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柞蚕业与东部山区生态混竟的相关性

c1519624911 农业百科 2017-05-18 10:03:00

当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正威胁人类生存。有的地区已经陷入要发展经济就得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护生态环境就难以发展经济的怪圈。柞蚕业作为辽宁的特色产业,全国70%的柞蚕茧产自辽东山区,因此,如何协调柞蚕产业发展与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成为21世纪辽宁东部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辽宁柞蚕业对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正效应

1.1 柞蚕场在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柞树为全球分布最广优势树种,长期的自然选择,使之成为东部山区植物群落中的顶极植物。据《森林资源统计》,丹东地区有乔木160多种,柞树所占比例达58%而且分布较广,其中30%已开发为柞蚕场。柞树具有突出的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根系能与菌根菌结合,吸收水分及养分的能力极强。多年来,蚕场柞树作为再生性林木资源以其超强的适应性和再生机能,既作为每年有大宗收益的经济林,又作为功能齐全的水土保持林,还兼作薪炭林,在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生态功能。

1.2 营造人工林蚕场,增加山区植被 柞蚕生产具有周期短、劳动生产率高的显著特点,是东部山区10万农户的衣食之源,也是地方财政收入和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调动了地方政府及农民建设蚕场、营造蚕场的积极性。以凤城市为例,近20年共投入优良橡种41万kg,人工营造蚕场2万hm2,治理砂化斑0.1万公顷,建设中干树型蚕场4.8万公顷,同时利用免割法保护蚕场植被,基本消灭了生态条件趋向恶化的三类蚕场。到目前,辽东山区共建起人工林蚕场13万公顷,分布在庄河、普兰店、盖州、凤城、岫岩、东港、宽甸等市县,绿化了大片荒山、荒坡,增加了绿色植被,对改善东部山区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没有柞蚕业的支撑,大片人工柞林很难建起和保存下来。

1.3 提供生活能源,保护其它森林资源 蚕场通过合理更新,每年可为山区农户提供数量可观的烧柴。据凤城市蚕业总站提供的资料,该市每年伐下蚕场枝柴30亿kg,占农村生活能源的57.6%。全丹东市区按40万hm2实用蚕场面积计算,每年可提供94亿kg优质薪柴,间接地起到了保护其它森林资源的作用。

2 现代柞蚕业对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负效应

2.1 柞蚕场退化、砂化对东部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柞蚕场属私有私营,而且产权进入流通,价格不菲,多数蚕场生产力一直保持长盛不衰,有些蚕场还自发建起水保工程。但最近30年,辽宁柞蚕场资源的消耗虽远不及草原、土地、水资源损耗严重,但仍呈现衰退趋势,年均衰退率约为0.89%。整个辽东山区砂化、退化蚕场已占23.4%,水土流失逐年加剧,局部地表已出现沟蚀现象。据水土保持部门2002年7月公布的2000年卫星遥感报告,蚕场砂化是造成辽东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柞蚕场沙化、退化原因分析

2.2.1 柞蚕场产权制度不健全,是蚕场沙化、树势衰退的根本原因。辽宁省多数地区柞蚕场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使用权与利益分配权分离,名为集体所有,实际无人对蚕场的保护与建设负责。蚕场承包年限短,用户变动频繁。据凤城市的调查,该市蚕场承包期1-5年的占85%12上,所谓蚕场四权到户,实质只有使用权到户,其它建设、管理、继承权都是虚无的,致使一般蚕农只顾眼前利益,养蚕不养树,盲目投种,超负荷放蚕,掠夺式经营成为相当普遍的柞蚕生产方式,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柞树树势衰退,郁闭度下降,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2.2.2 蚕场放牧是蚕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辽宁东部山区乡镇都没有专用牧场,而柞蚕场特别是砍伐更新后的场地,阳光充足,水草繁茂,初春季节柞树叶芽也都是牛、羊的鲜嫩食料。冬季羊群则整天在蚕场掠食柞树枝梢,啃柞树表皮。据调查,1头牛每天需40kg饲料,50%以上来自蚕场,而且牛羊饲养量不断增长。截止到2000年底,凤城市牛羊存栏量分别为30万头/22.5万头,比1998年的25.8万头、17.3万头分别增加14%和21%,蚕场负担加重。盖州市柞蚕原种场467hm2蚕场被放养绒山羊15年,已使334hm2蚕场退化为三类蚕场或荒山,70%柞树变成小老树。

2.2.3 农村能源紧张也是蚕场沙化、退化的重要原因。最近10年尽管农村使用了液化汽,但冬季取暖仍主要以烧柴为主。东部山区农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仍是柞蚕场更新下来的枝柴。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农户数的增多,烧柴消耗越来越多。本应5-6年轮伐的3-4年就更新,缺林少材地区更为严重。相反,在少数煤碳资源丰富的地区,农户的烧柴以烧煤为主,柞树每6-7年轮伐一次,蚕场柞树枝叶繁茂、草灌植物丰盛,枯落物腐熟堆积,构成土肥柞旺的生态环境。

3 实现辽宁柞蚕产业与东部山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措施

3.1 5年内建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柞蚕场产权制度 柞蚕场是柞蚕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生产要素,稳定柞蚕场承包关系,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生产者责、权、利一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形成珍惜蚕场、爱惜柞林、增加投入,建设好蚕场的动力。同时还应鼓励蚕场承包权合法流通,科学设计蚕场承包权的价格杠杆,有效调动农民建设蚕场的积极性。其核心内容是蚕场质量等级差价须大于蚕场升级所需建设费用。在偏远山区则可试行将蚕场作为生产资料商品一次性出售给农户,由县级主管部门颁发执照。岫岩县雅河乡由于蚕场承包期长,部分蚕场已拍卖给农民,充分调动了蚕民建设蚕场的积极性。多年来,该乡一直是全省蚕场建设的样板,柞蚕茧稳定增产,柞蚕场已实现了持续利用。

3.2 提高对柞蚕场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 目前,全省对柞蚕场的实际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理论上的柞叶饲料与柞蚕茧的转化率为1:0.16,而20世纪90年代全省柞蚕生产的平均转化率仅为1:0.035,仅为理论值的22%,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改革蚕场产权制度以外,实施3项关键性技术措施,大约就可以实现对柞蚕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其一,全面应用高饲料效率型柞蚕新品种,可将饲料报酬率提高15%以上;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已育成世界上首例高饲料效率新品种大三元,该品种推广面积已占全国柞蚕生产面积的50%。其二,培养和应用一化性柞蚕新品种,可大幅度提高饲料效率,保护柞蚕场资源;其三,运用补植加密柞树、树型优化配置等综合治理技术,使退化蚕场升级;通过蚕场岗脊留母树林、胡枝子等草灌植物串带、柞树树冠下挖小型截水沟等措施增加蚕场水土保持功能。

3.3 建设高效益生态经济型柞蚕场 遵循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利用和保护柞树资源、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柞蚕产业体系是今后柞蚕业发展的方向。利用蚕场内的鱼鳞坑栽培天麻,柞树轮伐下来的小径木栽培黑木耳、香菇、灵芝等经济真菌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利用柞树轮伐枝干栽培天麻,凤城市玉龙镇蚕农每年可多收入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生产原料又可还原给蚕场土壤,提高肥力;柞蚕场底沟边、下角地土质较肥沃,可以栽植板栗、果树、猕猴桃等经济植物;还可根据养蚕需要,密植柞树建设小蚕保苗场,提高养蚕保苗率和收蚁结茧率。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增加植被,改善生态效益。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