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养殖户花了大笔资金建设好了养猪场,购买了智能化养猪设备,但是在经过养殖生产后,发现效益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是有哪些问题造成的呢?
一、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
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入和传出猪场,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3、不能只追求规模,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4、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二、选址不合理
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和噪声的污染,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其中不乏运猪,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三、猪场布局不合理
1、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在里面就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猪舍,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①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较远的地方。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方向向下风方向排列。专家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做到小群饲养,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②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最重要的原则是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方面,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③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区在同一个地点,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运输成本提高。
2、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①围墙:猪场要建立围墙,明确猪场的范围,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而且要设立消毒池,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以防止将疾病传人猪场。
②布局: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但由于猪舍不配套,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30%。
四、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因此,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养猪场常用养猪设备
现在我国养猪场常用的养猪设备包括猪栏、饲料供给及饲喂设备、供水及饮水设备、降温设备、供热保温设备、粪尿处理设备、漏缝地板、清洁消毒设备、粪便处理设备、监测仪器及运输设备等。
一、猪栏
根据结构形式可以分成实体猪栏、栅栏式猪栏、综合式猪栏等。实体猪栏一般是采用砖砌而成,厚度约在12cm、高约1-1.2m,外面涂抹水泥或采用混凝土预制件组成,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
二、粪尿处理设备
在建设、管理猪场时要考虑好粪污的处理方式及设备配置,以便处理猪粪尿,降低环境污染。
三、猪舍饮水设备
可分为定时供水和自动饮水两种;定时供水是在饲喂前后往食槽中放水,不便于实现自动化,耗水量较大,且容易造成水质污染,传播疾病;现在大多以改成自动饮水。
四、自动食槽
现在养猪场在培育、生长、育肥猪群的过程中多采用自动食槽,让猪自行自由采食。即在食槽顶部装饲料储存箱,每间隔一段时间加一次料,可以减少饲喂工作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且可以根据猪生长的不同阶段、定时定量饲喂,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饲料,可有效的避免猪群产生应激反应。
关于智能化养猪设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养猪基本上都是智能化养猪,有越来越多的新设备出现,既能解放劳动力,又可以提高生产力。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猪场常见智能化养猪设备有哪些?引进智能化养猪设备有哪些问题?
展开全文