音
4.毕氏呼吸的特点是 。
A.深大呼吸与暂停交替出现 B.呼气和吸气均费力,时间延长
C.由浅到深再至浅,经暂停后复始 D.呼吸深大而慢,但无暂停
5.脉搏的虚实是指 。
A 血管的充盈度
B触诊时脉搏对手指抵抗力的大小
C触诊时脉搏将手指抬起的高度
D脉动与检查手指接触时间的长短
6.伪性颈静脉波动,手指压迫颈静脉中部出现 。
A.近心端远心端的搏动消失
B.近心端远心端的搏动均不消失
C.近心端的搏动不消失, 远心端的搏动消失
D .近心端的搏动消失, 远心端的搏动不消失
7.皮下浮肿气肿(气不多时)触诊感觉分别是 。
A.捏粉样,波动 B.捻发样,坚实
C.捏粉样,捻发样 D.捻发样,捏粉样
8.肺部听诊时,随呼吸过程出现空瓮呼吸音,这说明在 部位。
A. 毛细支气管 B.支气管
C.肺泡 D.肺部有大空洞
9.心包拍水音是 的特征症状之一。
A. 渗出性心包炎和心包积水 B.渗出性胸膜炎
C.纤维素性胸膜炎 D.纤维素性心包炎。
10.牛尿比重的测定时,二份尿样温度分别是
A 1.026;1.023 B 1.028;
11.怀疑家畜尿道有出血,临床选用三杯尿试验来判定出血部位,若 说明膀胱出血。
A 第一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 B 第三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
C 第一杯,第二杯均有血,第三杯无血 D三杯均有血
12.瑞氏染色时,嗜酸性白细胞胞浆颗粒染成 。
A. 粉红色 B 红色 C 黑色 D 蓝色
13.弛张热的热度变化特点是 。
A. 高于正常体温,昼夜间变动范围不超过1℃
B. 高于正常体温,昼夜间变动范围超过1℃
C. 发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地相互交替
D. 发热期高于正常体温2℃
14.检查牛的食道,网胃,瓣胃,鸡的嗉囊应分别在 侧。
A右,左,左,右 B 左,左,右,右 C 右,右,左,右 D左,右,右,左
15.直肠检查属于 方式。
A抚摸触诊 B内部触诊 C切入触诊 D冲击触诊
四: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
1.心脏听诊时,出现缩期杂音,说明了 。
A.二,三尖瓣闭锁不全 B 房室口狭窄
C主,肺动脉口狭窄 D主,肺动脉口闭锁不全
2.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
A有效血容量 B心脏力量
C左心房内的压力 D血管张力的大小
3.家畜心电图检查常用的导联有 。
A. 胸导联 B 标准导联
C加压单极导联 D. A-B导联
4.肺部叩诊出现浊音或半浊音,说明 。
A肺部组织含气量减少或实变 B肺部组织弹性降低,气体过度充盈
C肺内有实体组织形成 D 肺部与胸膜粘连增厚
5.直肠内测定体温时,一定要做到 。
A体温计用前必须先看水银柱是否低于
B测定时间3--5分钟
C抽出体温计,消毒后读数
D把水银柱甩低于
6.多尿是指 。
A .24小时总尿量增多
B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
C.排尿次数增多不明显,而每次尿量增多
D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并不减少
7.肝功能检查时,浊度试验的发生与血清中蛋白质的质与量有关,其中白蛋白,球蛋白的作用分别是 。
A 白蛋白促进絮状产生 B 白蛋白抑制絮状产生
C球蛋白促进絮状产生 D 球蛋白抑制絮状产生
8.外周性瘫痪的特点有 。
A 肌肉紧张性增高
B 肌肉紧张性减弱
C 腱反射减弱,肌营养不良
D腱反射亢进,肌肉萎缩发展缓慢
9.动物营养不良的标志是 。
A皮肤弹性降低
B躯体矮小,发育程度与年龄不相称
C被毛逆立,蓬松,无光泽D被毛蓬松,无光泽,换毛迟缓
10.肌肉变性,损伤或坏死时,哪些血清酶水平会升高 。
A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B肌酸激酶
C乳酸脱氢酶 D淀粉酶
五: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
1. 家畜个体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 心脏听诊时,第一心音的特点是什么?
3. 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4. 血红尿白尿的特征有哪些?
5. 尿潜血检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六:问答题(20分,第1,2题任选一题,8分;第3题12分)
1. 叙述瘤胃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叙述视诊在个体临床检查的应用范围。
3. 动物脱水有哪些临床表现?有哪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证之。
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14分,每小题2分):
1、 预后:
2、 异嗜:
3、 尿管型:
4、 论证诊断法:
5、呼吸困难:
6、强迫运动:
7、心电图:
二:填空题(10分,每个空格0.5分):
1、眼结膜潮红的临床表现形式有: 、 和 。
2、胸部听诊出现胸膜摩擦音是 病的特征。
3、排尿次数减少或不排尿的临床表现形式: 、 、
、 、DDDDDD。
4、流铁锈色鼻液,提示病畜患有 病。
5、猪、奶牛的正常体温范围分别是(℃): 、 。
6、共济失调改变的形式有: 、 。
7、初生仔猪粪便的正常颜色是: 。
8、猪的采血部位是: 、 。
9、P波代表是: 。
10、牛脉搏检查的部位是: 、 。
三: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
1:正常瘤胃蠕动听诊的声音是 。
A. 捻发音 B. 雷鸣音 C. 流水声 D. 含漱音
2:心脏听诊时出现第二心音增强,说明动物 。
A、大失血、失水 B、主动脉口狭窄
C、胸腔有大量渗出物 D、动脉根部血压升高(如左心肥大、肾炎)
3:正常家畜的肺部、瘤胃上部的叩诊分别是 。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 清音,鼓音 D.鼓音, 清音
4:毕氏呼吸、陈施二氏呼吸常见于 。
A、心功能不全 B、情绪激动 C、呼吸中枢功能障碍 D、喉炎
5:桶状胸可见于 。
A、 肺结核 B、肺气肿 C、两侧胸腔积液 D、两侧大叶性肺炎
6:炎症处于发展期,ESR检查结果的特点是 。
A、增快 B、趋于正常 C、恢复正常 D、时高时低
7:皮下浮肿、气肿(气不多时)触诊感觉分别是 。
A、捏粉样,波动 B、捻发样,坚实
C、捏粉样, 捻发样 D、捻发样,捏粉样
8:肺部听诊时,随呼吸过程出现罗音,这说明在 部位。
A 、毛细支气管 B、支气管 C、肺泡 D、肺部有大空洞
9:阻塞性黄疸检测结果是
A、总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
B、总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降低;
C、总胆红素降低,直接胆红素增高;
D、总胆红素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
10: 通过脱Ca抗凝作用、常用于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分类,血清不能用于Ca、Na的测定,临床配制的浓度10%,2滴可以使5mL血液不凝固。具有以上特征的抗凝剂是 。
A、肝素 B 、 双草合剂
C、 EDTA二钠 D 、 柠檬酸钠
11:临床怀疑家畜泌尿器官有出血,选用三杯尿试验来判定出血部位, 若第三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说明 出血。
A 、膀胱 B 、肾脏 C 、尿道 D、肾盂
12:瑞氏染色时,嗜酸性白细胞胞浆颗粒染成 。
A、粉红色 B、 红色 C、 黑色 D、 蓝色
13:水肿、大量蛋白尿常见于 。
A、 营养不良性水肿 B、肾源性水肿
C、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D、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14:按照显示回声的方式进行分类,B超属于 。
A、辉度调制型 B、 多普勒效应
C、等深显示 D、幅度调制型
15:直肠检查属于 方式。
A、抚摸触诊 B、内部触诊 C、切入触诊 D、冲击触诊
16:中度脱水的失水量为体重的 。
A、2~4% B、4~8% C、8~10% D、>12%
17:嗜中性细胞的成熟核是: 。
A、髓细胞 B、分叶核 C、杆状核 D、 幼稚型
18:血压的国际单位是: 。
A、 Kpa B、 mmHg C、cmHg D、 pa
19:尿液加热有沉淀,加酸还有沉淀,说明尿液 。
A、蛋白质 B、潜血 C、葡萄糖 D、草酸盐
20:嗜酸性细胞数量大量增加,表明动物机体可能有: 。
A、炎症 B、病毒感染 C、寄生虫病 D、尿毒症
四: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1:心音的强度取决于 。
A、循环血量及分配状态 B、心肌的收缩力量
C、传递过程的介质状态 D、心脏瓣膜的性状及其振动能力
2:临床进行叩诊检查时,一定要做到 。
A、 必须保持安静; B、叩诊板紧贴皮肤
C、使用腕部力量进行叩诊,用力均匀;
D、叩诊力量要根据检查器官的解剖而定;
3:肝功能检查时, 说明肝脏有损害。
A、 总蛋白减少 B 、白蛋白减少
C、球蛋白增多 D 、A/G(白蛋白/球蛋白)倒置
4: 骨骼肌疾病生化检测相关酶是 。
A、CPK B、AST C、 LDH D、ALT
5:精神状态改变的临床的判定标准是: 。
A、可通过动物面部表情或神态;
B、眼、耳、尾、四肢和皮肌的活动;
C、身体的姿势; D、对各种反应的动作。
五:简答题(31分)
1、排粪动作异常的临床症状有哪些?(5分)
2、心脏听诊出现器质性杂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6分)
3、肺部听诊出现捻发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5分)
4、血红尿白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5分)
5、群体检查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5分)
6、触诊在个体临床检查的应用范围有哪些?(5分)
六:问答题(10分)
根据临床诊断学的知识,你认为家畜脱水有哪些临床表现? 有哪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证之。
五:附加参考试题: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试卷
考试科目:兽医基础 考试代码334 报考专业: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注:本科目包含五部分,分别是动物学,兽医病理学,兽医生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
考生可任选其中两部分作答,每部分75分
第四部分 兽医药理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抗菌药后效应
2, 药物生物利用度
3, 抗菌效应
4, 二重感染
5, 首过效应
二,简答题
1, 药物不良反应有那些?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那些?
3, 糖皮质激素的功能与使用注意事项?
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 写出临床上常见的几种起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
三,论述题:
1, 某一蛋鸡场被确认为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恩诺沙星与安乃近进行治疗,试述(1)两种药物的功能与作用机制?(2)如果该蛋鸡对恩诺沙星耐药,请写出一类不同的药物或药物组合并论述其合理性。
第五部分 兽医临床诊断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供济失调
2, 血清
3, 瘫痪
4, 湿罗音
二,写出以下症状示病意义
1, 异嗜
2, 脑瘫
3, 流筵
4, 呼吸延长
四,问答题(可以任选其中3道作答)
1, 听诊的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2, 眼结膜的检查内容与示病意义?
3, 结合实践写出诊断法在猪病或禽病方面的诊断应用或意义?
4, 某一猪场发生群发性腹泻,写出你诊断思路。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复试科目预防兽医学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英译汉或汉译英,并做解释,共50分,共20个)
1. epitope 2.endogenous antigen 3.immunilogical suirveilane 4.anthranx toxin
5. later infection 6.IFN 7.biosecurity 8.APC 9.保虫宿主 10.协同凝集试验
11.清除性免疫 12.菌落 13.选择培养基 14.内毒素
二.问答(15道任选10道,共100分)
1.什么是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图示抗体单体结构?
2.B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成熟过程?
3.什么是MHC?MHC的结构?并做解释。
4.试设计一种ELASA的方法原理。
5.什么是疫苗?试述3种新型疫苗的设计原理。
6.细菌的生长曲线?并做解释。
7.鸡马立克的特征性病变与实验诊断方法?
8. 写出5种以上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传染病?怎样鉴别?
9. 病毒的复制过程?双股DNA病毒的复制?
10. 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有那些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11. 写出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怎样鉴别?
12. 刚第弓形虫生活史?
13. 写出10种以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吸虫病3种,绦虫2种,线虫2种,原虫3种。
14. 试述鸡新城疫APC的过程?
15. 试述鸡球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 |
一、概述 |
1.机体功能与环境 |
(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 (2)稳态的概念 |
| |
2.机体功能的调节 |
(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 |||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 |
| |
2.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 |||
三、血液 |
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
(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 (2)血液的理化性质 |
| |
2.血浆 |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的功能 (4)血浆渗透压 | |||
3.血细胞 |
(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5)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 |||
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4)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 |||
四、血液循环 |
1.心脏的泵血功能 |
(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2)心脏泵血过程 (3)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指数的概念 |
| |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
(1)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2)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4)心音 |
| ||
3.血管生理 |
(1)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 |||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 |||
五、呼吸 |
1.肺通气 |
(1)胸内压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3)肺容积和肺容量 (4)肺通气量 |
| |
2.气体交换与运输 |
(1)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 |||
3.呼吸运动的调节 |
(1)神经反射性调节 (2)体液调节 | |||
六、采食、消化和吸收 |
1.口腔消化 |
(1)马、牛、羊、猪和犬的采食方式 (2)唾液的组成和功能 |
| |
2.胃的消化功能 |
(1)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2)反刍与嗳气 (3)胃液的主要成份和功能 (4)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 | |||
3.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
(1)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2)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 (3)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的基本原理 | |||
4.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
(1)胃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 (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 |
| ||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
1.能量代谢 |
(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
| |
2.体温 |
(1)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 (2)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 | |||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1)有效滤过压的概念 (2)原尿形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
| |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
(1)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 | |||
3.尿生成的调节 |
(1)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 |||
4.尿的排出 |
(1)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2)排尿反射 | |||
九、神经系统 |
1.神经元活动的规律 |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3)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
| |
2.神经反射 |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及特点 | |||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1)感受器的概念 (2)脊髓、丘脑与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成 | |||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1)脊髓反射 (2)肌紧张、腱反射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 |||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 | |||
十、内分泌 |
1.概述 |
(1)激素的概念及分类 (2)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的概念 |
| |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
(1)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 |||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
(1)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
| ||
4.甲状腺激素 |
(1)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调节方式 | |||
5.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
(1)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降钙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 |||
6.肾上腺激素 |
(1)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 | |||
7.胰岛激素 |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 |||
8.松果腺激素与前列腺素 |
(1)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功能 (2)前列腺素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 |||
|
9.胎盘激素 |
(1)胎盘激素的分泌及其主要功能 | ||
十一、生殖和泌乳 |
1.雄性生殖生理 |
(1)睾丸的主要功能 (2)雄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 (3)雄激素分泌的调节 |
| |
2.雌性生殖生理 |
(1)卵巢的主要功能 (2)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的调节 | |||
3.泌乳 |
(1)乳的生成过程及其调节 (2)排乳及其调节 | |||
基本题型
1、名次解释;2、填空;3、简答题;4、分析论述题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大纲
1.绪言
了解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2.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2.1问诊的概念,内容,问诊的注意事项。
2.2 视诊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2.3 触诊的方法,应用范围。
2.4 扣诊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基本的扣诊音。
2.5 听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
3.整体及一般检查
3.1 整体状态的观察:体格发育、营养程度、精神状态、姿势、运动与行为的检查。
3.2表被状态的检查:被毛的检查,皮肤的检查,皮下组织的检查。
3.3可视黏膜的检查:可视黏膜检查的意义,方法,常见病理变化。
3.4浅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的浅在淋巴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3.5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测定:各种动物体温,脉搏和呼吸数测定的方法和正常参考值,发热的类型。
4.头颈部检查
4.1头部检查:检查内容,头部外形检查,耳的检查,眼的检查,鼻的检查 ,副鼻窦的检查,咳嗽的检查,上呼吸道杂音,口腔检查,
4.2 颈部检查:检查内容,颈部的一般检查,咽和食管的检查,喉及气管检查,颈静脉的检查。
5. 胸部及胸腔器官的检查
5.1 胸廓和胸壁的检查:胸廓和胸壁的视诊和触诊,常见病变。
5.2 肺和胸膜腔的检查:视诊,扣诊和听诊。
5.3 心脏的检查:心脏的视诊,触诊,扣诊和听诊
6.腹部及腹腔器官的检查
6.1 腹部的一般检查:腹壁的视诊和触诊
6.2胃肠检查: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真胃和肠的检查,马属动物胃肠检查,猪胃肠检查,小动物胃肠检查。
6.3 直肠检查:意义和方法。
6.4 肝、脾的检查
6.5 排粪动作及粪便感观检查
7.脊柱及肢蹄的检查
7.1 脊柱的检查:脊柱的视诊和触诊。
7.2 肢蹄的检查:肢蹄的一般检查,肢蹄运动功能检查。
8.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8.1泌尿器官检查:肾脏检查 ,膀胱的检查,尿道的检查。
8.2外生殖器官检查:雄性生殖器官检查,雌性生殖器官检查。
8.3排尿动作及尿液感观检查:排尿动作检查,尿液感观检查。
9. 神经系统检查
9.1精神状态的检查
9.2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9.3运动机能的检查
9.4感觉机能的检查
9.5反射机能的检查
10.血液学检验
10.1 血液样本的采集与抗凝
10.2 常规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
10.3 血液生化检验
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检验的原理、方法诊断意义;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心肌损害指标和胰脏损伤指标的诊断意义。
11.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检验
11.1尿液检验:尿液的采集和保存,尿液化学性质检查,尿沉渣检查。
11.2粪便检验: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
11.3 浆膜腔液检查:浆膜腔液的采集和保存,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12. 建立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症状、诊断、预后的概念,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建立诊断的步骤。
三:新疆农大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兽医免疫学》科目建议复习重点内容:
《兽医免疫学》主要考察考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免疫血清学技术等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基本因素;了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并熟悉5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掌握补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变态反应类型。
掌握常见的免疫血清学技术,如凝集性实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并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抗感染免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以及各类新型疫苗的基本概念;了解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熟悉各类疫苗的特点,了解其使用方法;熟悉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在生产实践中知道如何避免免疫失败。
也应掌握常见 免疫学英文缩写及含义,比如APC,Ag,Ab.等。
四:兽医免疫学考研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 试述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的特性有何不同?
答: 参考课本
3. 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1.抗体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H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铰链区构成。
4.L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5.可变区(V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
6.恒定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羧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
7.超变区
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
8.骨架区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该区域不与抗原分子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也较稳定。
9.连接链(J链)
为免疫球蛋白中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
10.分泌片
是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Ig单体分子,并与J链共同组成分泌型Ig,起到抵抗蛋白酶消化的作用。
11.功能区
构成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的四条多肽链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几个球形结构,并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这些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球型结构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每条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L)。IgG、l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IgM和IgE重链有四个CH,即多一个功能区CH4。
12.铰链区
指免疫球蛋白重链CHl和CH2功能区之间的区域。含大量脯氨酸,具有弹性。适于与抗原结合,也与补体活化有关。
13.同源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及MHC分子等的功能区中某些氨基酸具有共同重复性、结构的相似形和功能的一致性,故称为同源功能区。
14.Ig超家族
鉴于功能区具有同源性的特性,将Ig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MHC的I类和Ⅱ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Ig超家族。
15.Fab段
即抗原结合片段。用木瓜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Pc段。Fab段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近氨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族特异性结合。
16.Fc段
即可结晶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Fc段。Fc段含有两条重链羧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活化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等生物学功能。
17.F(ab")2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可得到一个F(ab") 2段和一些小分子肽pPc。F(ab")2段含有两个与Fab相类似的片段,仅其中重链部分的多肽链较Fab段的重链稍长一些。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18.PFc’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得到的类似Fc段的小片段,并且继续被水解成的小分子多肽,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
19.同种型(isotype)
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20.同种异型(allotype)
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于抗原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I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
21.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22.杂交瘤技术
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2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由单个B细胞克隆或其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一、简述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主要生物学功能。
重链和轻链内,每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亚单位,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链内相距约60个氨基酸的两个半胱氨酸组成一个环肽,这种球形结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称为Ig功能区。IgG、IgA和IgD的H链有四个球形结构,分别为VH1,CH1,CH2,CH3;IgM和IgE有五个球形结构,即多一个CH4。以IgG为例,各功能区的功能:
VH和VL是抗原决定簇结合位点。
CH1和CL是Ig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CH2是补体结合位点,参与活化补体、通过胎盘。
CH3与某些细胞Fc受体(FcR)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如IgGCH3与MΦFc受体 结合,起促进吞噬的调理吞噬作用。
另外,IgE的CH4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I型变态反应。
绞链区(hinge region):在CH1和CH2之间,由约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能自由折叠区。该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因而使Ig分子易发生变构作用,由“T”向“Y”型。
①Ig分子变构有利于抗原结合部位与不同距离的特异性抗原互补结合。
②易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活化创造了条件。
③展开的链也易受蛋白酶水解而断裂成较小的片段。
二、比较5类免疫球蛋白主要特点。
参考课本
三、简述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如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感染相应靶细胞。2.激活补体。IgM、IgG和相应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集的IgA、IgG4和IgE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3.通过Fc段结合细胞。多种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IgM、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以介导调理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ADC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4.IgG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也可通过初乳被动免疫新生儿。5.具有抗原性,Ig分子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免疫原性。独特型网络能够进行反馈调节,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
四,变态反应类型及各自特点
参考课本
五,补体
1.补体:是一组对56℃敏感的物质。已知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近40种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受体所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名补体系统。这些分子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遵循一定规律活化后,产生细胞裂解、促进吞噬或引起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结果或者增强机体抗微生物感染能力,或者引起机体免疫损伤。
2.补体经典途径: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
3.C4b2b:是由C1酯酶裂解C4和C2产生的裂解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的稳定复合体,具有裂解C3活性,所以被称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4.C4b2b3bn:是多个C3b与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b(C3转化酶)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裂解C5活性,所以是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5.膜攻击复合体:是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细胞裂解。
6.替代途径:是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如酵母多糖)结合而启动补体(C3―C9)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又称旁路途径,或第二途径。
7.C3bBb:是在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激活物表面的C3b与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的Bb结合形成复合物,即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
8.I因子:亦称C3b灭活因子,能使C3b和C4b裂解灭活,从而对经典和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限定抑制作用。
9.H因子:能辅助I因子灭活C3b,并能竞争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也能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促进替代途径C3转化酶衰变灭活。
10.P因子;亦称备解素,可与C3bBb结合使C3bBb趋于稳定,减慢衰变。
11.补体受体:是细胞膜上能与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一种表面糖蛋白。
12.免疫粘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
1.试比较两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均在激活物存在的情况下,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依次活化,并以C3作为枢纽,通过C56789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溶解破坏靶细胞。两条激活途径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三方面:(1)激活物不同。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为抗原与抗体(IgM或IgG1-3)形成的复合物;而旁路途径的激活物为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2)参与成分不同。经典激活途径的参与成分为C1-C9,并需Ca2+、Mg2+,而且C3转化酶为C4b2b,C5转化酶为C4b2b3b;而旁路激活途径为C3、C5-C9,以及D因子,B因子和P因子,只需Mg2+,并且C3转化酶为C3bBb(p),C5转化酶为C3bnBb(p)。(3)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不同,经典激活途径是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而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2.何谓免疫调理作用?其机制如何?
免疫调理作用是指通过吞噬细胞表面存在的FcγR和C3b受体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具有免疫调理作用的物质有抗体和补体。IgG类抗体同细菌等抗原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FcγR结合,有利于吞噬;补体C3b的一端可同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可结合吞噬细胞的C3b受体,从而促进吞噬作用。
3.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可引起何种生物学效应?
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C2a、C3a、C4a、C5a、C3b、C4b等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其生物学效应是:
C3b--调理吞噬作用;
C3b、C4b------免疫粘附作用;
C2a、C4a―激肽样作用;
C5a、C3a、C4a--过敏毒素作用;
C5a、C3a--趋化作用。
4.简述C3b的灭活机制?
C3b的灭活主要可通过两种因子,即I因子和H因子起作用。
I因子(又称C3b灭活因子,C3bINA)能裂解C3b的α链,形成无活性的iC3b,从而使C4b2b及C3bBb均失去结合C3b的能力,不能形成C5转化酶;该因子又能分解细胞膜上的C3b成为C3c和C3d,从而破坏C3b的功能,阻碍后续反应的进行。H因子对I因子有辅助作用,可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的结合,使Bb从C3bBb中解离,促进C3b的灭活。
1.TH1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2、IFN-g、TNF-b等细胞因子,辅助抗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免疫效应、功能。
2.TH2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对体液免疫应答起辅助作用,如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和吞噬细胞非依赖性的防御功能(指对寄生虫感染和对过敏原的反应)。
3.Ts细胞:即抑制性T细胞,是CD8+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其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反应。
4.CTL(Tc):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亚群,表达CB8分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识别抗原具有MHC-I类分子限制,在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和抗肿瘤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5.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性亚群,表达CD4分子和TCRαb,识别抗原受MHC- II类分子限制,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具有辅助性和效应性功能。
6.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是表达在B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成熟B细胞一般表达有单体IgM和IgD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识别抗原。Smlg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标志。
7.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8.抗原递呈作用:指单核―巨噬细胞等一些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作用。
9.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等。
1.试述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的微环境及成熟过程。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部位。胸腺为T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葡糖胺等)和细胞因子(如IL-1、IL-2、IL-7、GM-CSF等)组成。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是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同区域微环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1)主要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来自骨髓的T祖细胞(有特定向T细胞系分化能力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后迅速分化,首先表达CD2分子,但TCR,CD3,CD4,CD8均为阴性,此为发育早期阶段的T细胞,称“双阴性” (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被膜下区。 “双阴性”细胞随着向皮质移行,继续发育,表达有TCR((、CD3、CD4和CD8分子,此时称为“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质区。 “双阳性”胸腺细胞到达皮质深区,继续发育,经历一个自身选择(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变成TCR+、CD3+、CD4+成TCR+、CD3+、CD8+的“单阳性”(CD4+或CD8+)胸腺细胞,即为发育成熟的T细胞。成熟T细胞经髓质进人血流到达其他外周淋巴组织。
(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Ⅱ类或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的CD4+或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亡(apot~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CD8+T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Ⅱ类或I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Ⅱ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
2.试述辅助性T细胞的特性与功能。
辅助性T细胞的表型主要为CD3+CD4+TCRαβ,接受抗原刺激具有MHC―Ⅱ类分 子限制性。辅助性T细胞主要包括TH0细胞,THl细胞和TH2细胞。TH0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可表达IL-12、IL-4等细胞因子受体,在相应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l或TH2细胞,TH1细胞分泌以IL-2,IFN-γ和TNF-β为主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以IL-4,IL-5,IL-6,IL-10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THl和TH2细胞亚群间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互相转换(即细胞漂移)。
3.简述NK细胞的杀伤机制?
NK细胞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NK细胞与靶细胞的直接接触作用,依赖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NK细胞上的CD2、LFA-1和靶细胞上的CD58、ICAM-1)相互结合,释放NK细胞毒因子和穿孔蛋白等破坏靶细胞。其二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即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l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Ⅲ(CDl6)结合,使NK细胞活化,杀伤靶细胞。
4.单核吞噬细胞在保护性免疫和免疫病理发生中如何起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包括有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不但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也参与免疫病理的发生。
单核吞噬细胞在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下:(1)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它们能吞噬和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处理清除损伤及衰老的细胞,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当抗原物质结合抗体和补体后,更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摄取处理。(2)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吞噬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绝大多数抗原(TD―Ag)都须经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后,才能以膜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由巨噬细胞递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细胞,并在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参与下,启动T细胞活化,激发免疫应答。(3)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FN、TNF、PG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他免疫学效应。
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病理发生中主要在超敏反应的病理损伤中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1)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相应受体(FcγR,C3bR)与组织细胞结合;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另外,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一些生物活性介质,使固定的组织细胞溶解破坏(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参与Ⅳ型超敏反应。在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产生的细胞因子 (如IFN-γ)可活化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IL-1,IL-12,IL-6,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前列腺素等,在高浓度时可加剧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的细胞损伤。
1.细胞因子:
是由细胞分泌的―组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
2.单核因子:
由单个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3.生长因子: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
5.白细胞介素:
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6.淋巴因子:
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7.自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8.旁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9.干扰素(IFN):
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故得此名。根据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IFN―a,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g,主要由T细胞产生。又根据生物活性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京和Ⅱ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包括IFN--a和IFN―b可由病毒或多聚核苷酸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Ⅱ型干扰素包括IFN―g,可由有丝分裂素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抗病毒作用较弱。
10.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
11.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指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质(如IL-8、MCP-1等),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1.试述干扰素来源及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IFN)有I型和Ⅱ型干扰素两大类。I型干扰素有两种,即a-干扰素(IFN―a)和b―干扰素(IFN―b)。前者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成纤维细胞产生,两者也可由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g―干扰素(IFN―g),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
两种类型干扰索的生物学活性分述如下:
I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①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抑制病毒感染或扩散;②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Tc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促进病毒从宿主体内清除和产生抗肿瘤作用;③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其生长受到抑制。(2)参与免疫调节作用,促进MHC―I、Ⅱ类分子表达,但作用较弱,
Ⅱ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与I型干扰素的②、③类似,但作用较弱;(2)免疫调节作用①促进APC(s)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递呈能力;②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NK细胞和Tc细胞的杀伤活性;③抑制THO细胞向TH2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对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下调作用;④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进白细胞穿过血管到达炎症区域。
2.目前知道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哪些?其功能如何?
目前已知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于有多种,其中主要有:
(1)IL-3,可刺激骨髓多系未成熟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GM-CSF,可刺激粒细胞和单核细脑的分化成热。
(3)M-CSF,可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成熟。
(4)G-CSF,可刺激粒细胞的分化成熟。
(5)EPO,可刺激红细胞成熟。
(6)IL-7.可刺激前B细胞分化成熟。
(7)IL-11,可刺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
(8)干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多种造血前体细胞分化成熟。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简称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是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
4.HLA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HLA的多态性产生是由于HLA复合体的每个基因位点均为复等位基因,并均为共显性所致。
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③均可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1.免疫应答:
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MHC限制性:
是指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T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的MHC分子。
3.迟发型超敏反应:
是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主要为TH1细胞。
1.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是指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表现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是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的抗体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长(接触抗原1~2周后产生抗体);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以IgM为主;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免疫应答是机体再次接触同样抗原时的应答,其特点为潜伏期短;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以IgG为主;抗体亲和力高。
2.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可分为两大类,(1)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正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从而对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受,是指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 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为抗体。因为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故称体液免疫或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故称细胞免疫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1)特异性杀伤:CTL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
(2)杀伤机制:
A. 分泌型杀伤:活化的CTL通过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CTL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其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使水分进入细胞,靶细胞裂解坏死;颗粒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的跨膜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B.非分泌型杀伤: 活化的CTL表达Fas配体(FasL),靶细胞膜表达Fas分子,FasL与Fas相互作用,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3) 高效杀伤:杀伤靶细胞的CTL本身不受损伤,可以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5.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已形成免疫耐受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不发生免疫应答,但对其它抗原仍有免疫应答能力。
1.免疫耐受研究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1)免疫耐受的消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不应答,导致感染发生或肿瘤形成。
(B)免疫耐受的破坏:发生自身免疫病。
(2)免疫耐受的积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防止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控制自身免疫病发生;减轻超敏反应的损伤。
(B)免疫耐受的破坏: 有利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作用。
2.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
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
3.比较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
相同点:免疫耐受对抗原刺激不应答,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对抗原刺激不应答或应答低下。
不同点:免疫耐受的不应答是针对同样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不应答或应答低下是针对多种不同的抗原,无抗原特异性。
1.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性质、强度、范围和终止,使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2.独特型:是指存在于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诱导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产生或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1.简述Th1细胞和Th2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TL的活化、增殖和成熟,并且诱导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Ig的生成和类型转换,从而实现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Th1细胞分泌的IFN-γ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等抑制Th1细胞的功能,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维持免疫平衡。
2.简述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协助其他T细胞的活化、增值和分化,促进和增强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正向调节作用,CD4+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Ts细胞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和过度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TC细胞(CTL)可以杀死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APC,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3.简述抗体产生过程中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存在独特型决定簇,可以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或使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
从分子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产生抗体Ab1,Ab1在结合抗原的同时,又以其独特型决定簇诱导Ab2(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继而产生Ab3、Ab4……Abn,Ab2可抑制Ab1,免疫反应被抑制,Ab3可抑制Ab2,有利于Ab1的产生,Ab4抑制Ab3,于是Ab2产生,从而抑制Ab1,如此反复形成独特型和抗独特型互相刺激又互相制约的调节网络。(见图11-2)
从细胞水平来看,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分泌抗体,活化的抗原反应细胞激活抗独特型组,抗独特型组抑制抗原反应细胞活化,同时内影像组刺激抗原反应细胞活化,非特异平行组激活抗独特型组,如此这般,抗原反应细胞和内影像组促进免疫应答的产生,抗独特型组和非特异平行组对免疫应答起着负向调节作用。
总之,针对抗原的刺激,机体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使抗体的产生处于适度水平,既能够清除相应的抗原,又不损伤机体的组织细胞,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4.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何对免疫应答发挥调节作用。
在免疫细胞膜上或胞内存在许多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如ACTH受体、β-内啡肽受体、脑啡肽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的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相应受体,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但是免疫系统不是被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免疫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激素样物质、神经递质样物质,它们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的改变。因此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机制,它们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试述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超敏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特点
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可能导致的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特异性IgE类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再次进入的相同的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临床症状。其特点是:(1)发生快,消失快,一般为可逆性反应;(2)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Ⅱ型超敏反应是IgG或IgM与细胞表面本身的抗原或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抗原、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其特点是出现对机体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所以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所致。如果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机体清除,将可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肤或滑膜等组织中,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等炎症介质,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Mφ的参与下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通过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2.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后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均属于I型超敏反应。青霉素半抗原 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的完全抗原及花粉中的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则变应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膜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贮存的及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表面粘附分子。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由此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以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为主,而过敏性休克则以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为主的改变。
简述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抗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发挥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作用;血脑屏障可阻挡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胎盘屏障可阻止致病菌及其有害产物自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2.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作用清除进入体内的致病菌。
3.正常组织与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配合其他抗菌因素发挥杀菌作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和乙型溶素。
中和反应
毒素、病毒、酶、激素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导致毒性或传染性等生物活性的丧失
1. 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有何异同点?
答:直接凝集反应的玻片法和试管法都是利用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作凝集试验。玻片法是一般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是定性试验,而试管法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是定性又定量试验。
2.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有何不同?
答:间接凝集反应是用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微球载体(红细胞、乳胶等)上,形成致敏载体来测定未知抗体,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是将待测的可溶性抗原与已知抗体预先混合充分作用后,再加入结合有相同抗原的致敏载体,以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来判断试验结果.前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有对应抗体,后者试验中发生凝集,表示无对应可溶性抗原。
3.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有何异同点?
答: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的相同点是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发生沉淀反应,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两者不同点是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分析抗原成分;对流免疫电泳是在双向电泳中加入电场迫使抗原、抗体定向移动,敏感性高、快速。
4.三大免疫标记技术有何异同点?
答:三大免疫标记技术的相同点是用免疫标记物标记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敏感性高.不同点是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作标记物来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抗原或抗体,需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有假阳性现象,免疫酶技术是用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检测抗体或抗原,可肉眼观察结果,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比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放射免疫测定是最敏感的免疫标记技术,精确度高,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检测未知抗体,需用同位素检测仪,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定的危害性。
1.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类毒素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使之失去毒性作用。
2.过继性细胞免疫
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过继性细胞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前者是用已知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该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后者是用未经特殊抗原致敏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
3.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4.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因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易被清除,维持时间短暂。
5.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试图以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6.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8.核酸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译系统表达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1.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防止超敏反应:使用抗毒素前,应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试,对阳性者应用脱敏疗法.大剂量应用抗血清,还要防止Ⅲ型超敏反应。
②早期和足量:抗毒素治疗疾病时,必须早期、足量,才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中和其毒性作用,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1 自身免疫: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即产生了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免疫缺陷病: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引起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增殖, 调节和代谢异常, 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临床上表现为易发生反复感染的一组综合征。
试述人类是怎样感染HIV的?
答:HIV感染可损害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1 CD4+T细胞 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功能严重受损,CD4+和CD8+ 细胞比值下降,可能与下列变化有关:
(1)HIV感染导致CD4+T细胞减少:机制为:1)HIV感染引起细胞发生病变而直接杀死感染细胞。2)gpl20或gpl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直接诱导CD4+T细胞凋亡。3)识别病毒肽的CD8+CTL杀死CD4+T细胞。另外,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激活gpl20特异的CD4+CI"L,后者的杀伤作用受MHCⅡ类分子限制,且可通过旁邻者效应,杀伤被感染或未被感染CD4+T细胞,从而使CD4+T细胞数目大大减少。
(2) 感染早期对抗体应答的影响:感染早期产生HIV抗体而无症状者,gpl20与CD4分子结合,可干扰CD4+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患者表现为对破伤风类毒素等抗原无应答。
(3)Thl细胞与Th2细胞平衡失调:HIV感染的无症状阶段以Thl细胞占优势,分泌IL―2刺激CD4+T细胞增殖,同时CD8+T细胞的特异应答表现为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至AIDS期则以Th2细胞占优势,分泌IL4和IL-10抑制Thl分泌IL-2,从而减弱CD8+CTL的细胞毒作用。
(4)HIVLTR的V3区同宿主细胞NF-kB结合:HIV的LTR的V3区序列可与宿主NF-~kB结合,使NF-~kB不能与相应基因调控区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
2 巨噬细胞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在胞内复制,但不杀死细胞,因此巨噬细胞成为HIV的重要庇护所并可导致病毒的扩散。
3 树突状细胞 也是HIV的重要庇护所。
4 B细胞 HIV可多克隆激活B细胞,患者表现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免疫增生病:
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出现异常增生所表现出的免疫病理状态
1 肿瘤抗原
指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和多肽分子的总称。
2 TSA
肿瘤特异性抗原, 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TSA是通过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RA)。
3 TAA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此类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又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但在肿瘤细胞常过量表达。
4 过继免疫治疗
是指向肿瘤患者传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抗瘤免疫效应。
一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有哪些?
答:(一) 体液免疫机制
1. CDC和ADCC:ADCC杀伤效应强于CDC,在体液免疫效应的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
2. 抗体的其他效应机制:
(1)调理作用
(2)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某些肿瘤抗原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增殖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抗体与这些相应肿瘤抗原结合后,发挥阻遏作用。
(二) 细胞免疫的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要作用。
1. CD8+ CTL细胞:活化的CTL特异性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
特点为:特异性,表现为双识别;高效性;两种杀伤机制:分泌型杀伤和非分泌型杀伤。
2. CD4+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如释放IL-2、IFN-γ、TNF、IL-4、IL-5、IL-6等,少数CD4+T细胞凭借TCR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肽-MHC П类分子复合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3. NK细胞:(1)NK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直接杀伤各种肿瘤细胞。(2)ADCC作用。(3)细胞因子(IL-2、IFN-γ等)能够增强NK细胞杀伤作用。
4. 巨噬细胞:(1)ADCC作用。(2)分泌TNF直接破坏肿瘤细胞。(3)直接吞噬和溶解肿瘤细胞。
二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逃逸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
答: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机制众多,其总以肿瘤微环境学说为众多学者接受。
下列因素可能与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有关。
(一) 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低下:1 肿瘤细胞不表达与正常细胞有质或量差别的抗原。(相似性抗原)2 隐蔽性抗原:肿瘤抗原被多糖或纤维蛋白覆盖。3 MHC Ι类分子表达的减少或缺乏。4 抗原加工处理缺陷:如LMP和TAP丢失。5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如肿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ICAM和LFA-3等。
(二) 免疫增强: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封闭因子,遮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封闭因子包括封闭性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溶性肿瘤抗原。
(三) 信号转导缺陷。
(四)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三 简述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答: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基因治疗。
(一)主动免疫疗法
1. 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非特异性刺激因子:常用的非特异性刺激因子有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PV)、左旋咪唑(LMS)等,它们具有促进特异性免疫、增强被动免疫疗效、提高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细胞因子:常用的有IL-2、IL-4、TNF、IFN-γ等。作用见285页。
2.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1)原理:机体接种肿瘤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其效应产物发挥特异性抗肿瘤作用。
(2)肿瘤疫苗的组成:灭活的肿瘤细胞或细胞滤液;抗原肽疫苗;基因工程瘤苗;DC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二) 被动免疫疗法
1. 过继性免疫疗法: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2)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
2. 抗体导向疗法:
(三) 基因治疗
1.同系移植:
两个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个体间的移植,移植后不发生排斥反应。
2.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
移植物取自同种但遗传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移植后移植抗原诱导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移植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上进行的移植主要属此类型。
3.异种移植(xenograft):
移植物取自另一种属个体,由于遗传背景不同,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不能存活。
4.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主要是受者T淋巴细胞识别移植抗原,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攻击和破坏移植物。
5.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当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抑制状态时,移植物内含有较多成熟的供者T细胞,通过识别受者抗原而产生攻击受者的免疫应答。常见于骨髓移植、小肠移植及免疫器官移植。
三:参考试题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试卷
考试科目:兽医免疫学 考试代码:918报考专业: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本科目总分为150分
兽医免疫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
1, 表位
2, 补体
3, 干扰素
4,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5, 单克隆抗体
6, DNA疫苗
7, APC
二,简答题(共10小题,每题6分)
1, 影响抗原抗原性的因素?
2,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3, 什么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4, 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的特点?
5, 制定鸡新城疫的免疫程序?
6, 经典补体系统的过程?
7, 中枢免役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
8, APC 的过程?
三,论述题(每个20分)
1, 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片段及生物学活性?
2, 影响免疫失败的因素及怎样避免?
3, 写出夹心ELASA技术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兽医临床诊断学》课 程习 题 集
编写的说明
本课程习题集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个章节的复习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使同学对本章节的内容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第二部分是由二套考卷组成,目的是同学通过全面复习之后,应用本考卷来检测掌握本课程的水平和程度。
第一部分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析:
症状(symptom)、诊断(diagnosis)、预后(prognosis):
2、《兽医临床诊断学》包括主要内容有哪些?
3、《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是什么?
4、一个科学完整的诊断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5、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问诊的基本内容、特点有哪些?
3、触诊的特点有哪些?
4、叩诊的特点有哪些?叩诊音的种类
5、叩诊音的种类?列出在何种情况时出现?
6、个体检查的程序是什么?
7、病历记录的原则是什么?
第三章 病畜的事先了解和大体检查
1、病畜登记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2、病史询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3、整体检查的内容、判断的标准、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被毛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改变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皮肤肿胀的类型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7、不同动物可视粘膜的颜色是什么?临床上眼结膜改变的种类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8、临床应用于体表淋巴结的检查的淋巴结有哪些?
9、动物的正常体温(℃)、呼吸(次/分)、脉搏(次/分)分别是什么?
10、动物发热应该检查的内容的什么?
11、呼吸和脉搏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2、名词解释:
稽留热;驰张热;回归热;间歇热;不定型热;营养不良;局部失格;黄疸
第四章 循环系统的临床检查
1、心区的叩诊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2、心区的叩诊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二个正常心音的特征?
4、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5、心音节律改变的种类有什么?
6、心音强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名词解释
心律不齐、期外收缩、传导阻滞、心杂音、桶状胸、扁平胸
8、器质性杂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9、器质性杂音产生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0、机能性杂音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11、心外性杂音的种类是什么?
12、动物动脉检查的部位是什么?
13、脉性的种类和临床特征是什么?
14、颈静脉搏动的种类有什么?
第五章呼吸系统的临床检查
1、呼吸动作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上呼吸道的临床检查内容是什么?
3、胸廓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呼吸困难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类型?临床意义
5、正常肺部叩诊区是什么?临床意义?
6、鼻液的检查应注意问题是什么?临床意义?
7、咳嗽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8、肺部叩诊音的改变的种类、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9、正常肺部呼吸音种类、特征是什么?
10、病理呼吸音的种类、临床特征、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11、罗音的种类、产生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2、捻发音的产生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3、水平浊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4、胸膜摩擦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5、名词解释:
间断性呼吸;陈一施二氏呼吸;毕欧特氏呼吸;库斯茂尔氏呼吸;呼吸困难;罗音;捻发音
第六章 消化系统的临床检查
1、饮食状态的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2、口腔的内部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3、流涎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食道的临床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5、腹部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6、瘤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7、网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8、瓣胃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9、真胃的检查的临床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10.排粪动作的检查内容、临床意义是什么?
11、粪便的感观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2、名词解释
异嗜;便秘;腹泻;失禁自痢;里急后重;反刍减弱
第七章 泌尿系统的临床检查
1、排尿次数增多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排尿次数减少或不排尿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3、名词解释
少尿;无尿;尿潴留;排尿失禁;排尿痛苦;尿淋沥
第八章 神经系统检查
1、强迫运动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2、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3、痉挛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瘫痪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5、外周性瘫痪和中枢性瘫痪如何鉴别?
6、名词解释
强迫运动;共济失调:痉挛;瘫痪:
第九章 家禽的临床检查
1、家禽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2、家禽的临床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 血液的检查
1、家禽、猪、大动物的采血的部位是什么?
2、采血的部位应注意什么?
3、常用抗凝剂的种类、抗凝特点和应用是什么?
4、血常规检查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5、贫血如何进行分类?
6、何为核指数?
7、白细胞的种类、意义是什么?
8、名词解释
核指数;贫血;
第十一章 尿液的常规检查
1、尿液采集的方法是什么?有何优缺点?
2、尿液感光检查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3、尿液化学检查的内容、原理、临床意义分别是什么?
4、尿液的无机沉渣有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5、尿液的有机沉渣有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6、红尿的鉴别
7、血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8、Hb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9、名词解释
尿管型;沉渣;
第十二章 血液临床生化检验
1、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的内容有什么?
2、CO2检查的临床意义?
3、血清酶的来源是什么?
4、血清酶的检查的方法是什么?
5、血清酶的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第十三章 肝功能的检查
1、肝功能不全的定义是什么?
2、肝功能检查的用途和不足是什么?
3、通过肝功能检查如何区别三种黄疸?
4、肝功能检查的酶种类有什么?
5、酶改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6、下列英文缩写代表是什么?
ALP;γ-GT;ARG;ChE; ALT; AST;ARG;CPK;LDH
第十四章 特殊检查
1、血压检查基本方法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2、中心静脉压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心电图的定义、导联的方法、各个波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4、超声的特点、超声仪的类型、临床应用分别是什么?
5、CT检查的特点是什么?
6、MIR的特点是什么?
7、内腔镜的诊疗特点是什么?
8、名词解释
中心静脉压;心电图;导联;P波;QRS;T波;P-R间期;S-T段;Q-T间期;P-P(R-R)间期;多普勒效应;实质性平段;液性平段;衰减平段;CT;磁共振成像
第十五章 群体检查
1、群体检查基本方法是什么?
2、群体检查方法是什么?
3、群体检查的内容是什么?
4、如何从群体发现有病个体的依据是什么?
5、猪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6、牛检查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第十六章 建立诊断方法
1、建立诊断的步骤是什么?
2、鉴别诊断的方法是什么?
3、名词解释
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
第二部分 模拟试卷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 症状
2. 期外收缩
3. 里急后重
4. 核左移
5. 超声诊断
二:填空题(10分,每个空格0.5分):
1.临床上眼结膜颜色改变的种类有: 、 、 和 .。
2.胸部叩诊出现水平浊音是 病的特征。
3.强迫运动的临床表现形式: 、 、 和 .。
4.病畜流铁锈色鼻液,提示患 病。
5.猪、乳牛、水牛、羊、鸡的正常体温范围分别是(℃): 、 、
、 、 。
6.整体状态检查内容包括有: 、 、 、 。
7.初生家畜粪便的正常颜色是 。
三:单项选择题(15分,每小题1分):
1.牛羊的正常瘤胃蠕动次数(次/分)分别是 。
A.2~5;2~4 B.1~3;2~
2.群畜禽的一般检查主要靠 方法进行。
A.问诊,调查和了解
B.病理剖检,病原确定
C.最好在喂料时进行时,尽量不惊动畜禽群下视诊
D.一问二视三测四听五检查
3.正常家畜的肺部瘤胃上部的叩诊分别是 。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 清音,鼓音 D.鼓音, 清音
4.毕氏呼吸的特点是 。
A.深大呼吸与暂停交替出现 B.呼气和吸气均费力,时间延长
C.由浅到深再至浅,经暂停后复始 D.呼吸深大而慢,但无暂停
5.脉搏的虚实是指 。
A 血管的充盈度
B触诊时脉搏对手指抵抗力的大小
C触诊时脉搏将手指抬起的高度
D脉动与检查手指接触时间的长短
6.伪性颈静脉波动,手指压迫颈静脉中部出现 。
A.近心端远心端的搏动消失
B.近心端远心端的搏动均不消失
C.近心端的搏动不消失, 远心端的搏动消失
D .近心端的搏动消失, 远心端的搏动不消失
7.皮下浮肿气肿(气不多时)触诊感觉分别是 。
A.捏粉样,波动 B.捻发样,坚实
C.捏粉样,捻发样 D.捻发样,捏粉样
8.肺部听诊时,随呼吸过程出现空瓮呼吸音,这说明在 部位。
A. 毛细支气管 B.支气管
C.肺泡 D.肺部有大空洞
9.心包拍水音是 的特征症状之一。
A. 渗出性心包炎和心包积水 B.渗出性胸膜炎
C.纤维素性胸膜炎 D.纤维素性心包炎。
10.牛尿比重的测定时,二份尿样温度分别是
A 1.026;1.023 B 1.028;
11.怀疑家畜尿道有出血,临床选用三杯尿试验来判定出血部位,若 说明膀胱出血。
A 第一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 B 第三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
C 第一杯,第二杯均有血,第三杯无血 D三杯均有血
12.瑞氏染色时,嗜酸性白细胞胞浆颗粒染成 。
A. 粉红色 B 红色 C 黑色 D 蓝色
13.弛张热的热度变化特点是 。
A. 高于正常体温,昼夜间变动范围不超过1℃
B. 高于正常体温,昼夜间变动范围超过1℃
C. 发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地相互交替
D. 发热期高于正常体温2℃
14.检查牛的食道,网胃,瓣胃,鸡的嗉囊应分别在 侧。
A右,左,左,右 B 左,左,右,右 C 右,右,左,右 D左,右,右,左
15.直肠检查属于 方式。
A抚摸触诊 B内部触诊 C切入触诊 D冲击触诊
四: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
1.心脏听诊时,出现缩期杂音,说明了 。
A.二,三尖瓣闭锁不全 B 房室口狭窄
C主,肺动脉口狭窄 D主,肺动脉口闭锁不全
2.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 。
A有效血容量 B心脏力量
C左心房内的压力 D血管张力的大小
3.家畜心电图检查常用的导联有 。
A. 胸导联 B 标准导联
C加压单极导联 D. A-B导联
4.肺部叩诊出现浊音或半浊音,说明 。
A肺部组织含气量减少或实变 B肺部组织弹性降低,气体过度充盈
C肺内有实体组织形成 D 肺部与胸膜粘连增厚
5.直肠内测定体温时,一定要做到 。
A体温计用前必须先看水银柱是否低于
B测定时间3--5分钟
C抽出体温计,消毒后读数
D把水银柱甩低于
6.多尿是指 。
A .24小时总尿量增多
B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
C.排尿次数增多不明显,而每次尿量增多
D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并不减少
7.肝功能检查时,浊度试验的发生与血清中蛋白质的质与量有关,其中白蛋白,球蛋白的作用分别是 。
A 白蛋白促进絮状产生 B 白蛋白抑制絮状产生
C球蛋白促进絮状产生 D 球蛋白抑制絮状产生
8.外周性瘫痪的特点有 。
A 肌肉紧张性增高
B 肌肉紧张性减弱
C 腱反射减弱,肌营养不良
D腱反射亢进,肌肉萎缩发展缓慢
9.动物营养不良的标志是 。
A皮肤弹性降低
B躯体矮小,发育程度与年龄不相称
C被毛逆立,蓬松,无光泽D被毛蓬松,无光泽,换毛迟缓
10.肌肉变性,损伤或坏死时,哪些血清酶水平会升高 。
A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B肌酸激酶
C乳酸脱氢酶 D淀粉酶
五: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
1. 家畜个体临床检查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 心脏听诊时,第一心音的特点是什么?
3. 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4. 血红尿白尿的特征有哪些?
5. 尿潜血检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六:问答题(20分,第1,2题任选一题,8分;第3题12分)
1. 叙述瘤胃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叙述视诊在个体临床检查的应用范围。
3. 动物脱水有哪些临床表现?有哪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证之。
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14分,每小题2分):
1、 预后:
2、 异嗜:
3、 尿管型:
4、 论证诊断法:
5、呼吸困难:
6、强迫运动:
7、心电图:
二:填空题(10分,每个空格0.5分):
1、眼结膜潮红的临床表现形式有: 、 和 。
2、胸部听诊出现胸膜摩擦音是 病的特征。
3、排尿次数减少或不排尿的临床表现形式: 、 、
、 、DDDDDD。
4、流铁锈色鼻液,提示病畜患有 病。
5、猪、奶牛的正常体温范围分别是(℃): 、 。
6、共济失调改变的形式有: 、 。
7、初生仔猪粪便的正常颜色是: 。
8、猪的采血部位是: 、 。
9、P波代表是: 。
10、牛脉搏检查的部位是: 、 。
三: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
1:正常瘤胃蠕动听诊的声音是 。
A. 捻发音 B. 雷鸣音 C. 流水声 D. 含漱音
2:心脏听诊时出现第二心音增强,说明动物 。
A、大失血、失水 B、主动脉口狭窄
C、胸腔有大量渗出物 D、动脉根部血压升高(如左心肥大、肾炎)
3:正常家畜的肺部、瘤胃上部的叩诊分别是 。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 清音,鼓音 D.鼓音, 清音
4:毕氏呼吸、陈施二氏呼吸常见于 。
A、心功能不全 B、情绪激动 C、呼吸中枢功能障碍 D、喉炎
5:桶状胸可见于 。
A、 肺结核 B、肺气肿 C、两侧胸腔积液 D、两侧大叶性肺炎
6:炎症处于发展期,ESR检查结果的特点是 。
A、增快 B、趋于正常 C、恢复正常 D、时高时低
7:皮下浮肿、气肿(气不多时)触诊感觉分别是 。
A、捏粉样,波动 B、捻发样,坚实
C、捏粉样, 捻发样 D、捻发样,捏粉样
8:肺部听诊时,随呼吸过程出现罗音,这说明在 部位。
A 、毛细支气管 B、支气管 C、肺泡 D、肺部有大空洞
9:阻塞性黄疸检测结果是
A、总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
B、总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降低;
C、总胆红素降低,直接胆红素增高;
D、总胆红素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
10: 通过脱Ca抗凝作用、常用于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分类,血清不能用于Ca、Na的测定,临床配制的浓度10%,2滴可以使5mL血液不凝固。具有以上特征的抗凝剂是 。
A、肝素 B 、 双草合剂
C、 EDTA二钠 D 、 柠檬酸钠
11:临床怀疑家畜泌尿器官有出血,选用三杯尿试验来判定出血部位, 若第三杯有血,其余二杯无血,说明 出血。
A 、膀胱 B 、肾脏 C 、尿道 D、肾盂
12:瑞氏染色时,嗜酸性白细胞胞浆颗粒染成 。
A、粉红色 B、 红色 C、 黑色 D、 蓝色
13:水肿、大量蛋白尿常见于 。
A、 营养不良性水肿 B、肾源性水肿
C、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D、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14:按照显示回声的方式进行分类,B超属于 。
A、辉度调制型 B、 多普勒效应
C、等深显示 D、幅度调制型
15:直肠检查属于 方式。
A、抚摸触诊 B、内部触诊 C、切入触诊 D、冲击触诊
16:中度脱水的失水量为体重的 。
A、2~4% B、4~8% C、8~10% D、>12%
17:嗜中性细胞的成熟核是: 。
A、髓细胞 B、分叶核 C、杆状核 D、 幼稚型
18:血压的国际单位是: 。
A、 Kpa B、 mmHg C、cmHg D、 pa
19:尿液加热有沉淀,加酸还有沉淀,说明尿液 。
A、蛋白质 B、潜血 C、葡萄糖 D、草酸盐
20:嗜酸性细胞数量大量增加,表明动物机体可能有: 。
A、炎症 B、病毒感染 C、寄生虫病 D、尿毒症
四: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1:心音的强度取决于 。
A、循环血量及分配状态 B、心肌的收缩力量
C、传递过程的介质状态 D、心脏瓣膜的性状及其振动能力
2:临床进行叩诊检查时,一定要做到 。
A、 必须保持安静; B、叩诊板紧贴皮肤
C、使用腕部力量进行叩诊,用力均匀;
D、叩诊力量要根据检查器官的解剖而定;
3:肝功能检查时, 说明肝脏有损害。
A、 总蛋白减少 B 、白蛋白减少
C、球蛋白增多 D 、A/G(白蛋白/球蛋白)倒置
4: 骨骼肌疾病生化检测相关酶是 。
A、CPK B、AST C、 LDH D、ALT
5:精神状态改变的临床的判定标准是: 。
A、可通过动物面部表情或神态;
B、眼、耳、尾、四肢和皮肌的活动;
C、身体的姿势; D、对各种反应的动作。
五:简答题(31分)
1、排粪动作异常的临床症状有哪些?(5分)
2、心脏听诊出现器质性杂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6分)
3、肺部听诊出现捻发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5分)
4、血红尿白尿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5分)
5、群体检查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5分)
6、触诊在个体临床检查的应用范围有哪些?(5分)
六:问答题(10分)
根据临床诊断学的知识,你认为家畜脱水有哪些临床表现? 有哪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证之。
五:附加参考试题: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试卷
考试科目:兽医基础 考试代码334 报考专业: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注:本科目包含五部分,分别是动物学,兽医病理学,兽医生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
考生可任选其中两部分作答,每部分75分
第四部分 兽医药理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抗菌药后效应
2, 药物生物利用度
3, 抗菌效应
4, 二重感染
5, 首过效应
二,简答题
1, 药物不良反应有那些?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那些?
3, 糖皮质激素的功能与使用注意事项?
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 写出临床上常见的几种起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
三,论述题:
1, 某一蛋鸡场被确认为大肠杆菌感染,使用恩诺沙星与安乃近进行治疗,试述(1)两种药物的功能与作用机制?(2)如果该蛋鸡对恩诺沙星耐药,请写出一类不同的药物或药物组合并论述其合理性。
第五部分 兽医临床诊断学(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供济失调
2, 血清
3, 瘫痪
4, 湿罗音
二,写出以下症状示病意义
1, 异嗜
2, 脑瘫
3, 流筵
4, 呼吸延长
四,问答题(可以任选其中3道作答)
1, 听诊的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
2, 眼结膜的检查内容与示病意义?
3, 结合实践写出诊断法在猪病或禽病方面的诊断应用或意义?
4, 某一猪场发生群发性腹泻,写出你诊断思路。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复试科目预防兽医学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英译汉或汉译英,并做解释,共50分,共20个)
1. epitope 2.endogenous antigen 3.immunilogical suirveilane 4.anthranx toxin
5. later infection 6.IFN 7.biosecurity 8.APC 9.保虫宿主 10.协同凝集试验
11.清除性免疫 12.菌落 13.选择培养基 14.内毒素
二.问答(15道任选10道,共100分)
1.什么是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图示抗体单体结构?
2.B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成熟过程?
3.什么是MHC?MHC的结构?并做解释。
4.试设计一种ELASA的方法原理。
5.什么是疫苗?试述3种新型疫苗的设计原理。
6.细菌的生长曲线?并做解释。
7.鸡马立克的特征性病变与实验诊断方法?
8. 写出5种以上垂直传播方式感染的传染病?怎样鉴别?
9. 病毒的复制过程?双股DNA病毒的复制?
10. 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有那些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11. 写出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怎样鉴别?
12. 刚第弓形虫生活史?
13. 写出10种以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吸虫病3种,绦虫2种,线虫2种,原虫3种。
14. 试述鸡新城疫APC的过程?
15. 试述鸡球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