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郭媛媛
日前,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马坊镇御驾宫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传来好消息,陕西省内的专家教授团队和省市县农技推广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基地承担的国家及部级有关旱地冬小麦土壤培肥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的试验和示范效果现场测产评价工作结束,其中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技术比农户习惯施肥增产幅度达38.94%,全膜穴播比不覆盖增产幅度达84.44%;监控施肥结合生物炭比农户习惯施肥增产幅度达54.37%。
“杨凌科技”助力旱地冬小麦实现高产高效
图为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张睿(右三)指导专家组和西农师生团队进行分类取样。
为保证测产结果的准确性,专家组制定统一测产标准及方案,即对不同试验地块、不同处理分别进行测产,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选3个点,每个点取千分之一亩调查亩穗数,每小区随机抽取20个穗,统计穗粒数和千粒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科研团队学生协助专家组进行现场测产,并最终由专家组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及时汇总,确保测产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在整个测产的过程中,专家组和团队师生深入田间地块实地测产,取样测量,丈量面积、数穗数、查粒数、并详实认真记录有关数据,严格控制人为误差,为取得准确的数据精准把关。经过多项认真细致的工作,测产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基地采用土壤培肥与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种植旱地冬小麦,此次测产验收评价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旱地冬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技术、旱地冬小麦监控施肥技术和旱地冬小麦覆盖保墒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测产的小麦品种为小偃22、长旱58、洛旱6号和洛麦28,共完成测产样点4个。在本生产年度小麦生长期间遭遇近60年来罕见持续干旱(小麦播种到抽穗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少)情况下,经测定,平均公顷有效穗数为303.08万个,穗粒数28.59粒、千粒重46.29 克,其中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技术比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加 12.50%、4.75%和17.72%,增产幅度达38.94%;全膜穴播比不覆盖分别增加 31.73%、36.59%和 2.51%,增产幅度达84.44%;监控施肥结合生物炭比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加13.94%、13.35%和19.53%,增产幅度达54.37%。
通过此次测产,专家组和团队师生采集到了第一手田间试验资料,掌握了该基地今年旱地冬小麦的产量趋势,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及基地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以及推算夏粮产量提供了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粮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课题主持人翟丙年教授向记者介绍,团队长期致力于旱地土壤培肥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已经形成了监控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技术、夏闲期种植翻压绿肥、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技术、覆盖保墒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等多项实用技术,制定了相应技术规程,在渭北的长武、永寿、合阳、澄城、陈仓等地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升旱地麦田土壤质量,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节约水分资源,减少化肥用量,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旱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了解,旱地冬小麦土壤培肥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得到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的资助。
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睿研究员告诉记者:“基地小麦实测取样后,肉眼可辨,采用土壤培肥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种植的旱地冬小麦明显根系更发达,分蘖更多,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该团队研究形成的旱地冬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技术和覆盖保墒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增产幅度在22.35%~84.44%,平均增产52.02%,大面积示范试验增产达38.94%。专家组建议该基地继续进行多年多点示范,加快大面积推广应用。
据悉,为了提升土壤质量,减少化肥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4月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联合陕西省永寿县和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了旱地土壤培肥与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观摩地点分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永寿和长武试验示范基地。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团队师生分别就旱地小麦水肥高产高效品种筛选、旱地小麦监控施肥技术、旱地麦田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有机肥配施锌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品质技术、夏闲期种植翻压绿肥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不同绿肥轮作活化土壤锌及促进小麦锌吸收技术、秸秆还田土壤培肥与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覆盖保墒旱作栽培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作了现场讲解,这次观摩会对于探究适宜陕西省乃至全国旱地土壤培肥与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将对提升土壤质量、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