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境内栽种的地参是唇形科地笋属中具有肥大根茎的地参变种,别名“虫草参”、当地称“根栽子”。其茎四棱形,中空;叶披针形,有锯齿,偶复叶,对生;花白色,腋生轮状花序;有膨大的竹节状地下茎(即食用部分),地下茎茎尖有鳞叶,地下茎也是地参的主要繁殖部分。地参原为野生植物,后经剑川县沙溪镇群众引为家种。通过多年驯化栽培,地参产量不断得到提高,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地参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地参及其系列产品也远销全国各地。
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1、选地整地:地参对土壤一般要求不高,各类土壤均可种植,但其中以砂壤土最好。不宜选择冷浸、难以排灌的田块,否则影响地参的品质。
2、施足底肥: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40―50公斤,复合肥10―20公斤作基肥,放于条播沟底并覆一层土。
3、种植规格:一般采用开畦条播,畦面宽150―200厘米,畦沟宽30―40厘米,每畦开条播沟3―4行,条播沟宽30厘米,条播沟行距40厘米,条播沟深30―40厘米。
4、种植时间:适宜种植的时间跨度较大,每年的十月至次年的三月均可种植,生长不受影响,但最适宜种植时期为2―3月份。
5、播种:在已施基肥的沟内摆放三行种茎,种茎间距15厘米左右,对空摆放,最后覆土,土层厚15―20厘米。也可撒播,但要控制好密度。
6、水分管理:地参怕涝耐旱,对水分要求不高。 根据墒情播种后透浇一次出苗水, 3、4月份如果遇到干旱,可补浇1―2次水。
7、病虫害防治:地参一般无病害。但要注意防治虫害,播种时可用百树得对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
8、除草:地参对杂草的控制能力较强,个别杂草较多田块,可在5―6月份采取人工薅除。
9、收获:经过8―9个月的生长,每年霜降后不久,地参便达到成熟期。待秋末冬初叶片落净、茎杆自然枯萎后便可采挖。将挖出的根茎上附着的湿土抖净,去除两头芽尖后运至加工厂进行处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